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三伏天过后,合酱完成了,此时酱呈深褐色,用筷轻轻一搅,甜香四溢,浓郁扑鼻……有时会在缸内插进一个筒形漏斗,即见澄清酱汁由此渗出,苏州人把这最初的酱汁叫作“母油”,尝一尝鲜美无比;而母油之后的酱汁,就叫“抽油”了,千家万户用之烧菜佐料。据说传统苏帮名菜有一道“母油鸭”,就是以纯天然的“母油”烹调而成,但今日菜馆中的“母油鸭”,谁敢肯定仍是沿用“母油”来烧煮的呢。过去我家做的酱,一般不取母油或抽油的,那是为保持酱的原味,难得吃白切肉之类时,也会用小匙去逼苏州话称“撇”一点点酱汁蘸蘸。
  当年做酱当年吃,那一种舔在舌尖鲜中带甜的美味叫人难忘,这种酿酱特有的原汁鲜味,几无其他可调制或替代,然而日子太长成“陈酱”了,就没有这种鲜味了,所以过去苏州人家习惯年年做酱,年年吃新酱。我家每年“合酱”完成,第一次“尝新”往往是炒一锅“八宝酱”,或叫“什锦酱”,常用豆腐干、笋丁春季时就用油熬好,密封藏至入秋、肉丁、虾米虾干、毛豆子、花生米等等,和着新酱起葱油锅同炒,酱香混合什锦的种种香味流动在空气里,闻得让人馋涎欲滴……这种家常“什锦酱”,既可下饭当菜,又可佐酒或当“面浇头”,做一缸酱能保存日子较长,一家人吃粥吃饭都很受用,比较实惠。
  每当新酱做成后,街坊四邻都会来舀点尝尝,也有特意赠送亲眷朋友分享的,更有自家当年未做而来讨点吃吃的,好在讨者随意,赠者乐意,这赠酱过程成了一种联谊交往。由于各家“合酱”的原料不尽相同,因此口味也会有些差异,倘若能尝到女眷们从狮子缸里舀出的“珍品”,那可真是有“口福”了,一般非至亲至情者是享受不到这等“待遇”的呀。
  苏州酒俗“说三道四”
  很多人知道苏州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也留下了很深厚的茶文化。即使到现在,各种茶馆遍布苏州的大街小巷。其实,苏州人在喝酒方面也有很长的历史,只是由于苏州人的性格比较温和,所以和其他一些地方相比,在酒方面相对比较“低调”,而且因为喝的多是米酒之类的甜酒,所以苏州人的“酒俗”更是为外人所忽视。
  和其他地方一样,在苏州,酒同样被广泛应用在一年的节令民俗中。春节时,亲朋好友要互相邀请喝上几杯的,这杯酒就叫“年节酒”,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而到每年的端午时节,民间就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喝了雄黄酒能驱蛇虫、解五毒的。九九重阳之际,正是江南菊花盛开之时,苏州人这时就会喝上几杯菊花酒,因为菊花有祛风、除热、养肝等功效。当然到了冬至时,苏州人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冬酿酒了,里面放点桂花,又香又甜,“味道好极了”。不过和喝茶相比,苏州人的喝酒还是要略逊一筹。一位“老苏州”告诉记者,解放前苏州很少有专门的“酒馆”或“酒楼”,大多数都是其他商店“兼职”的,如有的酱油店辟出一小块地方,放上三五张桌子,就叫做“酒堂”,酒客们来了之后,要几两热乎乎的黄酒,就着一小碟花生或者豆腐干之类的下酒菜,便开始边喝酒,边谈谈“山海经”。“要是还想省的话,一根萝卜干就能下一顿酒了,”他笑着说。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在苏州这种专门的酒馆也越来越多,记者在苏州的十全街上,就看见两边开着许多酒吧,不过到里面去的多是年轻人。闲暇的时候,几个朋友找上一家酒吧,喝上几杯,倒也是很惬意的。不过如今走进酒吧的苏州年轻人已经不大像他们的长辈那样喝米酒或黄酒,而是更青睐于啤酒或是葡萄酒。河北长城葡萄酒厂在苏州的代理商就告诉记者,他们在十几年前刚进入苏州时,也是很难销,因为当时苏州人还不怎么习惯喝这种酒,可是到现在,他们的葡萄酒在苏州卖得相当火爆。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的酒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了。
