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合乎彼此身份,而且能以“日月”、“天地”、“明”、“德” 
巧妙对应,把帝(天)、后(地)、婚嫁的吉语概括得恰到好处。联中又有“吉祥 
如意”、“富贵寿康”的祝颂,更体现了帝后新婚大喜的中国特色。 
    此联想必出自英国的“中国通”的手笔,但其中也必遵女王之“圣旨”。 
    此联并非是“洋人”写中国对联的开山之作。在这以前还有加拿大的一副对 
联,流传极广,远胜宫廷方寸之地。 
    那是 1880 年的事。加拿大当时在位总督麦克唐纳决定修筑一条横贯本国的 
大铁路。他派人到中国招募了“华工”7000         多人。华工们历尽千辛万苦,开山 
铺路,终于使铁路按时通车。麦克唐纳在通车典礼大会上,高度赞扬了华人的智 
慧和力量。 
    可是,华工们完工之后,多数人无钱返回远隔重洋的故乡和祖国。面对浩瀚 
的大洋,人们只好兴叹饮泣。大伙儿便捐款在加拿大都市温哥华的大洋之滨建造 
了一座“望乡亭”,亭上有加拿大的友人撰写的一副对联: 
    遥望中华数千里不知何时能返家 
    此联工整稍欠,但朴实、真情感人至深,充满着望乡之情。此后,外国人写 
中国对联者越来越多。 
    其中,以汉学功底很深的日本人最为突出。日本人写的中国对联之多,除中 
国外,世无匹敌。其中不乏精妙之联,这里仅举一副日本友人书赠鉴真纪念堂联。 
    众所周知,鉴真是唐代高僧,东渡日本传经送宝,为促进日本进步,国民康 
福,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扬州他的故乡建立鉴真纪念堂时,日 
本友人长屋王写了一联挂在堂前,联云: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此联仅八个字,其内涵十分丰富。上联既写鉴真之东渡辛苦,又写中日山川 
之异,唐僧在异域行同山川的伟业。下联既颂唐僧恩比“风月”,节操“同天”, 
又写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同风共月的关系。全联还饱含对今后中日 
友情的展望和心愿。 

西瓜趣联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既有赞美西瓜的诗词歌赋也有涉及西瓜的佳联妙对。 
    苏东坡有个门生独坐书房,见春雨洒在窗台上,即得一上联“冻雨洒窗,东 
二点,西三点”,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半年后他请教苏东坡。苏东坡这时正有 
客人,并不急于告诉他下联,却拿刀切西瓜待客。门生不断催“请恩师赐对”, 
苏东坡笑着说已经告诉了他下联:“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关于这副对联的来历,除此之外,有名有姓的还有一种说法: 
    明代才子解缙在一个夏天衣锦还乡时去看望老师,老师说:“去冬偶得一上 
联,苦思不得其下联,望能助师对出下联!”说毕取出纸笔写下:“冻雨洒窗,东 
二点(冻)西三点(洒)。”此时,恰逢师娘端来切好的西瓜,解缙一拍大腿,高 
兴地对恩师说:“分片切瓜,竖八刀(分)横七刀(切)。”老师一听,拍手称好。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7         岁能诗善对,被称为“江陵神童”。有 
年夏天,湖广巡抚顾应瞞出巡荆州,走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时,庙 
主捧来西瓜对巡抚说:“些小礼物奉献给巡抚大人和各位解渴。”顾巡抚吃西瓜时, 
忽得一上联:“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126 

… 页面 127…

    这时,正巧庙里的教书先生前来参见巡抚,顾便请先生对下联,但先生苦思 
良久也不能对。忽然一个10 岁左右的学童与先生耳语几句,先生连连点头,即 
对出了下联:“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顾一盘诘,方知对出下联的学童名 
叫张居正,大加赞赏。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明代名士唐伯虎,自幼聪慧,深受父亲宠爱。 
有一次,父亲端出炒豆和西瓜招待客人,他先抓了一把炒豆放在兜里,然后又拣 
了一大块西瓜正要吃。父亲正欲批评他,客人替他解围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 
对出,这西瓜、炒豆你就拿去吃。”唐伯虎满口答应。于是,客人捻开一粒炒豆 
道:“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唐伯虎立即对道:“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 
玻璃。” 
    妙趣横生的瓜联不少,如苏东坡的“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 
观《左传》,书往右翻。” 

