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率群下以造谤”。②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主要内容:(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③,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④,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⑤;(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在全国范围发生了焚书事件。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由于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认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把他们逮捕,严加拷问。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多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可是秦始皇的镇压是野蛮的、残酷的,不问情节如何,一概焚烧,一概诛杀,这是一种暴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严重的摧残。
  三、经略边疆
  秦始皇灭六国后,军锋继续向前推进,不仅占领了六国的原有疆土,还进占了与楚、秦、燕等国已有密切的政治、文化关系的民族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郡、县,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奠定,打下了基础。统一两越,开通灵渠 越人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居住在今浙江境内和江西东部的为东瓯(东越),在今福建境内的为闽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湖南南部的为南越,在今广西西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为雒越,或称西瓯、西瓯骆。统称“百越”。东越与南越合称“两越”。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国,东越和闽越的君长投降,秦先后在今苏南和浙北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苏州),在今浙南和福建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福州)。后来,继续向岭南进军,大约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桂林(治今广西桂平)、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象(治临尘,今广西崇左)三郡。秦在进军岭南时,为了转运粮饷,命监御史禄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截断了湘江上游,另开两条分水渠,一条较短,为北渠,引水七分下流,绕道再入湘江,可上下通航;另一条长达三十三公里,为南渠,引水三分西流,而入漓江。南渠就是著名于世的灵渠①。后代有歌谣说:“兴安高万丈,水把两头流”,就是描述灵渠情况的。灵渠东通北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灵渠的开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通西南夷,开五尺道 西南夷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区分为西夷和南夷两部,每部又有若干族属。主要地区,包括了今贵州西部,云南的东部、中部、西部,四川的西部,西藏的东部。这些民族的族属复杂,语言和风俗不同,经济生活也不相同,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公元前279年左右,楚顷襄王使将军庄(qiāo 悄)率卒循沅江而上,经略黔中(治今湖南沅陵)、且(jū居)兰(今贵州黄平)、夜郎(今贵州西部),直到滇池。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他在占据了这一地区后,想归报楚王。可是就在这时,秦国夺取了楚的黔中郡,断绝了庄的归路。庄及其部属,变更服饰,从滇人的习俗。庄自立为滇王,在这里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即滇国。庄入滇,带来了先进的楚文化,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1955—1958年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属于滇贵族的一个古墓群,出土大量的属于战国后期至东汉初年的文物。其中属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年的有数十件青铜农具,手工工具,上百件铜、铁兵器,大量的铜鼓、贮贝器和青铜乐器、马具、饰物以及黄金、玛瑙、玉制品等。这些器物独具风格,与内地的同样器物的作风不同。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滇人奴隶制前期的文化遗存。秦灭六国以后,派将军常(àn案)征调巴、蜀士卒,经略西南夷。常在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一线的崇山峻岭上,开凿了五尺宽的道路,通于西南夷;并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史记·西南夷列传》曰:秦于“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北防匈奴,修万里长城 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 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严(xiàn鲜)允、荤粥(hūn yù昏玉),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橐(骆驼)等。战国中期,匈奴一再南侵,多次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三国在北部边境地区修长城,驻重兵,以防卫匈奴。约在秦灭六国期间,匈奴已建立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chán蝉)于①,名头曼。他乘中原地区战争方炽,赵、燕、秦的北部边防都松弛之时,就率领控弩之士(能骑善射者)进占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秦灭六国后,秦朝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将军蒙恬率士卒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南地区。秦在这里设置了三十四县,都筑有县城,从中原迁来人口,以充实这一地区。蒙恬又北渡黄河,据守于阳山(狼山之西)和北假(阴山下)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头曼因不胜秦,就向北面迁徙。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秦末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对我国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政治、思想都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1。起义 背 景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有三:徭役频繁 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地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他在关中和关东大造宫殿,共有七百余所,仅在渭南上林苑修建的“阿房(pāng旁)”,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立五丈的大旗。又在骊山造陵墓,陵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陵中有“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①。在陵的附近,还有为数众多的殉葬墓和兵马俑军阵。仅为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而征发的人力,有七十多万。为伐南越而第一次调发的士卒为五十万,蒙恬守长城的士卒为三十万,修驰道、直道及其他徭役尚不计在内。秦时人口约有两千万,在秦统治的十多年中,每年都要有二百万以上的丁男被征发。丁男不足,又征丁女。大量的劳动力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赋税沉重 频繁的徭役不仅使大量的劳动力脱离生产,在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大量的军需或后勤供应,主要也是从农业生产中征收。史书记载,当时从今山东运粮到西河(今年蒙古伊克昭盟),“三十钟而致一石”②。秦在南越和长城有士卒八十万人,为修骊山墓和阿房宫有刑徒七十万人,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宫观苑囿的各种人役,以及保卫官府、宫观的戍卒卫士,所需粮饷物资之多,可以想见。秦朝的地租原定为十税一,另有口赋。可是后来秦的赋税征收量却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①。刑罚残酷 秦的刑罚是很残酷的。文献记载:肉刑有膑(bin宾,砍去膝盖)、刖(yuè月,锯脚)、劓、黥(同墨)、宫、榜掠等;死刑有腰斩、枭首、弃市、戮尸、坑死、凿颠(凿囱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