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12〕。之子〔13〕于归〔14〕,宜〔15〕其家 
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16〕云:“宜兄宜弟。”宜兄 
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17〕云:“其仪不忒〔18〕,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19〕 

        〔1〕弟,去声。 〔2〕长,上声。〔3〕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 

       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平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4〕 

       中,去声。 〔5〕此引《书》而释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为,在识其端而推广之耳。〔6〕 

       一人,谓君也。机,发动所由也。偾,音奋,覆败也。此言教成于国之效。〔7〕好,去声。 〔8〕 

       喻,晓也。 〔9〕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国”而言。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已, 

       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 〔10〕 

       通结上文。 〔11〕《诗》,《周南·桃夭》之篇。〔12〕夭,平声。夭夭,少好貌。蓁,音臻。 

       蓁蓁,美盛貌。兴也。  〔13〕之子,犹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14〕妇人谓嫁曰 

       归。〔15〕宜,犹善也。〔16〕《诗》,《小雅·蓼萧篇》。〔17〕《诗》,《曹风·鸬鸠篇》。 

        〔18〕忒,差也。〔19〕此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深长,最宜 

       潜玩。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 〔1〕而民兴〔2〕孝,上长长〔3〕而民兴弟 
  〔4〕,上恤孤〔5〕而民不倍〔6〕,是以君子有絜矩〔7〕之道也。〔8〕 

        〔1〕老老,所谓“老吾老”也。〔2〕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3〕长,上声。 〔4〕弟, 

      去声。 〔5〕孤者,幼而无父之称。〔6〕倍,与背同。 〔7〕絜,胡结反,度也。矩,所以为 

      方也。 〔8〕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 

      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 

      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 〔1〕后;所 
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 
谓絜矩之道 〔2〕。 

        〔1〕恶、先,并去声。 〔2〕此复解上文“絜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 

       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 

       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 

       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抄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 

       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 

 《诗》〔1〕云:“乐只〔2〕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恶 〔3〕之,此之谓民之父母〔4〕。《诗》〔5〕云:“节〔6〕彼南山,维 
石岩岩。赫赫师尹 〔7〕,民具〔8〕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 
下僇矣〔9〕。《诗》〔10〕云:“殷之未丧〔11〕师〔12〕,克配上帝〔13〕。 
仪 〔14〕监〔15〕于殷,峻〔16〕命不易〔17〕。”道〔18〕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19〕。 

…  1…

        〔1〕《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2〕乐,音洛。只,音纸,语助辞。〔3〕好、恶, 

      并去声,下并同。 〔4〕言能絜矩而以民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 〔5〕 

       《诗》,《小雅·节南山》上篇。〔6〕节,读为截,截然高大貌。  〔7〕师尹,周太师尹氏 

      也。 〔8〕具,俱也。 〔9〕辟,读为僻,偏也。僇,与戮同。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慎。 

      若不能絜矩而好恶徇于一己之偏,则身弑国亡,为天下之大戮矣。 〔10〕《诗》,《文王篇》。 

        〔11〕丧,去声。 〔12〕师,众也。〔13〕配,对也。配上帝,言其为天下君而对于上帝也。 

        〔14〕仪,《诗》作宜。〔15〕监,视也。 〔16〕峻,《诗》作骏,大也。〔17〕易,去声。 

      不易,言难保也。  〔18〕道,言也。〔19〕引《诗》而言此,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有天下者 

      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1〕。有德此有人〔2〕,有人此有土〔3〕,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 〔4〕。德者本也,财者末也〔5〕。外本内末,争民施夺〔6〕。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7〕。是故言悖〔8〕而出者,亦悖而入;货 
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9〕。 

        〔1〕先慎乎德,承上文“不可不慎”而言。德,即所谓明德。 

        〔2〕有人,谓得众。〔3〕有土,谓得国。〔4〕有国,则不患无则用矣。 〔5〕本上文而言。 

        〔6〕人君以德为外,以财为内,则是争门其民,而施之以劫夺之教也。盖财者人之所同欲, 

      不能絜矩而欲专之,则民亦起而争夺矣。 

        〔7〕外本内末,故财聚。争民施夺,故民散。反是,则有德而有人矣。  〔8〕悖,布内反, 

      逆也。 〔9〕此以言之出入,明货之出入也。自“先慎平德”以下至此,又因财货以明能絜矩 

      与不能者之得失也。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 

        〔1〕道,言也。因上文引《文王》诗之意而申言之。其丁宁反复之意益深切矣。 

 《楚书》〔1〕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2〕” 

        〔1〕《楚书》,《楚语》。〔2〕言不宝金玉而宝善人也。 

舅犯 〔1〕曰:“亡人〔2〕无以为宝,仁〔3〕亲以为宝。〔4〕” 

        〔1〕舅犯,晋文公舅狐偃,字子犯。〔2〕亡人,文公时为公子,出亡在外也。 〔3〕仁,爱 

      也。 〔4〕事见《檀弓》。此两节,又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 

 《秦誓》〔1〕曰:“若有一个〔2〕臣,断断〔3〕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 〔4〕,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 
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5〕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6〕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7〕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 
亦曰殆 〔8〕哉!”唯仁人放流之,迸〔9〕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 
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0〕。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11〕也;见 
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 〔12〕,过也〔13〕。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性 〔14〕,菑〔15〕必逮夫〔16〕身〔17〕。是故君子有大道, 
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8〕。 

        〔1〕《秦誓》,周书。〔2〕个,古贺反,《书》作介。〔3〕断,丁乱反。断断,诚一之貌。 

        〔4〕彦,美士也。圣,通明也。  〔5〕尚,庶几也。 〔6〕媢,音冒,忌也。 〔7〕违,拂 

      戾也。 〔8〕殆,危也。 〔9〕迸,读为屏,古字通用。犹逐也。〔10〕言有此媢疾之人,妨 

…  2…

      贤而病国,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以其至公无私,故能得好恶之正如此也。  〔11〕命,郑 

       氏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未详孰是。 〔12〕远,去声。 〔13〕若此者, 

      知所爱恶矣,而未能尽爱恶之道,盖君子而未仁者也。 〔14〕拂,逆也。好善而恶恶,人之性 

      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仁之甚者也。 〔15〕菑,古灾字。〔16〕夫,音扶。〔17〕自“《秦 

      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