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2004年第1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荐篇目:《中国农民调查》 
  推荐人:杨鸥 
  推荐意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农民的命运,依然让人牵肠挂肚。报告文学作家向我展示了一幅当今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图卷。如作者所说,这里让人们看到了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我们看到,当农民不堪苛捐杂税的重负为自己寻求公道时,却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也看到,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为了农民呕心沥血致力于农村第二次改革的研究,百折不挠地为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而努力;我们还看到一场牵动上上下下的农村改革的进程是何等步履维艰,悬念丛生,一波三折……真实生活中的故事,有时比小说的虚构更加震撼人心。如果作者没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关怀,没有对农民命运的深入思考,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没有艰难曲折、投入全身心的采访和写作,就不会有这样一部沉甸甸的作品。 
   
  推荐篇目:《虫子回家》 
  推荐人:邢育森 
  推荐理由:故事讲得很冷静,也很沉稳,但是读着让人跟着着急,心一直悬着到最后也放不下来。读罢,百般感慨,好多滋味,却难以细细言表,好的小说也就是这样了吧。不过,关于小燕和桃子南下打工有可能遭遇的结果,好像只是燕子那两个女人的处境还不足够,故事本来可以讲得更惊心动魄一些,虫子的焦虑感也就更真实清楚了。关于类似的现实,我们已经从社会新闻里看得太多了,在这个故事里却显得过于轻淡和温和,也许就影响了本篇本来可以有的震撼力。 
   
  推荐篇目:《中国农民调查》 
  推荐人:吴琼 
  推荐意见:毋庸置疑,《中国农民调查》将有可能成为《当代》本年度最有力量的作品之一。与上一期的“知青终结”中无所不在的人格自恋之苍白相比,“农民调查”中那无所不在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让我们无时不为之感动。是的,当那些身居大学讲堂或都市浮华的才俊雅士高谈什么中国现代性与中国农民意识的时候,他们恰恰忘了,是谁让他们能够安然地享受那一切;尤其是,当我们真正切身地去看一看中国农民的生存处境的时候,谁还有勇气敢说那一切是因为中国的农民愚昧无知呢!是的,正如作者所说,中国农民的问题已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或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新时期执政党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诚哉斯言! 
   
  推荐篇目:《中国农民调查》 
  推荐人:侯小强 
  推荐意见:农村苦,农民苦,这些话大家都知道,可是,现状究竟如何,可能很多人都不能感同身受。《中国农民调查》正是在提供这些鲜活的事实,让我们对三农问题有更直接的认识。最近,对农村问题的关注是传媒的热点,但在我看来,对这个题材的关注,《中国农民调查》可以说是做得很好的。 
  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我执著地认为,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好看,要有功用。本文读起来让人不忍心放下,还可以提供一个理解当下中国的平台。为此,我郑重地投上我的一票。 
   
  推荐篇目:《中国农民调查》 
  推荐人:严力强 
  推荐意见:用落时的概念说,本期后面的几篇的基调,多是写弱势人群的生存状态。像刘心武的《站冰》,就是一组群像。小说写得老到,也有点老套。过程和结局轻描淡写,要说的话全在人物身上。这种精巧的结构很像老式家具,经久耐用,却样式有些落伍。放在十几二十年前是精品,现在读来可不引人。席建蜀的《虫子回家》像是抖包袱,前面的过程脍炙人口,已经把人带入了境界,可惜末尾的包袱抖得不响,意思到了,读书的人未必转得过来。何玉茹的《从头再来》最细腻,也最有神会的余地,观察力和见解都很灵气。 
  陈桂棣和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卷首一压,200页出头的期刊占了130页,选择的天平就无可徘徊了。倒不是篇幅制胜论,实在是读过了这部报告文学,所有的心思就基本被夺了去。两位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去说,胸怀和视野就难得。其实这也是“弱势”的一群,不同的是他们有9亿之众,而这才是虫子之类小人物命运的真实背景。尽管通篇已经看不到多少“文学”味,大块的议论叙述有点难以卒读,作为读者我还是原谅他们。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在这个题材上做到兼顾,我敢肯定。况且,能把头绪纷繁、敏感厚重的题材驾驭到这个程度,已属难得。文中可以看得见的艰苦也是俯拾皆是。也曾想过这或许该发表在报纸或杂志上,但这样的篇幅在那里显然是难以尽兴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埋头文学的人们有一个机会,现实地思考一下,至少是了解一下这个一直在左右我们生活的巨大背景。 
  文学光有悲天悯人的气质是不够的,还要有胸怀和理性。为此,向《当代》,也向作家致敬。 
   

二〇〇四年第一期《当代.长篇小说选刊》预告
  杨显惠:《告别夹边沟》 
  讲的是右派的故事,似乎有些久远,却是去年最值得读的长篇。不仅值得心有遗痛的中老年读,更值得心地纯真的年轻人读。无论怎么称赞,不管多高的评价,都不会过分,都难以表达我们对作者敬意,因为作者之痛,不是个人之痛,不是家族之痛,不是人群之痛,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之痛。不仅切肤,而且彻骨,而且剜心。相信在掩卷之后,我们会记住作者的名字:杨显惠。 
  董立勃:《烈日》 
  还是西部气象,还是边地风光,还是沈从文汪曾祺式的优美,还是古龙式的明快,还是胡杨一样顽强的生命,还是西风一样刚烈的爱恨。能够写艰难的岁月于清新,居然化沉重的记忆为美丽,放眼文坛,董立勃而已矣。 
  老地:《花心不是我的错》 
  看书名,会不会让人皱眉?花心无错,难道专心有错?何况是人民警察花心,何况是优秀的警察花心。这部正在走红的网络长篇,这段花心警察的花心故事,在遭受年轻人尤其是网络年轻人的追捧的同时,也许会让中老年读者惶惑:廉颇老矣,还能读否? 


读者来信
  《当代》中出现(中学生文学社)栏目是一个失败,因为《当代》在中学生群体中就没有读者群,这与推出新人没有关系。另外《当代》应设立一个名家评论,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进一步扩大读者群。提高社会效应。 
  河南沈丘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刘玉峰 
   
  希望该刊能适当刊登一些青年作者的作品,感觉《当代》总是刊登令人读后感觉心情比较沉重的作品,可能是和作者大都是中年人的缘故吧,有时大多数人更喜欢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浙江杭州市宋城景区影像中心王鹏瑶 
   
  编辑老师:你们好! 
  首先感谢6期赠刊! 
  去年11月份参与评刊,所提建议基本“落实”,2003年6期杂志,封面耐看有创意,目录加了点评。 
  今借再次参与评刊,提几点建议: 
  (1)建议刊点有深度的小长篇。 
  (2)拉力赛形式佳,能否增加读者点评(有深度、少而精、参与面广一些)。 
  (3)对名家的传世佳作,部分再次呈现给读者。 
  顺祝! 
  编安! 
  蒋培娟 
  江苏宜兴市东珠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