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田园风光,是需要时间盘桓的,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从小路而来的人点亮灯笼乘船回去,“北园春尽菜花香,野蝶飞来都变黄,归棹齐门看落照,红灯一道出山塘。”
  接下来的花信该是玉兰与牡丹了。牡丹是在谷雨前后开花的花卉,俗称“谷雨花”。苏州的牡丹是从河南洛阳移植过来的,早在北宋时代,为宋徽宗负责“花石纲”的朱面是苏州人,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牡丹出洛阳,顷时,朱面家圃在阊门内,植牡丹数千万本,以缯采为帷,每花身饰金为牌,记其名。”这是特殊阶层人士对牡丹的荣宠,所求的当然也多是名品,民间百姓则以“玉楼春〃这样价廉而又易于培植的品种作为玩赏对象。种植牡丹的花农,“
  率皆洞庭山及光福乡人。花时,载至山塘花肆求售。”而“郡城有花之处,士女游观,远近踵至,或有入夜,穹幕悬灯,壶觞劝酬,迭为宾主者,号为花会。”苏州人对牡丹的喜爱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对于美的认同和欣赏,不是唐高宗、武则天帝王将相和豪门贵族的权利,也是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的标志。
  在花卉树木的移植和品种侈求方面,朱面是不能不提及的特殊人物。北宋年间设苏杭应奉局,奸相蔡京命朱面管理,搜罗各种花石树木运到京师,供宋徽宗赏玩。“雪海一番风信过,武丘再访玉兰房”的玉兰房,在虎丘山后,内有一棵名冠吴中的玉兰古树,相传就是他从福建移植过来的,因为没有来得及进贡,汴梁就已失守,于是弃掷于此。这是一株奇特的花树,明代天启年间曾为大风摧折,但顽强存活下来,花开之时,烂漫如雪:“历宋元明及清代,七百余载仍蕃鲜。干似虬龙根似铁,花开色较蕃厘白。遗恨衔归五国城,浓荫覆近千人石。”一株大树就是一个游玩欣赏的景点,也是历史的回顾面。朱面靠逢迎皇上,投靠蔡京而暴富天下,死后清理田产竟有三十万亩之多,简直骇人听闻。
  不论是牡丹花肆求售,还是赏花买笑,都离不开阊门外七里山塘。山塘作为旅游胜地,同时是吴郡集中体现民风乡俗的地方,历史沿袭有“三会三市”之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三节会,春为牡丹市、秋为木樨市、夏为乘凉会。围绕这些会节,满足人们对花卉的需要。虎丘、山塘一带花店迤逦相连,绿水桥西的马营弄是一片花圃,斟酌桥东的花园弄口成为花卉市场,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七里山塘花市环”的市场格局。
  《桐桥倚棹录》记载了这个盛况:“每晨晓鸦未啼,乡间花农各以其所艺花果,肩挑筐负而出,坌集于场。先有贩儿以及花树店人择其佳种,鬻之以求善价。馀则花园子人自担于城,半皆遗红剩绿”,里面的木樨径,多为养花艺匠所居,遍地种桂,高下林立。清中期莫家浜一带桂花尤盛。长泾的古香村的居民多培植玫瑰、桂花为业,春末秋半,香气袭人,整个山塘“红红白白满桐桥”。对此,《虎丘竹枝词》说得非常绝妙:
  〃苔痕新绿上阶来,红紫偏教隙地栽。
  四面青山耕织少,一年衣食在花开。”
  这是附着于农业的副业生产,是相对于花农说的,是为酒馆茶楼、说唱逗谑、冶游祭祀等消费文化镶嵌上的曼妙的花边,也是江南富庶地区人们多姿多彩生活的反映,难怪唐伯虎不无矫情地说:“江南人尽是神仙,四季看花过一年。”
  这就是“虎丘不断四时花”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也是整个苏州城花草树木繁盛景况的写实。在光福香雪海的西北山坳中,今日窑上村,桂花连山遍隅,秋天一到黄色的花蕊满绽在绿叶之中,香气袭人,它的规模可与杭州西湖边著名的赏桂胜地满觉陇相媲美,其桂花产量几近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对于桂花木樨,《清嘉录》援引范成大的说法:“桂,本岭南本,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种植。”也因为“将花之日,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樨蒸’,言蒸郁而始花也。”桂花盛开,苏州就到了“木樨市”的时候了,“男女耆稚,极意纵游,兼旬始歇。”
