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片沧桑。 
    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呆滞不协调; 

                                                                                  71 

… 页面 72…

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伟烈丰功”尽为“爨长蒙酋”,牵强附会, 
为达到篡改目的,到了不择手段胡乱用典的地步。这种违反民心民意的举动,使 
昆明人哗然,纷加指责。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软烟袋不通, 
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诗借谐隐之法,以“软烟袋”谐“阮 
芸台”,用以讥讽嘲讽他。阮元一离任,人们便又把孙髯的长联挂出来了。 
    阮元在清代颇负文名,著作甚丰。《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 
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然高名显位,自负改联,却留下了笑柄。 
●清代也有一位官僚程月川,也曾将孙髯之联胡编乱改,其篡改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宽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 
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 
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 
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 
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 
芳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只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 
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徐文长联斗贪官 
     山阴有个县官,贪污受贿,搜刮钱财,无恶不作。老百姓都恨之入骨,可他 
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还在县衙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 
    眼前皆赤子; 
    头上有青天。 
    徐文长见了很气愤,一天趁着黑夜,跑到县衙门口,提笔把对联改成了: 
    眼前皆赤地; 
    头上有黑天。 
    老百姓见了,个个拍手称好;县官气得翘起了胡子。他探得是徐文长改的对 
联,就命手下人把徐文长传来问罪。 
    徐文长当然心中有数,一见县官,故意问:“大人传我有何事?” 
    县官想来个下马威,惊堂木一拍,双眼一瞪,喝道:“大胆徐文长,你为何把 
本官大门口的对联改掉?” 
    谁知徐文长根本不买帐,理直气壮地反问道:“请问大人,你有何凭证?平白 
无故讲我改对联,岂不是诬陷!” 
    县官一个顶头呆,吞吞吐吐地说:“这个……有人已来本堂告你。” 
     “既然有人告我,那请证人来当堂对质。” 
     “这个……”县官根本找不出证人,一时弄得难以收场,只得来了个急转弯: 
 “既然你没改,那就算了。本县听说你才思敏捷,万分敬佩,今天想邀你来对对 
子。” 
    徐文长知道县官不怀好意,说:“对对子可以,不过我今天很忙,最多只能对 
三个对子。” 
     “好!”县官肚里有点文才,一开始就出了个难联: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徐文长一向傲岸不羁,蔑视权贵,一听县官想压自己,马上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72 

… 页面 73…

    徐文长以“光棍”自居,摆明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式,且对得天衣无 
缝,县官也无可奈何。他望了望大堂上挂的灯笼又吟道: 
    一对烛,亮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 
    徐文长不假思索,随口应对道: 
    两盏灯,黑黑暗暗,无分南北东西。 
    徐文长隐喻公堂暗无天日,县官不觉怒火中烧,说出了第三个上联: 
    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徐文长借题发挥,对出了下联: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县官见徐文长骂自己有眼无珠,气得差点昏了过去。这时,徐文长开口道: 
 “大人,三个上联我均已对出,告辞!”说罢,“嘿嘿”一笑,扬长而去,只剩下 
县官目瞪口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 

包公巧破对联案 
     包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 
史,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权臣贵戚为之敛手,任开封府时,有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包拯办案时铁面无私,故被百姓尊呼为“包 
公”。为了解民情,给百姓排忧解难,包公经常微服私访。一次,包公在微服私 
访时,了解到了这样一个奇案: 
    前不久,一对均已年过五十的徐姓夫妻,为十八岁的儿子娶亲。在新婚之夜 
新郎入洞房之前,才华横溢的新娘为了考考自己的夫君,就出了一对句:点燈登 
阁各攻书。这是连环对的形式,不但“燈”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 
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若对出下 
句,是要颇费脑筋的。新娘出了对句后,隔着房门对新郎说:“你若对不出下句, 
今晚就不准进入洞房。”新郎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遂赌气离家去 
了学堂。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新娘见坐在桌前的新郎紧锁眉头,便问其故。新郎 
说:“我直到现在还在为对不出你的对句而发愁呢!”新娘听后,竟悬梁自尽了。 
因为出了人命案,县衙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把新郎抓捕,刑讯逼供,屈打成招,被 
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后,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包公“访”到此事后,包公感到事有蹊跷,便到李女房中查勘。入夜,包公 
踱到室外,见月光如水,梧桐树下放着一把椅子,心里一动,笑道:“这对联案 
破了!”随从都莫名其妙。第二天早晨,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马上令人上街 
贴出告示,内容大意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取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 
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十几个应试者来到县衙,包公出的考题正是“点灯登阁 
各攻书”的对句。应试者对出下句交上答卷后,包公选中了“移椅倚桐同赏月” 
的梅二。梅二见自己被选中,十分高兴地问包公:“包大人,不知您何时带晚生 
回开封府?”只见包公冷笑一声,把惊堂木一拍,就下令衙役把该考生捆绑了起 
来。接着包公让人把那个秋后问斩的新郎带来,当新郎在暗中确认梅二是自己的 
同窗好友,包公更加认定了自己的想法。只见他把惊堂木一拍,问道:“梅二, 
你如何奸淫新娘,还不从实招来。” 
    开始梅二连呼冤枉,拒不招认。包公出其不意地大喝一声:“下联!”梅二一 
听,惊慌失措,战战抖抖地如实招供认罪。原来,那天晚上新郎到了学堂后,正 
在学堂夜读的梅二一见新郎在新婚之夜不入洞房却来到了学堂,便问其故。新郎 

                                                                                  73 

… 页面 74…

如实把对句之事告诉了他,梅二立刻就打起了坏主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借回 
家为由却潜进了徐家,在梧桐树下想出对句后,便装做新郎的口气向洞房内的新 
娘答对。已熄灯而未入睡的新娘一听所答之对“移椅倚桐同赏月”天衣无缝,根 
本没去想还能有除夫君之外的第二个人知道自己和夫君答对之事,于是就开门放 
人并让其上床了。这个考生将新娘糟蹋后,在天亮前乘新娘睡熟之时便溜之大吉。 
第二天李女发觉中了他人奸计,羞愧之下便自缢身亡了。 

武状元难文状元 
    明朝文学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 
嘉靖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以“大礼”之议触犯世宗,下狱,谪永昌卫。杨慎少时 
即以诗文知名,有诗文《升庵集》、散曲集《陶情乐府》。 
    相传正德年间,杨升庵中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返家视亲,行至一河水较窄之 
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抬高身价,便互争先后, 
结果双方都不能前行。为此双方发生争执,武状元对杨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 
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