对联养生趣谈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对联艺术中,不乏赞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妙联。不但寓意深 
刻,富于哲理,而且胜似良方妙药。现摘取几则,以飨读者。 
    “贪嗔痴,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经五言。” 
    这是清代名士张仲甫写的一副养生妙联。此联把儒家的入世与佛 
教的出世兼收并蓄,合二为一。意思是说,佛教上说的贪婪、嗔恨、愚痴,这三 
者和《论语》上说的“君子有三戒”是一样的,务必戒除。佛家所讲的禅定、守 
戒、得智慧,跟儒家所讲的“定、静、安、虑、得”这“五言”是相通的。做到 
这些,无疑有益于身心健康。 
    “静亦静,动亦静,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 
履于危机。” 
    这幅联为清人翟公栾自题,谈的是动静皆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 
道,对常搅心伤神、易动肝火之人确系一付灵丹妙药。 

秀才绝对将军对 
     安徽全椒县治下有个官渡街,位于滁河岸边,对岸便是和县地界。河上没有 
桥,百姓往来都靠一条小船过渡。若是逢集,两岸百姓聚会于此,人山人海,买 
货卖货,热闹非凡。 据说,明朝时有一位大官路过此地。那一天正逢集日,岸 
边候渡百姓极多,随从上前赶散百姓,让那大官先渡了过去。候渡人群之中有一 
位秀才,见此情景,心中有所感触,信口吟道: 
官渡遇官官过渡; 
再对下联,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此联便在民间传了开来,成了当地人们茶余 
饭后必谈的话题,人人都想对此下联,文人们更是乐此不疲,甚至有人重金悬赏, 
征此下联,也没有成功。直至明朝灭亡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能对出来。 到 
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将军到某地上任路经此处,这位将军读过不少书,可以说 
是文武双全,很有些才华,便自称儒将。将军对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并不 
很看重,倒是喜欢与文人交往,因此不少文人都在他帐下充当幕僚。将军闲时, 
便与文人在一起饮酒论文,吟诗作对。此次来到官渡,听地方百姓传说此联,便 
有心要对。但百年绝对岂是容易对的,将军一时也没有下联。 将军过了河,骑 

                                                                                  127 

… 页面 128…

上马一路走一路想,官渡街河对岸十里外有个大集镇叫石杨集,隶属和县。那里 
有座点将台,是古时将军出征点将之所。将军正想得出神,忽听手下报告:“前 
面就是点将台,是否歇歇马,用过饭再走?”将军听得“点将台”三字,心中一 
动,自言自语道:“点将台?”猛地双掌一击道:“有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 
便笑便大声吟道: 将台点将将登台。 随行之人问明情由,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拍 
马屁的好机会,拣那又高又大的“帽子”着着实实往将军头上套了几顶。 

艄公妙联试秀才 
     相传清朝末年江西某省乡试,一秀才(生员)身背行囊前往应试。一日,来 
到一条大河边上,只见野渡无人,秀才好不焦躁,仰天长叹:“苍天啊,你睁睁 
眼睛吧!”就在这时,突然从河的上游传来一阵歌声: 
    年年难唱年年唱; 
    处处无家处处家。 
    秀才举目望去,见一位艄公撑着小船从远处行来,不由的心头一喜,连忙招 
呼艄公将船撑过来,送他过河。 
    那艄公约摸六七十岁,生得鹤发童颜。见眼前这位书生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不由得乐呵呵地逗趣道:“要送你过河不难,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秀才心想: 
 “什么条件不条件,无非是想多要几个钱罢了。罢罢罢,只要能送我过河,多给 
你几个铜板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