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于2004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出台的政策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央行每次小幅加息都被视做通胀的信号,地方政府高价拍地乐此不疲,房地产因此更有上涨动力。那时真正有效的灭火之举是启动大规模的公益型住房建设,政府可以因此成为房地产市场最大的空头方,扑灭房地产市场的大火,同时也可以解决房地产市场抑制内需的经济顽疾,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卸下最大的炸药包。很可惜,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有关部门才在抢救房地产市场的同时,实质启动保障性住房战略。
按照逆周期调控的规律,经济急速下行期政府应该做的不是启动保障性住房,而是降息、增加贷款,帮助企业渡过危机。但政府在降税做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以保障性住房充当了房地产市场的大空头。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在房地产市场所做的基本上是火上加油、雪中减炭的工作。我不能说政府拯救房地产市场是错误的,但我能够说,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周期的判断基本是错误的。
为了提振内需,政府只有沿着公益性与商品住房平衡的道路走下去,这样才能在长远时间里收到提振内需、改善结构之效,而不能因为短期压力,再次将公益性住房抛诸脑后。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受制度掣肘(1)
建立内需市场、畅通而公平的物流是重中之重,国内统一的市场需要统一的制度,需要改变内销产品的小规模零售渠道,需要快捷的司法救济,需要能够破除地方利益的至高权力。
外贸企业转型内销企业遭遇尴尬。由于信用等级与采购方式的不同,使一些外贸企业难以适应国内消费市场。出口企业遵循的是国际贸易制度,如商检制度、信用证制度、保险制度等。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从国际销售商处赚取利润虽低,但资金和利益较有保障。表面上外贸出口只能赚3%利润,内贸利润可能略高一些,但加上隐性成本,两者利润相差无几,内贸耗费的精力更多。
国内销售不仅渠道不畅,还缺乏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采购商、贸易商,市场覆盖面小,制造厂商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如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货款结算周期长,上下游勾连的三角债多发等等。出口企业并非不思进取,不愿意改变现状增加内贸,关键是市场分割严重,隐型成本过高,本地出租车只能用本地车,本地官员必须推销本地酒等等分割市场的做法层出不穷。
截至2009年,除了家电连锁零售商采用部分商品的贸易订单采购外,中国目前的超市连锁、建材连锁、百货连锁等零售商在经营上还在探索贸易订单的采购方式,小量分别下单,与广交会这样大型的、低成本的贸易洽谈会销售模式难以吻合。
建立内贸市场,要允许各种资金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建立层级分明的批发商、零售商和有能力在国际国内同时经营的综合商社。在目前遍布全国城乡的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渠道公司,使国内的销售渠道与国际销售渠道一致。
政府的市场干预之手无所不在,这些手在推进建立统一市场的同时,又一手建立了层层叠叠的进入门槛。以农资物流为例,按照2007年制订的《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实行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制度,这些市场经过创建,达到规定条件并经农业部批准挂牌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资市场,贴上农业部的标签,才能验明出身。纵观其中条款,市场申报、省级考核、农业部评审、农业部专家验收、评审等重重叠叠,这种市场促进法除了能够显示农资专家与管理部门的权威之外,对于扩大物流、建立市场销售体系没有任何好处。政府制订规划,由市场资金推动,才能最终建立起遍布城乡的大商业分配比例。
以法律摧毁地方政府画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以确保国内统一市场畅通无阻。一些地方政府维护本地开发商、买本地车、买本地酒等做法,思维僵化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这使中国建立大一统市场的前提受到根本威胁。政府有必要建立权力在地方法院之上的巡回法庭,允许利益受到侵犯的企业随时进行诉讼,以维护自己的交易权。以法律为统一市场保驾护航是必须之举。
错误的税收激励机制触发了地方政府的本土主义保护行为。地方政府发展总部在本地的企业才能收取税收,这在GDP至上的政绩考核标准下,直接促使地方政府拉项目拉资金、排斥外地企业。如果地方政府主要靠消费税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政府就不会对生产企业、本地企业网开一面,而会对所有能增进消费的优质企业大力扶持,不分本地外地,只要能为本地税收做贡献就能得到呵护。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受制度掣肘(2)
国内贸易市场的信用问题亟须解决。国内贸易尤其是采取直接进入大型零售企业,其交易制度一般是,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等通道费用,货款结算有一定期限的账期、非食品类商品要实行退换货制等。内销零售商“很牛”,市场覆盖面低但垄断程度高,他们肆无忌惮地挤占制造企业的资金,使本就处于融资困境中的制造企业不得不成为销售商的现金奶牛。因此,造成市场异常现象,就是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制造通常比国内便宜,在香港市场的比境内便宜,最需要发展、消费能力相对薄弱的市场反而价格最高,生产厂商为了弥补账期风险,而抬高了价格,这反过来抑制了消费,增加了社会成本。
我国有《反垄断法》,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政府有必要保护制造企业的基本权利,该出手时就出手,或者允许制造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行业协会进行博弈;或者禁止挤占挪用,建立资金第三方托管模式;或者以信用保险公司解决资金占用。既然网上销售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网下销售为什么不能解决?
光喊扩大内需用处不大,内销制度死结要靠政府解开,家电下乡、农资补贴之际正是建立中国基础商业信用体制的大好时机,政府提供补贴,却没有给内销企业提供护航的制度,没有尊重法律在建立统一市场中的作用,因此造成家电下乡中存在利益跑冒滴漏,成本居高不下。
内需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不是政府主导下的行政经济。
中国经济面临改革30年以来未有的大变局,如不积极谋变,将有可能急速倒退。谋变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这是所有幅员辽阔的大国崛起所走过的共同道路。
单纯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局限性,提振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关键也早已成为共识。但内需屡提不振,无论是以低息手段推动民众消费,还是以公共产品市场化的方式让民众花钱,到最后得到的大多是假振兴、真问题。民众对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怨声载道,而民众的这些沉重负担,恰恰是中国内需全面萎缩的重要因素。
目前重新以高分贝呼吁提振内需,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以出口为生存根基的中小企业遭遇困难,全球金融危机让外向型企业经历生死劫,以压低资源价格、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糊口型”外向型经济走入了死胡同。全球金融危机唯一的结论是,中国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强国之路危如累卵。由于中国低成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等原因,导致全球资源价格提升倒逼中国制造品成本上升,连海尔这样的中国品牌企业都只能靠越来越多的贴牌生产谋生。中国制造业再不寻求突破,将成为没有前途的夕阳产业。
2007年前后,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过:“电行业的利润就像刀片一样薄,我们必须走出去。”在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5%;服装行业整体利润率只有左右。根据广交会等资料显示,纺织服装业正是出口寒冬中最受打击的行业之一,到2007年年底,全国服装库存达到120亿件,完全可以满足全世界人民一年的服装消费。
只有看清楚形成出口经济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内需不振的根源,才能找到转向内需经济的可能道路。
在加入WTO后,我国出口呈现连续4年的爆发性增长,也对国内投资需求形成强劲的拉动,地方政府间日趋激烈的增长竞争是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竞争以土地、税收等巨大的优惠条件为代价,这被称为“竞次选择”,谁敢压价,谁压得狠,谁就能收获外资,而民众没有得到实惠。以苏州为例,节节上升的GDP并没有让当地民众的生活、消费水准同步提高。对内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