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间的玫瑰 作者:北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附近官邸中长大,后出国求学,在意大利结识了当时尚未成名的哲学家尼采,尼采向她求爱,被拒绝了。他向朋友们这样描述莎洛美:“目锐似鹰,勇猛如狮,尽管如此,还是个孩子气的姑娘”,“是目前我所认识的最聪明的人。”除了尼采的母亲和姐妹,莎洛美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后来莎洛美和弗洛伊德又成为好朋友。
  莎洛美的丈夫安德里斯(Friedrich Carl Andreas),经过多年的冒险旅行后成为柏林大学东方语言系的讲师。当着莎洛美的面,他用匕首刺进自己胸膛,险些致命。在死亡威胁下,莎洛美同意和他结婚,但有言在先。从新婚之夜到安德瑞斯死去的43年中,她一直拒绝与丈夫同床。
  里尔克一见到莎洛美就堕入情网。他在头一封信写道:“亲爱的夫人,昨天难道并非是我享有特权和你在一起的破晓时光?”在猛烈的词语进攻下,一个月后,莎洛美投降。整整三年,萨洛美成为他生活的中心。
  莎洛美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尽管我们邂逅于社交场合,但从那以后我们俩就生活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对方。”“后来,里尔克紧随他的目标,即追求艺术的完美。很明显,为了达到目标,他付出了内心和谐的代价。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这种危险毫无疑问存在于所有艺术努力之中,而且跟生活是敌对的。对于里尔克而言,这种危险更加严重,因为他的才华被转而用来对那些几乎无法表达的东西做出抒情性的表达,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他的诗歌的威力说出那些‘无法说出的东西’。”
  认识莎洛美后,里尔克的改变是不可思议的,从对风景气候动植物的感知到身体上的需求。比如,他开始喜欢素食,跟莎洛美在林中光脚散步。在这一切之上,莎洛美给予他的是安全感和真正自信。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爱情穿透得有多么深:其一,在莎洛美鼓励下,他从此把名字按照德文拼法,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新命名;其二,他的书写体大变,有一种老式的优雅。他们于1901年曾一度中断通信,大约两年半,既1903年6月他俩又恢复通信。里尔克在信中写道:“谁知道我会不会在最黑暗的时刻到来呢?”此后,里尔克和她的关系从顶礼膜拜转为相敬如宾,友谊持续了一生。
  和莎洛美紧密相联的是两次俄国之行。1899年春,里尔克和萨洛美夫妇一起从柏林抵达莫斯科。到达后第二天晚上,他们见到了列夫(托尔斯泰,一起在克里姆林宫庆祝复活节之夜。五年后,里尔克写信给萨洛美:“我有生以来只经历过这一次复活节,那是个漫长、不寻常、令人战栗而振奋的夜晚,街上挤满人群,伊凡(维里奇(克里姆林宫的钟楼)在黑暗中敲打我,一下又一下。这就是我的复活节,我想人生有此一次足矣。在莫斯科之夜,我得到那信息及非凡的力量,它进入我的血液和心灵。”
  他们还认识了俄国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他是诗人包里斯(帕斯捷尔那克的父亲。那时包里斯只有10岁,跟父亲到火车站为莎洛美和里尔克送行。他后来非常推崇里尔克,把他的诗译成俄文。
  首次俄国之行只是走马观花。1900年5月7日,第二次俄国之行开始了,这次只有他们俩。为了这次旅行,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与第一次相比,这次旅行丰富多了。他们专程到图拉去拜访托尔斯泰;去基辅参观名胜古迹,加入宗教游行队伍;乘船沿伏尔加河漂流,看望他曾翻译过的农民诗人。里尔克作了如下描述:
  “在伏尔加河上,在这平静地翻滚着的大海上,有白昼,有黑夜,许多白昼,许多黑夜。??原有的一切度量单位都必须重新制定。我现在知道了:土地广大,水域宽阔,尤其是苍穹更大。我迄今所见的只不过是土地、河流河世界的图像罢了。而我在这里看到的则是这一切的本身。我觉得我好象目击了创造;寥寥数语表达了一切存在,圣父尺度的万物??”他在1903年8月15日致萨洛美的信中声称:“我赖以生活的那些伟大和神秘的保证之一就是:俄国是我的故乡。”
  俄国神话一直陪伴他的一生。
  八
  豹
  (巴黎植物园)
  他因望穿栅栏
  而变得视而不见。
  似有千条栅栏在前
  世界不复存在。
  他在健步溜达
  兜着最小的圈子。
  如中心那力的舞蹈,
  伟大的意志昏厥。
  眼睑偶尔悄然
  张开?一个影像进入
  贯穿四肢的张力?