  山塘和虎丘一带花农特多,进行自产自销外,同时还是一个花卉的跨省际的交易市场,更多的花卉品种和更充分的花卉货源,保证了虎丘花卉的四时不断。《清嘉录…卷六》这样记叙:
  〃珠兰、茉莉花来自他省,熏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珠兰,辄取其子,号为‘撇梗’。茉莉花,则去蒂衡值,号为‘打爪花’。花蕊之连蒂者,专供妇女簪戴。虎丘花农,盛以马头篮,沿门叫鬻,谓之‘戴花’。零红碎绿,五色鲜浓,四时照映于市,不独此二花也。至于春之玫瑰、膏子花,夏之白荷花,秋之木樨花,为居人和糖、舂膏、酿酒、钓露诸般之需。百花之和本卖者,辄举其器,号为‘盆景’。折枝为瓶洗赏玩者,俗呼‘供花’。”
  这种长途跋涉的花卉交易买卖,在明末就已具相当规模,明人王稚登(公元15351612)《虎丘花市茉莉曲》,具体而又生动的描绘了这种情况:“章江茉莉贡江兰,夹竹桃花不耐寒。三种尽非吴地有,一年一度买来看。”“赣州船子两头尖,茉莉初来价便添。公子豪华不惜钱,买花只拣齐屋檐”。“卖花伧父笑吴儿,一本千钱亦太痴。侬在广州城里住,家家茉莉尽编篱。”
  阊门外的山塘、虎丘以及通往枫桥的十里水路,帆樯云集,米船主要泊汇在上津桥、枫桥一线,而花船则舣塞在山塘河,所谓“花船尽泊虎丘山”。蒋宝龄《吴门竹枝词》也说:“苹末风微六月凉,画船衔尾泊山塘。广南花到江南卖,帘内珠兰茉莉香。”
  这样繁忙的局面,到清代中后期依然没有太多的改变,珠兰、茉莉等热带花卉来自闽、粤南方,它的市场需求很快便为苏州人所了解,因而也迅速移栽成功,珠兰、茉莉、白兰、玳玳成为苏州著名的地方土特产。长于顾禄的石韫玉的《山塘种花人歌》描绘了这种生涯活计:“江南三月花如烟,艺花人家花里眠,翠竹织篱门一扇,红裙入市花双鬓。山家筑舍环山市,一角青山藏市里……花田种花号花农,春兰秋菊罗千丛……司花有女卖花郎,千钱一花花价昂……双双夫妇花房宿,修成花史花荫读……青衫白袷少年郎,看花不是种花者!”
  苏州私家园林之多,明清之际有100多座,与其毗邻的长兴、杭嘉湖平原一带还有不可胜数的闻名全国的各种各样的园林。它们的艺术格局和风格特点,离不开树木花卉和盆景山石,对花木数量、品种以及园圃技艺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这是苏州花卉市场几百年长盛不衰赖以存在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市民实际生活的需要,特别是闺阁以花为妆饰,还有窨制花茶的需要,都给苏州花卉业的发展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动力。
  吴城大家小户妇女,多喜簪花,形成一种风俗就是“戴花”,也叫鬓边香,歌妓船娘尤一日不可缺少,“晓起买花簪满鬓,粉妆玉琢坐船头。”能够簪花的品种,据记载春天有红绿白梅等13种,夏天有珠兰、石榴等14种,秋天有凤仙、菊花等5种,冬天有山茶、蜡梅等四种,都是以朵来算钱的。除了戴花,还有插胆、瓶、盂钵的家庭供花,以及制作用于销售的花篮。扦插花篮的花,有木香、山茶、玫瑰、蜡梅、梅花、桃花,更多的则是茉莉花。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两句著名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他描写的是临安的生活场景,吴越习俗相似,吴中小贩买卖花卉的情况也相似。
  茉莉花的大量消费,除了妇女的簪戴和人家的清供,这是少量的,多数为窨制花茶(配茶)的需要。苏州盛产茶叶,东山、西山、虎丘均有大片茶园,它的附近地区,如金坛、宜兴,邻省的安徽、浙江、江西也有大量茶叶输入,市民对茶叶的消费非常惊人,“上午孵茶馆,下午孵混堂(浴室)”。花茶,“茶引花香,以益茶味”,就是窨花茶,又称香片、熏花茶,主要销售到关东、西北、华北地区。其中以茉莉花茶为冠,其次玳玳花茶、珠兰花茶、白兰花茶,还有木樨花茶、栀子花茶、蜡梅花茶等,可以想见它们对花卉的需求量之大,当然也促进了花卉种植业的繁荣昌盛。
  如今,当我们乘火车从北往南驶近苏州,远远地便望见虎丘塔时,低下眼帘可以见到铁路两边连绵不断的花房和无数盆栽茉莉、白兰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