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国有银行会剩下什么?
政府要为银行解困,还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2006年年初,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撰文指出:至少还需要3万亿元人民币。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我国GDP的1/6。
3万亿元注资就能解决中国银行业现存的问题吗?让我们回溯一下历史账簿,从1998年开始,政府顶着巨大的压力动用外汇储备,至少向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注资支付了万亿元。结果如何?中国的银行部门依然处于危险境地,据陈小宪文中的数据,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0%。考虑到剥离旧账之后的回收效率,以及关注与可疑类贷款不可遏制的上涨势头,不良贷款的比例有可能还会上升。只要经营体制不改,即便再给国内银行3万亿元甚至是6万亿元,恐怕也只能换来一声叹息。更无辜的是纳税人,他们默默承担了如此巨大的隐形成本,却连一声道谢都不曾听见,甚至没有人正式承认他们是真正的买单者。
金融机构改革之路就是贱卖之路?
银行动用全部社会资源成功改制,在热闹表象下潜藏着被“红顶”、“黑顶”压垮的隐忧。“红顶”即国有行政权力,“黑顶”即趁国有银行急于上市,大拣便宜货的国外金融机构。
银行资产贱卖给外资上升为意识形态的纷争,事实上,面对当时银行的资产状况,依照资产状况国际标准的定价怎么样,在剥离坏账、注入资本金之后,中国的银行应该享有怎么样的溢价?这些争论从未停止。而低价引资者一再强调低价向外资出售股权乃中国吸引国际先进经验所必须,是中国金融机构在境外市场上市没有定价权的命定结果,也是合适的价格。
更进一步说,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战略路径,应该以对内开放为主还是对外开放为主,中国的纳税人、投资者是否有权与国外投资者一样享有同等的溢价权?在股价的拟定与期权价格的设定上,如何做才对中国银行业最有利?对外资提供的技术帮助究竟应该如何定价?先外后内还是先内后外,中国改革路径的矛盾在银行业上集中爆发。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1)
还原事实真相,是尊重改革历史的第一步。
技术问题的探讨是中国银行业避免日后贱卖的核心,对于中国今后在国际上争夺定价权至关重要,也是在越来越多的股权交易中抢得先手的重要步骤。可惜,所有认真的反思都在横飞的汉奸、民粹的帽子下被解构。
经过注资,金融机构获得了漂亮的资产负债表,以便吸引境内外的战略投资者,很快,在改革银行内部治理的旗帜下,吸引境外投资者成为不二选择。经过国际市场定价,中国溢价很快蜕变成中国贴水,境外战略投资者给予低价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政策风险与管理层风险,以及虽经新会计准则的清理,很多时候仍然一团糊涂的账目。
行政既能形成垄断溢价、利差溢价,同样也能形成贴水,这是一笔纳税人不能不支出的另一种隐形成本。国有股的绝对控股权,以及事实上的银行高管对于国家金融调配权某种程度的借用,都为中国式的准银行家们恣意使用银行资金留下了空间。上市之后的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仍由国家任命,道德风险有增无减,改善管理机制不容乐观。
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一条重要理由是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可以改变国内银行的治理结构,可以进行更多的产品创新,“引入外资是提高我国银行管理水平的唯一手段,国内资金不能帮助银行提高管理水平”。现实中存在相反的例证。100多年前中国通商银行坚拒外资入股,却聘请洋人为总大班及各分行大班,经营管理“悉以汇丰为准”,不达业绩可随时解聘,权柄并未操诸外人之手,相比外资股东派出管理人员的机制,聘用机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聘用的管理人员与银行根本利益一致。现在,我国质地最优的招商银行同样没有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只能得到20%以下股份的战略投资者,不会傻到将实质性技术与核心管理经验向国内金融机构和盘托出―按照监管层现行政策,单一外资银行入股同一中资银行的比例不得超过20%,多家外资机构入股同一中资银行的比例不得超过25%―事实上,参股银行是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捷径,进入之后,由于参股权限制和银行业加入WTO承诺允许外资建立境内机构,外资必然走向独资之路。国人只能眼睁睁坐视境外投资者在短期内因股价大涨而得利,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在改制重组阶段都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这些海外战略投资者以比净资产稍高的价格,获得了三大银行的“原始股”。按股票市场的价格,短短12个月内,增值150% 以上。
以建设银行作为解剖的麻雀大小正合适。2008年5月27日,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美国银行将行使认购期权,在6月5日前向中央汇金公司购入60亿股H股,交易价格是每股港元,而建设银行H股当日收盘价为每股港元,折价率高达。
美国银行大获其利是不可否认的事实。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订立投资协议及战略性协助协议,获9%股权;同年8月29日,作为建设银行大股东的汇金公司又与美国银行订立股份及期权收购协议,再获最高股权。美国银行持有建设银行亿股的成本不超过240亿港元,以2008年8月每股港元的价值计算,这部分股权市值为1 282亿港元,在股权投资上美国银行账面赢利为1 042亿港元。2008年5月28日,根据协议,美国银行通过增持汇金转让的建设银行股份至,达到银监会规定的单个外资行不能超过20%的持股上限,理论上可以增持的股份达到亿股,按照建设银行每股港元的市价,美国银行当天就获利超过250亿港元。而美国银行最初以港元获取了190亿股,按照公告当日收盘价计算,这部分的账面赢利可以达到1?100亿港元以上。不仅如此,美国银行还可以通过抛售过解禁期的旧股低价吸股,进行无风险套利。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2)
美国银行可以以每股港元的资产价格购买建设银行限售股,而国内资金即便以高出一倍的价格也无法买到股份。
国内纳税人在建设银行上市注资时以公共财政与特殊低息国债的方式为建设银行呆坏账兜底;建设银行以超出于H股(发行价每股港元)倍的价格发行A股(A股市场的发行价每股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国内的储户还在继续支付高额的存贷差、负利率等隐性成本。这些金融机构的掌舵者并没有以对市场的敬畏心表示对国内利益牺牲者的尊重。
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的交易让国人痛心,秋后算账式的贱卖论甚嚣尘上。在美国银行赤裸裸的赢利数据面前,为贱卖论辩护的人只能闭嘴。让人郁闷的是,美国银行是在桌面上公开获利,完全符合契约。明知是个圈套,还不得不钻,世界上最痛苦的买卖,莫过于此。
建设银行廉价出售股价绝非特例。2008年8月,中央民族大学的张宏良教授对外资参股的财富流失进行了统计。
1。 中国工商银行
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元)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商银行约10%的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 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按每股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 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 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倍,世界罕见。
2。 中国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共亿美元(合人民币约403亿元),收购价格元。上市后,按照 2007年5月10日盘中价格为每股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 822亿元,四家外资公司净赚2 419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倍。
3。 兴业银行
2006年,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新政泰达和国际金融公司赚共出资27亿元,以每股元的价格购入兴业银行10亿股,上市后,股价达到37元多,三家外资公司净赚约370亿元。根据2007年2月12日《参考消息》报道,以后每年都有300%以上回报。该银行上市募集资金共159.95亿元,等于全部送给了3家外资公司。该银行国内发行价格每股元,吸引的网上网下申购资金高达11 610亿元。
4。 深圳发展银行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以每股元购买深圳发展银行亿股,2008年8月股价达元,投资增值10倍,按照深发展20多亿股计算,新桥用亿获得了700多亿。根据新桥目前的做法,很快将达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