  到内心,停住。
  似乎有必要把参照的两种译本抄录在下,有助于展开关于翻译的讨论:
  扫过栅栏的他的视线,
  逐渐疲乏得视而不见。
  他觉得栅栏仿佛有千条,
  千条栅栏外不存在世界。
  老在极小的圈子里打转,
  壮健的跨步变成了步态蹒跚;
  犹如力的舞蹈,环绕个中心,
  伟大的意志在那里口呆目惊。
  当眼睑偶尔悄悄地张开,
  就有个影像进入到里边,
  通过四肢的紧张的寂静,
  将会要停留在他的心田。
  (陈敬容译)
  他的视力因栅木晃来晃去
  而困乏,什么再也看步见。
  世界再他似只一千根栅木
  一千根栅木后面便没有世界。
  威武步伐之轻柔的移行
  在转着最小的圆圈,
  有如一场力之舞围绕着中心
  其间僵立着一个宏伟的意愿。
  只是有时眼帘会无声
  掀起?。于是一个图像映进来,
  穿过肢体之紧张的寂静?
  到达心中即不复存在。
  (绿原译)
  说实话,这两个译本都让我失望。陈的形式上工整破坏了中文的自然节奏,显得拗口,以致于会产生这样的这样的句式“千条栅栏外不存在世界”“壮健的跨步变成了步态蹒跚”。还有“伟大的意志在那里口呆目惊”。相比之下,绿原的译本较好,但也有败笔。比如,“威武步伐之轻柔的移行/在转着最小的圆圈,/有如一场力之舞围绕着中心/其间僵立着一个宏伟的意愿。”首先两个“之”的用法破坏了总体上口语化的效果,“轻柔的移行”其实就是溜达,而“僵立着一个宏伟的意愿”显然是误导,原意是昏厥、惊呆。结尾处“到达心中即不复存在”就更是错上加错。参照英文译本,我压缩了中文句式,尽量使其自然顺畅。
  “豹”写于1902年11月,仅比“秋日”晚两个月,收入1907年出版《新诗集》中。据作者自己说,这是他在罗丹影响下所受的“一种严格的良好训练的结果”。罗丹曾督促他“象一个画家或雕塑家那样在自然面前工作,顽强地领会和模仿。”本诗的副标题“在巴黎植物园”就含有写生画的意味。
  开篇表明困兽的处境:他因望穿栅栏/而变得视而不见。/似有千条栅栏在前/世界不复存在。以人称代词“他”有作者自喻的意味,豹是作者的物化。“千条栅栏”用得妙,是从豹的眼中看到那遮挡世界的无尽的栅栏。在这里栅栏不再是静止的,随困兽的行走而滚动延伸。而栅栏这一隐喻代表着虚无,故世界不复存在。一般来说,隐喻是纵向的,是在与望穿、视而不见和世界不复存在的关联中展现自身的。
  第二段第一句健步与溜达的对立,而兜着最小的圈子加剧了这内在的紧张,与伟大的意志昏厥相呼应。中心既是舞台的中心,又是作者内在的中心,是内与外的契合点。在我看来,力的舞蹈是这首诗的败笔,因过度显得多余;伟大的意志昏厥则是这首诗的高光点,由内在紧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按雅哥布森所说的横向组合轴来看,力和舞蹈显然是陈词滥调,伟大的意志与昏厥之间则有一种因撞击而产生火花的奇特效果。幸好有了这不同凡响的后一句,才得以弥补前一句的缺憾。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眼睑偶尔悄然/张开?一个影像进入/贯穿四肢的张力?
  /到内心,停住。显然与开篇他因望穿栅栏/而变得视而不见,与第二段伟大的意志昏厥相呼应。在昏厥之后,眼睑偶尔悄然张开意味着那清醒的瞬间。接着是一连串动词的巧妙运用,从一个影像进入,于是贯穿四肢的张力最后到内心,停住,戛然而止。原文中动词比贯穿生动,有滑动穿过之意,而张力指的是静止中的紧张,即静与动的对立。影像到底是什么?显然是外部世界的影像,当它最后抵达内心时停住,暗示着恐惧与死亡。
  九
  任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