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已出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构,去了餐厅,去了很多的地方。别人问我,到底你怎么看这次疫情,我只想说,真的,情况是在越来越好!    碰到那些我的观众(各行各业的都有),还有我的很多同行,很多人都会问我,你觉得政府的数字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过我,我也问过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直到现在,我相信,我们看到的数字并不是政府故意制造出来安慰民众的。
经过这一次SARS事件,政府意识到诚信对于一个国家形象、对于政府在民众心目当中的地位的重要性。
    就在我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一个老朋友带我到后海酒吧街去走了走,结果正好撞到一个北京女孩和两个老外吵架,听了老半天,似乎是女孩开的车碰到了女老外,结果这个女老外把女孩的车踹了一脚。而在理论的时候,男老外则动手推了这个北京女孩。这场争执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两个女生分别用中文和英文,越讲越大声,结果终于有了一个讲英文的旁观者出面调停,不过女老外看来火气很大,突然用英文大声地说:”Damn your Chinese SARS“,这一下,调停的北京男孩像是被火烫了一下那样,用极大的声量大叫一声;“No SARS ”。  男孩的反应之快让我吃了一惊,因为我没有想到,他是这样的敏感。事后我的朋友说,看来这是非典时期的非典情绪,人都变得暴躁起来。不过我一直想着的却是这个劝架的男孩,他的声音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去。女老外的气话,反映了她潜意识里面,觉得SARS的蔓延全部是因为中国没有做好,而这种想法,相信不单单是她一个人的,而从那个北京男孩的身上,我看到了SARS给中国人带来的无形和有形的压力。     其实SARS让我们看到,这不只是袭击中国的一个敌人,同样袭击着全世界,病毒没有国界,SARS再一次地证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这个世界独善其身。
    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同样的时间里积累了很多的问题,虽然有人也看到了,但是总是不愿意停下脚步,回过头来面对这些问题。不过即使是现在开始正视这一切,我想也并不算晚。
    天色正在渐渐变黑,我坐在机场候机大堂的咖啡厅的一角,如果是过去,我想我会巴不得现在这样的安静,但是现在,我想我宁愿在我的身边能够有嘈杂的人群,能够感受到北京国际机场的繁忙。
    我想起几天前,我和几个朋友坐在一家餐厅的露天座位上,惬意地喝着土耳其咖啡,抽着中东水烟,轻拂着我们的是北京夏夜习习的凉风,就像现在,在我坐着的地方,因为打开了窗户,我可以感受到窗外的一点点的凉意。当我们习惯了中央空调,却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这种感觉。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生活总是要继续。
    我想我的中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总是在向前走着。

           我眼中的王岐山    熟悉王岐山是在1997年。那个时候,他还是中国建设银行行长。记得第一次采访他,是在香港的会展中心。他出席完一个活动离开会场的时候,成为我们这些等候的传媒追逐的对象。我还记得,我跑得很快,等我把“凤凰”的话筒递到他的面前,我都忘了要问什么问题,只记得当时很紧张地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回答了,让我和我的同行们非常高兴,因为不但可以交差,还能够写出一个不错的故事。
    1997年香港刚刚回归的时候,香港人对于内地的官员总是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些官员特别严肃,尤其抗拒传媒。香港的传媒,面对它要采访的对象,不管是谁,统统都是拿着话筒蜂拥而上,劈头盖脸就开始问问题。当一个重要人物出现的时候,他会马上被摄影机和话筒团团围住,形成一个人球。很多时候,人球跟着被采访者移动。自己在里面采访的时候没有感觉,偶尔站在外面看着这个场面,觉得我们这些记者真的有点像黄蜂,飞来飞去,看到目标就黏着不放。香港的传媒其实很好对付,被访者只要有问必答,不管你说的是什么,都会成为被传媒喜爱的人。王岐山没有回避传媒,他给香港传媒留下的第一印象就不错。
