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译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⑥履:踏,登。至尊:指帝位。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称“始皇帝”。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⑦敲朴:木杖一类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朴”。鞭笞:鞭打。⑧百越:也称“百粤”。⑨以为:即“以之为”。⑩俛(fǔ,府)首:低头听命。俛:同“俯”。系颈:颈上系绳。(11)委命下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国的下级官吏。委,交付。(12)藩篱:篱笆。这里引申为“屏障”的意思。(13)却:打退。(14)牧马:放牧马匹。这里比喻侵掠或骚扰。(15)贯(wān,弯)弓:拉满弓。贯,通“弯”。(16)燔百家之言: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民间所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详见卷六《秦始皇本纪》。燔,焚烧。(17)黔首:秦始皇称帝后规定对百姓的称呼。(18)堕(huī,灰):毁坏。(19)销:把金属熔化。锋鍉(dí,敌)泛指兵器。锋,刀刃。鍉,箭头。(20)金人:铜人。古代以铜制作兵器。秦始皇曾下令收集全国的兵器运到咸阳,铸成钟鐻和十二个铜人,放在宫中,以防止人民的反抗。见卷六《秦始皇本纪》。(21)践:踏;登。这里是“凭借”的意思。华:指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22)因:依据。河:黄河。池:护城河。(23)亿丈之城:指华山。(24)不测之谿:指黄河。谿同“溪”。(25)劲弩:强劲的弓。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的弓。(26)信臣:可靠的臣子。精卒:精干的士兵。(27)陈利兵:摆列着锋利的武器。意谓戒备森严。谁何:即谁,这里指盘问行人是谁。(28)金城:形容城墙坚固。(29)万世之业:意思是传之万代的家天下。秦始皇曾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见卷六《秦始皇本纪》。
  “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①。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甿隶之人③,而迁徙之徒也④。材能不及中人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蹑足行伍之间⑥,俛仰阡陌之中⑦,率罢散之卒⑧,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天下云会响应⑩,赢粮而景从(1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2)。
  ①殊俗:风俗不同的地方,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②瓮牖绳枢:形容房子简陋,极言陈涉出身贫寒。瓮牖,用破瓮做窗户。绳枢,用绳子拴门轴。③甿(méng,萌)隶,指出身微贱。甿,同“氓(méng,萌)”耕田的农夫。隶,隶卒。迁徙之徒:指被征发服役的人。⑤材能:即“才能”。中人:一般人。蹑足:置身。行伍:指军队。⑦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这里泛指田野。⑧罢(pí,皮):通“疲”,疲困。⑨揭:举。⑩云会响应:像风云那样汇集起来,像回音那样应声而起。(11)赢粮:担着粮食。赢,担负。景(yǐng,影)同“影”,影子。(12)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原六国之地。
  “且天下非小弱也①;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③;耰棘矜④,非铦于句戟长铩也⑤;适戍之众⑥,非俦于九国之师也⑦;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⑧,非及乡时之士也⑨。然而成败异变⑩,功业相反也。尝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长(11),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12)。然而秦以区区之地(13),致万乘之权,抑八州而朝同列(14),百有余年矣(15)。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16),身死人手(17),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18),而攻守势之异也(19)。”
  ①且:再说。②自若:跟过去一样。③非尊于:并不比……更尊贵。④:即“锄”。耰:无齿的耙。棘:同“戟”。矜:戟的柄。⑤铦:锋利。铩:长矛。⑥适(zhé,折)同“谪”。⑦俦:同类。⑧道:办法。⑨乡:同“向”。⑩成败异变:成功失败,大不相同。(11)度(duó,夺)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度、絜,均指测量。(12)同年而语:犹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意思。(13)区区:小的样子。(14)抑:控制。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据雍州,其他六国据八州。朝同列:使从前与秦同列的诸侯来朝拜他。(15)百有余年: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一百三十多年。(16)一夫:一人,指陈涉。作难:发难,指陈涉起义。七庙:古代帝王的宗庙,奉祀七代祖先。(17)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18)仁义不施:不实行仁义的政策。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顺应形势的需要推行仁政,而继续用暴力来统治人民。(19)这句的意思是,秦始皇吞并六国时,处于攻势,不用暴力无法夺取胜利。但天下统一后,形势就不同了,人民希望过安定生活,要随形势的变化推行仁政。 
外戚世家第十九
  支菊生 译注
  【说明】
  本篇记述汉高祖至武帝五代汉皇的后妃,以正后为主,兼及妃宾,并涉及后妃的亲族,所以称为《外戚世家》。
  记后妃,自然要反映宫廷内部的一些情况,这就能使读者看到帝王生活的一个重要的侧面。后妃之间为争宠、争权势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构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一部分。后妃一旦得宠,其父母兄弟立即青云直上,这些皇亲新贵往往成为影响王朝政局的重要势力。刘邦死后,诸吕擅权,几乎取代了刘家王朝。这个历史教训司马迁是很重视的。在写到窦皇后的两位兄弟受封后,特意记述了周勃和灌婴的一次谈话,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窦氏兄弟会不会“又复效吕氏大事”,所以要为两人选择师傅宾客。这里作者显然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个重要的教训,这也是作者对本篇的命意之一吧。
  或许是某种巧合,篇中的几位皇后都是出身微贱,而她们能当上皇后又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有的是阴差阳错,有的则事出偶然。一个微贱女子,一觉醒来变成了天下最尊贵的妇人,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司马迁则用了一个“命”字来作答案,并且还记载了一些异梦、占卜等以自圆其说。从写作角度而论,一个“命”字贯穿全篇,使文章骨节通灵,显出了章法的高妙。但从观点方面来说,却反映了司马迁思想的局限,这种局限在开篇的序言里表现得更为集中。序言的基本观点是,夏、商、周三代之兴在于后妃,三代之亡也在于后妃;婚姻是人道之大伦,所以必须谨慎;婚姻的后果如何是命里注定的。这段序言自然是要告戒当朝天子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但其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把三代兴亡的原因归之于女人,不仅表现出对妇女的偏见,更主要的是这种历史观极不科学。当然这种观点并非司马迁的创造,但通过他的宣扬使这种观点对后世的不良影响更为广泛。关于命的议论,与他在许多篇章中对天命的否定与怀疑自相矛盾,表现出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摇摆不定。
  本篇后面附有褚少孙续补的几段文字,所记的史实与司马迁原文的精神是一致的。其中记武帝寻找其同母异父姐姐一段较为生动。记卫皇后弟卫青及其四子被封,贵震天下,之后引述了一首民歌,正是太史公常用的笔法。褚先生好为议论,但其见识远逊于太史公。武帝为防止吕后专政的历史重演,竟杀死了太子之母钩弋夫人。而褚先生却认为这是武帝的“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甚至赞扬说“岂可谓非贤圣哉!”真是荒谬至极!难怪后世学者对这种谬论异口同声地予以指责。
  【译文】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