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们知道别人也重要,不贬低别人的工作,不公开批评同行。
自我要求严格,还有,学会轻松好办事,采取冷静、轻松、稳定的工作态度。
他们也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
看上去做一个成功人士似乎条款多多,数仔细了,其实不过要求一个成熟、负责、知己知彼、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已经不容易?
167神秘黑夜
据统计,医院中大部分生与死,都在夜间发生。
巧合?内里大有文章。
凌晨四时是婴儿出生率最高的时刻,这是专家调查过二百万名婴儿推出的结论。
婴儿在夜间出生,极可能与妇女的脑下垂体分泌的催出素有关,该种内分泌在夜间特别旺盛。
死神也喜欢在夜间来临。
夜间,身体各种防卫系统功能下降,疾病往往在深夜加重,抵抗力差的病人,给病魔有机可乘,夺去生命。
苦情戏种雷电交加的晚上,病人垂危,并非没有科学根据。
‘迷离境界’其中一集剧情动人:孙儿深夜病重,老祖父蹲在大门外守候,见一陌生人欲登门造访,老人拼命缠住他闲聊,瞎七搭八,上天入地乱盖,无论如何不让他按门铃。
终于天亮了,陌生人无奈离去,小孙儿渡过危险期,可望痊愈。
陌生人是谁?死神。
所以大家都有点怕黑。
168适可而止
写作是十分静态的一个行业,作者入行三十年,如果把私隐维持得好,读者可能连她的性别都不知道。
其实是行得通的,老话一句,只要作品呱呱叫,爱不爱亮相、露脸,不过是一种私人选择。
凡事要适可而止。
写作是一项完全独立,颇具地位的文艺工作,无论借哪一种媒介做哪一种宣传,似乎都应当记得:写作人的职业是写作。
切莫本末倒置,做做忘了形,因那边厢热闹、活泼、风头劲,而渐渐整个身分贴上去,有大作家不做,倒去当小明星。
名同利,本行也有,能者夺魁,不必艳羡隔壁人家光彩。
做宣传,至好公平交易,互相利用,不拖不欠,合作愉快,下次再来。
一存贪念,极容易被厉害精明的影视界剥削殆尽,得不偿失。
届时身分暧昧,非驴非马,读者群开始怀疑:这位作者,到底会不会好好写东西给我们看?观众又想,呵,他是业余,作不得数。
169怀才不遇
文艺工作圈中,最怀才不遇的那个人,往往是该行最红的明星。
此话怎说?
举一个例,以写作来讲,不受欢迎,一点办法都没有,人同此心,去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不必抱怨,但却忍不住替最红的大作家惋惜:人人都看他的书,可惜本市人口及市场有限,始终未能销数千万册。
你说,多么怀才不遇。
换一个国家,不用远,在东洋,收版税已经可以成巨富。
还有,假使大陆所有盗印版可以照本港那样规矩收酬劳,也已然天文数字。
做演员何尝不一样,本地观众有限,卖埠并不理想,票房始终以千万做单位,以同样受欢迎程度,去到一个有数亿人口,经济情形大好,人人有消费能力的国家,收入马上火箭般上升。
这一干红人,且左右为人难,若果感慨酬劳不能同国际水准相比,旁人必定讽刺曰:你还想怎样?如果认为过得去也就算了,好事之徒又一定讽刺道:你能同美国的谁、谁同谁比吗?
越红越惨。
170先生
记忆中,好似只有中山先生才最有资格被称为先生。
越是官样文章,对称呼越是严格,除非受宗主国君王封过爵士,否则,天大的官,新闻处文稿中,不过称王氏、李氏、周氏,最最大方公正。
哪来那么多先生。
平常人,不是赵某,就是钱君,要不叫他老孙,年纪轻点的,是小蒋。
朋友间亲昵地,可叫小老梁,或是老小蔡。
小伙计出来打工,为讨老板一时欢心,当着面,先生长,先生短,似乎还情有可原——但白纸黑字作中肯报道,写‘大东夜总会董总理李大富’也已经足够,不加先生,也并非不敬,似不必多此一举。
一对欢喜,臭味相投,所有朋友都尊称先生,虽属好意,人家或者想采取比较诙谐近人的形象,反而不方便。
干文艺工作,尤其与群众越接近越好,一称先生,立刻升上神台,表示过气,是好事吗?
