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发财致富。总的看来,这一现象并没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大障碍,相反, 
它倒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机制。钱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保证有钱就 
有东西。不会发生“虽有资金却缺乏物资”的现象。 
    可是,如果消费者拿了挣来的钱不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而是将它储蓄起 
来,问题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此时不再是个别商品的供需失衡,而是总量的 
失衡。即总的购买量少于总的生产量。 
    要理解储蓄引起经济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懂得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为社会 
创造了财富的人都从社会获得了大体上相当于他所创造的财富的钱。所以当 
他虽然参加了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转变为财富时,或者说他虽然制 
造出了产品,但消费者因为把钱储蓄起来而不去购买时,他将得不到收入。 
在一个由中央控制的经济中,情况完全不同。因为社会成员得到的收入与他 
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无直接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个由领导分配购买 
力的社会内,领导负责每个成员的衣、食、住、医疗、教育等,另外再给一 
点零花钱,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与他创造的财富无关。如果社会成员把零花 
钱存起来而使购买总量小于生产总量时,领导可以增加每个成员的货币收入 
(例如增加“薪水”),从而注入额外的购买力,使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保 
持平衡。日后一旦人们将储蓄重新投向市场时,主管可以用各种方法约束购 
买力,包括限制百姓的货币收入(降低工资或裁员),提高物价水平,从国 
外进口商品以增加供应等等。在一个由千百万个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散作决策 
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政府也作为分散决策者之一参加市场中的买卖,但它既 
不能控制工资,也不能决定物价。当消费者因储蓄而减少购买时政府无权命 
令雇主增加工资。相反,如果产品卖不出去,雇主只会减少雇佣,或降低工 

资,使社会上的总购买力进一步消弱,造成恶性循环。衰退便由此产生了。 
    然而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原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 
因此从全社会来讲,家庭消费掉的产品价值永远比生产出来的价值小。这里 
的差额是生产出来不用于家庭消费而用于基本建设的产品。因此我们发现, 
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 
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 
本建设。可是问题恰恰在于家庭储蓄总额未必等于社会投资总额。家庭的储 
蓄总额是由各个家庭独立决定的,而社会的投资总额是由各个企业家独立决 
定的。家庭将储蓄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家作出投资决定后从银行借钱去搞基 
本建设。但存进银行的钱未必等于从银行贷出去的钱。在计划经济国家里就 
不会发生这样的间题,因为计划中的基建项目由国家决定,他可以做到投资 
额等于储蓄额(再加上国家代替家庭储蓄的钱,也就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它 
也可以分配给企业的主人,即全体人民)。仅当投资部门不遵守国家计划决 
策,例如各工业部投资超过计划指标或少于计划指标时,储蓄才不等于投资。 
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国家也可以及时调整基建规模而使二者保持平衡。 
    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 
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是难上加难。一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 
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 
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 
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 
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虽然这个理论在 19 世纪已经不太经得起事实的 
检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经历了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但经济学家们拿不出 
更有力的理论来解释,只能说价格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作用,经济的 
波动只是调整的过程而已。 
    可是 1929 年美国发生的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 
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连续三年急剧 
下跌,直到 10 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这次大萧条损失的财富大体上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全部战争开销。 
美国有 1/4 的劳动力失业,许多家庭受冻挨饿,流离漂泊。在那次萧条中利 
率降得很低,但投资仍非常微小。因为老百姓没有钱买东西,企业家不会为 
了生产卖不出去的产品借钱开厂。换句话说,投资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利率 
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市场的兴旺。只要产品卖得快,建厂的成本即使高一点, 
仍旧有利可图。1990 年秋季以来美国发生的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再次证明了利 
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布什总统相信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所以 
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相当于中央银行)合作,接连五次降低利率,利 
率已经低到近 20 年来的最低点,但投资仍未明显上升,整个经济仍处于供过 
于求的状态。或者说,生产出来的总价值大于百姓的消费加投资;更确切他 
说,企业家眼看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销售,干脆减少生产。国民生产总值不 
但没有上升,反而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美国在 1929 年 10 月开始发生的令人谈虎色变的大萧条还不仅仅是因为 
投资低于储蓄。如果仅仅由于这一点,它只不过是一次比较严重的衰退,这 
种衰退在美国历史上早已发生过许多次。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 
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的 
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 

钱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最近(1991 年)国际商业信托银行因发生巨额贪 
污,资金不足以抵债,造成存户的存款不能兑现。如果存户有灵通的消息, 
就可以事先将存款提出来避免损失。1930 年 12 月初,群众在经济衰退造成 
的恐惧心理影响下,听信谣言,到美国银行(事实上是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 
不过起了一个大名称似乎是美国政府开的银行)去挤兑。美国银行因此倒闭, 
结果引起一连串小银行雪崩似地跟着倒闭。银行倒闭给工商业和储户双重打 
击,经济进一步收缩,给衰退雪上加霜,当时美国银行界未能挽救这家殷实 
的兄弟,据说是因为人事纠纷,歧视犹太人的偏见,再加上同行的忌妒心理 
所造成。按照银行界的惯例,任何一家银行受到挤兑威胁时,只要他在经营 
中信用良好,他有权请其他银行借钱给他对付一时的周转困难,其他银行也 
有义务这样做,因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当时这种惯例并未成为一种制 
度,结果导致衰退发展为大萧条。后来有鉴于挤兑对金融界造成威胁,美国 
法律规定大多数银行必须对储户的存款保险。万一银行倒闭,存户不会吃亏, 
这就消除了挤兑的根源。 
     当时这家美国银行破产后,将它的资产拍卖清理,拍卖所得显然低于资 
产的真实价值,何况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最后对储户的每一元钱偿付了 
92.5 分。这说明如果储户不去挤兑,他们一分钱也不会损失。 

     小结: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 

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30 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即挤兑 

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26.美国如何对付经济衰退 


    我国经济也有高速增长的年代和停滞倒退的年代,但除了三年灾荒以 
外,这些经济波动并没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因为农民的生活很 
大部分是自给自足,较少依赖于货币经济。城市居民因为大家就业有保障, 
基本生活条件如住房、医疗、教育都由国家供应。一般百姓甚至并不知道国 
家的经济是在增长还是在停滞。可是在美国则不然,每个人的收入直接从市 
场得到,经济繁荣或衰退立刻给每个家庭带来影响。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