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身上的潜能是最适合做学问,还是最适合经商?自始至终,李蔚自己也似乎没谈过这个问题。如果是因为一边倒的舆论,如果是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才作出这种选择,他会后悔吗?

  我还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因为李蔚想去的是中美合资的宝洁,才招来一片反对声,甚至谴责声。爱国热情固然可歌可敬,可是它暴露的怎么能说不是一种狭隘的民族心理呢?2001年11月12日的多哈会议上,中国已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带着这样狭隘的民族心理,中国如何走进世界,世界又如何走进中国?

  后来,我曾与一位有留美经历、如今在一家外企工作的朋友谈起了李蔚,也谈起了那场引起全国许多人关注的讨论。

  我问他:“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他沉思片刻后说:“这的确是一种两难的选择,因为这两条路都充满了诱惑。但是我想,最后我会选择去上学。”

  “为什么呢?是因为你更愿意做学问?”

  “那倒不是,是那顶博士帽的诱惑力,能戴上博士帽毕竟能给人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

  “如果你并非真的很喜欢做学问,戴上了博士帽又怎么样呢?如果你做不出成就,很平庸,你会有那种成就感,满足感吗?”

  “怎么能知道将来我会做不出成就?会很平庸呢?未来,本就是一个未知数,硬要给自己的未来下个结论不是太早了吗?”

  也许他说的有道理,人在选择的时候,面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未来是不确定的,李蔚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年薪8万美元,你还会去读MBA吗 


 

 
作者:吴苾雯 
  如果年薪8万美元,你还会去读MBA吗?

  这话,是一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年轻人说的。

  那是初夏的一天,我走进上海浦东的一座写字楼。穿着白衬衣、打着蓝色领带的曹磊,正坐在办公室的转椅上,他神色轻松地在一份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家美国人办的外资公司,曹磊是这家公司的CEO。

  我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看他有条不紊地处理完了手边的工作。几分钟后,他微笑着走过来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他很年轻,看上去也就二十六七岁的样子,可是举手投足却透着一种成熟、一种精明和干练。

  午后的阳光正透过落地的大玻璃窗,散漫地落在沙发上。曹磊起身拉上了窗帘,他问我热不热?是否要将空调打大点?我觉得他是个很细心的小伙子。

  我们的谈话是从他去美国留学开始的。

  18岁那年,曹磊高中毕业即赴美留学。留学手续是已在美国定居的姑妈给办的。当时曹磊一心想出去并非是成绩不好,想另谋生路。他就读于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三时,就曾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拿过三等奖,如果坚持学下去,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应该没问题。曹磊说他当时想出去,一是由于对大洋彼岸的美国充满了好奇,二是想换一个教育环境,觉得国内的教育环境实在太压抑。

  当飞机在美国旧金山徐徐降落的时候,曹磊既兴奋又很茫然,他不知道在他面前展开的将是一条怎样的路。

  上了一年预科班,曹磊很快过了语言关。第二年,他进了美国一所大学,学经济管理学。

  曹磊说那几年的求学经历将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财富。从大一开始,他就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并非仅仅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而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开始那两年,他去餐馆洗过盘子、做过跑堂,去华人区摆过地摊,还去工地做过小工。后来的几年,他给一些公司推销过产品,做过市场调查,还为一家公司搞过软件开发。

  毕业后,曹磊打算继续留在美国读书,他已申请去一所大学读MBA。可是就在这时,一个机会不期而遇。朋友介绍他去一家很有名的软件公司工作,年薪8万美元。

  曹磊面临着选择:是读MBA还是去软件公司。

  他将自己面临的选择打电话告诉给了家里,父亲和母亲认为他应该去读MBA,他们说,拿到了学位会有更多的机会等着他。

  可是曹磊却不这么看,从哈佛大学出来的MBA毕业后,第一年平均年薪也就8万多美元,而他要拿到那个学位还得几年时间,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也许已经有了几十万美元的积累,也许他的年薪已不是8万,而是9万、10万。更重要的是他不但积累了经验,还有了一段难得的经历。

  这些想法,他觉得无法与父母沟通。

  那天,父亲打来电话,问他决定了没有,他将这些想法如实地告诉了父亲,父亲在电话里将他教训了一通,说他是急功近利,是目光短浅。父子俩在电话里不欢而散。

  也许是在美国生活了几年,曹磊对人生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对成功的标准也有了与过去不同的理解,他说在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已经不是将成功的标准定在学位的高低上,而是财富的多寡上,不是看你是不是硕士或博士,而是看你的收入有多高,你获得更高收入的空间有多大。

  曹磊说他有个美国同学,读大二那年,带着女友去加拿大走亲戚,意外地在那里得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于是便带着女友一起留在了加拿大,连学也不上了。后来有一次,曹磊去加拿大旅游,在渥太华见到了他们。同学已经当上了领班,在他手下打工的不但有本科生,还要一个学比较文学的博士。同学的年薪已拿到了4万美元,而且再工作一段时间还能升到5万。

  曹磊说,在美国,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不是轻易就能找到一份年薪四五万美元的工作的。

  同学告诉他,他们准备在加拿大再干两年,等挣了钱再回美国继续读书。

  曹磊说,现在是一个机会很多的社会,不是学历最高的人就是拿钱最多的人,不是学历最高的人就是成就最大的人,学历,已不是达到目标的惟一手段。一个好的机会也许就是一条捷径,会使你少走许多不必走的弯路。

  思考再三,曹磊放弃了读MBA,去了那家软件公司。

  他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把握住机会,这种年薪很高,而且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机会不是随处都有的。至于学习,它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生的,我当然还要充实自己,但是我不妨先抓住这个机会。因患得患失而犹豫不决,因思前顾后而优柔寡断,机会就会从身边一擦而过。人生确实充满了机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最好的机会。就拿比尔。盖茨来说吧,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抓住了机遇。他中途离开大学出来创业的那几年,正是计算机技术发展面临着方向性选择的时期,他抓住了这个机遇,将发展的眼光投向千千万万的家庭,投向联系起千家万户的互联网。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革命,也是了不起的革命。但是如果没有比尔。盖茨,也会有其他人出来做这件事的。因为当时计算机技术发展到那一步,已在迫切地呼唤这样的人才,迫切地呼唤着有人来开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如果比尔。盖茨看到了这个机遇而不抓住它,而是按步就班地等读完了大学再开始创业,那么,今天微软公司的老板就不会是比尔。盖茨,也许是卡尔。盖茨,也许是曼尔。盖茨,或是其他。

  曹磊在那家公司干了3年,最后升至总经理助理,年薪拿到10万美元。他有了私家车,有了带花园的别墅,还娶了妻子。他本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可是一次新的机会,使他又一次面临选择。

  2000年3月,美国一家公司计划打进中国市场,想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一家猎头公司找到了曹磊。

  回国创业的事曹磊不是没考虑过,他也从没想到将美国作为自己最后的人生归宿。这些年,虽然人在美国,可是他跟国内的联系一直很紧密,他原来的高中同学,还有留美后回国的同学,经常将国内的信息用MAIL传给他。他知道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改革开放的门也越开越大,而且中国很快就要加入WTO。当中国成为世贸成员国以后,中国市场将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在这个广阔的发展空间里,个人发展的机会,一定会越来越多。

  另外,美国经济近两年已出现滑坡迹象。2000年,美国网络神话的破灭,更进一步摧毁了许多人对美国的梦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国创业已成为一种潮流。留学生们有时聚在一起,谈论的也大都是这个话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