    之后,王岐山成为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因为要处理广信和粤海重组的事情,他经常要来香港。每次来香港,他都会成为我们追访的对象。当时,粤海重组在刚刚经历了金融风暴的香港,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因此王岐山在香港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传媒的报道热点。每次的记者会,王岐山对记者的提问有问必答,非常简洁,不兜圈子,也没有官腔。说到关键问题,比如同香港银行家之间的问题如何解决,他强硬的态度,让不少香港的银行家到现在提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就在宣布王岐山出任代市长的时候,我正好看到香港一些报纸的评论,其中不少提到了当初他处理粤海问题的表现。
    和王岐山正式面对面地聊天,还是在他担任国家体改办主任的时候。我跟随国家领导人外访,而他是代表团的成员,于是我们有机会聊了起来。他问我海若的情况怎样了。听说情况越来越好,他毫不掩饰他那种将信将疑的神情。他让我感觉到,虽然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记者,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非常自由自在地聊天。他讲话非常幽默,经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有的时候他讲话也非常直接,甚至直接得出人意料。他似乎对于一些礼节性的活动很没有耐心,经常当酒会还在进行当中的时候,会一个人跑出来,说是需要透透气。不过,那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他爱抽烟,还有就是他的打扮。因为有自由活动的时间,他换上了便服,格子呢的西装,脚下却是一双黑色的布鞋,也就是香港人称为功夫鞋的那种。乍看上去,我觉得有点另类,不过,他看上去非常满意自己的装束,上街去了。
    刚刚过去的两会,我们在人民大会堂的门口挥手打过招呼,之后知道他被调到海南出任省委书记。当时我的感觉是,以他的特点,今年海南的博鳌论坛一定会搞得有声有色。
    再后来,我去了海湾。在伊拉克的时候,我知道他被任命为北京市代市长。就在回到香港的第二天,也就是准备飞到北京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他,他的记者招待会。晚上到了北京,同事们谈论的都是他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现,这个时候我才有时间看他的记者招待会的重播。当时我的感觉是,外国记者应该感到满意了,因为他能够讲的已经都说了,不能够讲的,他也明确地表明了态度,对于传媒来说,这样已经足够了。这场记者招待会,确实是传媒期待已久的。事实上,如果当SARS在北京刚刚爆发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安排,对于北京的形象相信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当你越让传媒觉得难以获得资讯的时候,传媒就越会穷追猛打。
    我到了北京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5 月1 日,也就是他的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就采访了他。
    这次采访非常辛苦,因为早上七点钟之前就要到北京市政府北楼,他工作和目前居住的地方。我有点好奇,因为过去他一直是从事经济领域的决策工作,但是现在,他担任了市长,而且是在非典横行的情况下,他要处理的事情要具体和琐碎得多,他会怎么做呢?
    八点二十分,他准时从办公大楼里面出来。他走得很快,没有留意到在他面前拍摄的我们,就匆匆上了他的大面包车。他穿着黑色的西装,显得非常精神。我想,在金融界工作了那么久,西装对于他来说,应该曾经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的第一站是北京天坛公园。
    下了车,他看到了我,马上说,“我关注你在伊拉克的报道”,而我马上响应说,“我关注你的记者会”。

    他和晨练的市民聊天。几乎每个在场的市民都说:“我们认识你,看了你昨天的记者会。”而他也非常关心民众对于他的这场记者招待会的反响。听他和民众聊天,才发现,原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言谈中常会冒出很多北京土话,有的时候我根本听不懂。我们抓紧时间采访他,他说自己刚刚来到北京,选择天坛,是希望看看北京的市民是不是真的因为非典而不敢出门了。
    这个上午,王岐山的行程非常紧凑,从居民区到大学,两个小时走了五个地方。
虽然有的市民投诉的问题当场获得了解决,或者是至少明确有人来负责,但是我更加关心的是,难道所有的这些具体问题都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