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十九章 重商主义
那些新兴的民族国家和王朝
是如何使自己发财致富的?
我们已经看见在16、17世纪里,那些我们至今生活其中的现代国家是如何发展成形的。它们的起源在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是某个国王精心努力的成果,有的则源于偶然,另有一些则是因有利的地理边界造就的。不过一旦建立起来,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努力加强自己的内部管理,并试图对国际事务施加最大限度的影响。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中世纪的国家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它们的生存无法依赖于一个富有的国库。国王从皇家领地上取得岁收,而为国王和国家的神圣劳役,则由封建主们自己出钱。在现代的中央集权国家里,情况却要复杂得多。老派且不计酬劳的高尚的骑士精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雇佣的政府官员。要维持陆军、海军和国内的行政管理体系,其花费往往以百万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笔钱该从何而来呢?
在中世纪,黄金和白银是稀有商品。正如我此前给你讲过的,中世纪普通人通常一生都未看见过金币是什么模样,只有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才对银币司空见惯。美洲的发现以及随之对秘鲁银矿的开放改变了这一切。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老的意大利“商业城市”如热那亚、威尼斯,丧失了它们经济上的重要性。新的“商业国家”兴起了,黄金和白银不再成为普通人眼中的神秘之物。
通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贵金属开始源源不断地流人欧洲。16世纪拥有一批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他们提出了一个“国富”理论。在他们看来,这个理论不仅完全正确,并且对他们各自的国家都具有最大利益。他们认为,黄金和白银是实际的财富。因此,国库和银行里拥有最多金银现金的国家便是最富有的国家。而钱可以武装甚至购买军队,因此最富的国家当然就是最强大的国家,可以统治世界。
我们把这种理论称为“重商主义”。它得到了当时欧洲各国毫无保留的接受,就像早期的天主教徒接受奇迹的存在或现在的美国人相信关税的魔力一样。在现实中,重商主义按以下程序操作:为得到最大限度的贵金属储备,一个国家必须在出口贸易上争取尽可能多的赢余。如果你对邻邦的出口超出邻邦对你的出口,它就会欠你的钱,不得不将它的黄金付给你抵偿债务。因此,你获利而它损失。作为这种信念的结果,17世纪的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采取下列经济政策:
1、尽可能多地获取大量贵重金属(金、银)
2、鼓励对外贸易优先于发展国内贸易
3、尽量支持那些将原材料加工成可供出口的制造品的工厂
4、鼓励生育,因为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工,而一个农业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5、国家监督贸易与生产的过程,随时有必要,随时加以干涉。
在16世纪,查理五世接受了这种“重商主义”理论(当时还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并把它引人到自己统治的欧洲广大地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效仿这种做法。法国的波旁王朝,尤其路易十四是这一教条的狂热拥护者。他的财政大臣柯尔伯特成为了重商主义的“先知”与指路灯,全欧洲都满怀景仰地寻求他的点拨。
在克伦威尔执政时代,整个对外政策其实就是对重商主义不折不扣地贯彻。它实际上是针对英国的富有对手荷兰而定的。因为承运大部分欧洲日常商品的荷兰船主们具有某种自由贸易的倾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摧毁。
很容易理解,这样一种体系对欧洲的海外殖民地会造成多么大的灾难性的影响。处于重商主义笼罩下的殖民地,无非是黄金、白银、香料的源源不断地出产地,只能为着宗主国的利益而实施开发。亚洲、美洲、非洲的贵金属以及这些热带国家的原材料,完全被碰巧占据它们的欧洲国家所垄断。外人不得进人这些管辖地,也不允许当地人和悬挂外国国旗的商船进行贸易。
毫无疑问,重商主义刺激了某些从未有过制造业的国家的工业发展。它帮助这些国家建起道路,开挖运河,为运输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它迫使工人掌握更熟练的技巧,让商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削弱了贵族地主的势力。
不过在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巨大的灾难。它使得殖民地居民成为了最无耻、最残酷剥削的牺牲品。它使宗主国的普通人民面临更可怕的生存环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世界变成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大兵营,将地球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领土和属地,每一块都只盯着自己的直接利益,随时想方设法要摧毁邻居们的势力,将它们的金银攫为己有。它使得拥有财富成为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将“有钱”变成了每一个普通人至高无上、汲汲以求的德性。经济制度也像外科手术和妇女时装一样随时势变迁。到19世纪的时候,重商主义终于被抛弃,人们开始拥护一个开放而竞争的自由经济体系。至少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
第五十章 美国革命
后来者居上
为了讲述方便,我们必须回溯几个世纪,重复一下欧洲各国争夺殖民地战争的早期历史。
在30年战争期间及战争结束后,有许多欧洲国家以民族或王朝利益为基础重新构建了起来。这就意味着,那些由本国商人和商船贸易公司的资本所支持起来的统治者们,必须为本国商人的利益继续发动战争,在亚洲、非洲、美洲攫取更多的殖民地。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早探索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如梦初醒,奋起投人这一利润无穷的竞技场。事实证明,这对后来者反而是一个优势。最初的开创工作不仅艰苦危险,而且耗资甚费,好在已经由别人完成了。更有利的是,早期的航海探险家们由于贯常采用暴力手段,使自己在亚洲、美洲、非洲的土著居民那里变得臭名昭著,难怪迟到一步的英国人和荷兰人会受到朋友甚至救主般的欢迎。但我不能负责任地说,这两个国家就比先到者高尚多少。不过他们首先是商人,他们从不让传教的考虑因素干涉他们正常的生意。总的说来,所有欧洲人在第一次与弱小民族打交道时,往往都表现得异常野蛮。英国人和荷兰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适可而止。只要能源源得到香气四溢的胡椒、光灿耀眼的金银和适当的税收,他们倒是很愿意让土著居民随心所欲地生活。
因此,他们没费多大力气便在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的地区站稳了脚跟。但这一目的刚刚达到,双方便开始为争夺更多的领地而大打出手了。有一点非常奇怪,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从来不会在殖民地本土上交锋,而总是发生在3000英里外的海上,由对阵双方的海军来解决问题。这是古代和现代战争中一个最有趣的规律(也是历史上为数极少的至今仍站得住脚的规律之一),即“控制了海洋的国家最终也能控制陆地”。到目前为止,这条法则依然有效。也许现代飞机的出现能改变这种状况。不过在18世纪,作战双方没有飞行器,因此英国海军最终为不列颠帝国赢得了幅员辽阔的美洲、印度及非洲殖民地。
17世纪发生在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系列战争,现在已经引不起我们多大的兴趣,我不想在此详述。它像所有实力太过悬殊的战争一样,平淡无奇地以强者最终获胜而收场。不过英国与法国(它的另一重要对手)的战争对我们理解这段历史倒更具重要意义。在天下无敌的英国皇家海军最终击败法国舰队之前,双方在北美大陆展开了大大小小的多次前哨战。对于这片辽阔富饶的国土,英国人和法国人同时宣称,已经发现的一切东西及有待被白种人犀利目光发现的更多东西,全部归自己所有。1497年,卡波特在美洲北部登陆;27年之后,乔万尼·韦拉扎诺拜访了同一片海岸。卡波特悬挂英国国旗,韦拉扎诺扛着法国国旗。因此,英国和法国都宣布自己是整个北美大陆的主人。
英法北美之争
17世纪,10个小规模的英国殖民地在缅因州与卡罗林纳之间建立起来。当时的殖民者通常是一些不信奉英国国教的特殊教派的难民们,譬如1620年来到新英格兰的新教徒和1681年定居于宾西法尼亚的贵格会教徒。他们形成了一些小型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