电讯中,美总统布殊、加拿大总理马尔隆尼,东德国家元首克伦兹,全部免称先生。
我们的朋友王小二先生或者不会介意蠲免先生两字。
171易心
聊斋里有个书生叫朱尔旦,生性豪放,天资较钝,文友戏弄他,打赌叫他到十王殿背判官像。
朱笑起,迳去,俄负判入,又负之去,赢了酒席。
后来陆判官同这个大胆浑人做了朋友,时常相聚喝酒,一日朱醉先寝,觉微痛,醒而视之,见陆判官坐床前,替他整理肠胃,并且安抚他说:‘不要怕,我不过为你换一副聪慧的心肠罢了。’
原来朱尔旦作文不流畅,乃因心思闭塞,经过换心肠手术,小朱过目不忘,文思进步,频频中奖矣。
写作人看了艳羡不已,自问将勤补拙,孜孜不倦,却因天分所限,成绩平平,倘若换过副聪明肚肠,玻璃心肝,情况一定大大不同。
挑剔的读者也许会说,噫,但是负责才情及文思的,可是一颗脑袋呢,心脏可管血液循环,而肚肠专职消化食物。
也许就是因为事事讲求实际,文字不懂天马行空,才不够好看。
蒲君松龄不得意仕途,却创作了聊斋志异这等诡异无比的传世作品,是否亦是陆判官‘于千万心中,拣得佳者一枚,为君易之’的后果?
172吃相难看
家人嗜梵哑铃,小小荧幕上演奏不辍,耳濡目染,渐渐也识得一点好歹,深觉除出大师海费兹,其余人等,姿势之难看,先倒扣七十分。
观众哪管谁七岁开始苦练,天天流血流汗,观众只看见东洋与高丽女提琴手演奏起来身子如遇十级飓风,左摇右摆,如与提琴角力,出尽吃奶气力,犹自不能好好控制,一只琴如随时要脱空飞去。
观众又见矮胖子出场,外型好比烧烤店掌柜,握琴姿势一如提着明炉烧鹅,完了取出毛巾一方,垫在提琴与下巴间仿佛随时要开始大快朵颐。
观众更见有些琴师表演起来,灵魂过分投入,竟然嘴角冒出涎沫,双眼翻白,如发羊吊。
惨不忍睹,看过看伤,什么天籁都不管用,表演艺术讲的是声色艺,缺一不可,姿势不重要?假的!
唯独约书亚海费兹,真正高贵漂亮,演奏时站得笔挺,没有一个多余的表情,亦无毋须有的手势,轻轻的,尽他所能,表演才华。
真不明白为何他人弹琴一如拉纤、耕田、斗牛、摔角、抽筋。
173书的寿命
行外人都以为单行本的柜台寿命最长,搁在书架子上,不会烂不会坏,爱理不理的,放他十至八载,慢慢也就卖光了。
不十分正确。
其实也同新片上演差不多,头一季不去,往后销数很难增进,例外绝无仅有,店主一见摆了两三个月,乏人问津,立刻扫下来,腾出空位机会,给别人巡回演出。
寸金尺土,出版业如此蓬勃,每日均有数十部新书面世,规模再大的书店,也无法陈列所有作品,许多佳作,或是劣作,或是平平之作,极快湮没无觅处。
因为销路欠佳,小型书店有时根本不再向批发商取某一类或者某一作者的作品,曾听过一位写作人解嘲说:‘我的书都一早卖光,架子上当然没有。’
柜台面积矜贵,竞争激烈,恕不应酬。
没有一个行业是静态的。
每写一本小说,自资印两千本,赠送亲友,或留作纪念,自然与世无争,高贵万分。
174豁达
前辈劝移民人士做真正外国人。
最最怕看到嫁了老外的女子苦苦逼混血子女学习中文:别忘记你是中国人,流着中国血……简直自虐虐人,把孩子们整得似冬虫夏草,半驴半马。
世上断无不吃草的好马,针无两头利,拿着哪一国的护照,法律上就是哪一国的人,讲得可怕点,万一开仗了,随时得听令打回祖国去,二次大战时美籍日裔军人就不得不回祖家宣战。
入籍时唱国歌、宣誓、效忠的,已是另外一个国家,拿到他国护照,享受他国公民权利,持护身符自由出入世界各地,倍受尊重之余,不妨对家乡保留一定爱念,将来有力出力。
但是生活在美加,整个家庭还是尽量投入当地社会生活为佳,别忘记,真正的中国人,统统住在中国的土地上。
最好做得到某一程度的义无反顾,至少别再留恋香港是怎么样一个赚钱的好地方,若孩子们不喜习中文,宁学法语,也就不必含泪强逼教育之。
还有,开口闭口,千万不要香港如何如何,别忘记当初可没人持机关枪逼阁下填表搞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