  苏州婚俗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传承数千年的民俗。位于狮子林东侧的苏州民族博物馆陈列了婚俗、节俗、食俗三个厅,用具体的民俗文物、场景模型,形象地再现了苏州的古老民族。
  婚姻在我国一直列为人生重大礼仪。自秦汉到明清。汉族婚礼基本因袭周代《三礼》规定的模式,但民间不断加入表现人民群众道德情操和美好愿望的内容,相沿成习。这是一个封建末期苏州中等家庭婚礼的场景。
  鼓乐声中,一场婚礼正在隆重举行。庭院里,张灯结彩,吹鼓手簇拥着花轿。花轿在宋代已风行于嫁娶之中。这里江南婚俗中盛行的宝塔花轿。大厅一侧陈列着喜堂,正中悬挂着象征夫妻百年好合的和合二仙画像,供桌上方供品齐备,红烛高烧,果盘里盛满枣子、胡桃、桂圆,取其“早生贵子”、“和和气气”、“团团圆圆”的吉祥口采。一对新人牵着红绿牵巾在拜堂成亲,喜娘扶持着新娘,掌礼高喊吉祥喜话,鼓乐齐鸣,充满了喜庆的热烈气氛。大厅的另一侧陈列着洞房,全套苏式家具,做工考究,精雕细刻。桌帏椅坡,以及待嫁时亲手制作的乡绣品琳琅满目。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有坐富贵、挑方巾、撒帐、饮合卺酒等仪式。苏州风俗以秤杆或红皮甘蔗挑新娘的盖头方巾,寓有称心如意和节节高升的意思,以谷豆花果撒帐,表示驱邪和祝福;饮合卺酒象征从此夫妇忧乐与共。
  七月十五“踏白船”
  农历七月十五,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鬼节”。其实,以前这一天里,也有着不少带有很强娱乐性的民间习俗,其中江南古镇平望莺脰湖畔的“踏白船”便颇有情趣。
  “踏白船”,即是赛快船。快船的船身较一般的船要长一些,左右船舷各安上四至八档桨,船艄两边都装着橹。另外,船艄上向船外两侧水面“出跳”,即各伸出一块跳板,跳板上踏立着身强力壮的汉子(“踏白船”中的“踏”即是因这些汉子而言),双手紧抓住橹绷,与橹手相对一起用力推与扳。每支橹上有四五个人,加上舱里的数人急速划桨,船速飞快。赛快船时,上百条披红戴绿的快船云集莺脰湖上,轮番上阵。随着各船舱内锣鼓声急骤响起,橹手、桨手们个个奋勇争先,有的船因用力过猛,船身急剧摇晃,左右翻侧,那些踏立在船艄跳板上的汉子则几乎将后背贴着水面了……此时,莺脰湖滩上人山人海,掌声、叫好声、助威声响成一片,登上沿湖的楼房倚窗而望,这扣人心弦的情景尽收眼底。
  平望怎会有这“踏白船”的习俗,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镇东郊有一个小西村,村上有座三老爷庙。据传,三老爷姓张,本是个渔民子弟。村上的渔民每年到了农历七月,趁着渔事较闲,天气晴好,将渔船拔上岸来进行修理。修好后,抹上白油(“白船”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将船推下水去。一天,大伙儿正在推船,因见张三老爷人尚小,就没有叫他帮忙。张三老爷很是生气,就憋足了气,躲在家里,头顶屋门作法,使推船的人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将船挪动半步。
  后来,大家发现他在“作梗”,就叫他来帮忙。他说,只需他一个人就够了。果然,只他一个人就将船送下了水。可张三老爷在推船中一不小心,头磕在船槛上,碰破了……以后,网船上的渔民们推船下水总要请张三老爷来帮忙。张三老爷去世后,渔民们为他造了一座庙,塑了神像祀奉纪念,神像的头上扎着一块黄布,以示遮住其以前撞破的地方。同时,在每年的七月半,由庙周围的十个村子轮流来主办“踏白船”。到时,各村组织了不少“白船”前来参加,同时把三老爷的神像供奉在一只大船上,周游各个村子。最后,各村“白船”集中到莺脰湖里来赛上一赛。
  如今,三老爷庙已没有了,可庙旧址的周围,捉鱼的网船依旧多得很,每到七月里,那些网船仍然按照旧时的习俗,拔上岸来进行修理、抹上白油,由于船上都装上了柴油机,其速度比以前的“白船”更快了。
  甪直婚俗探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婚礼——这个民间文化的大汇展,也是大同而存小异,而小异却是鲜明的地域和个性的显示。甪直地处吴中腹地,是典型的水乡村镇,此地的婚俗显示的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