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学散步 龚鹏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夫人所见与野兽略同。”——每逢有人向我问道:“文学有什么用?”我总会想起这则人与野兽的故事。
  一个人,在欣赏时装少女之余,也还知道别有此实用嗜好之外的崇高美术;在教书混饭吃之外,也知道另有学问;在应付实用之外,也还知道有个真理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或嗜好,不能与价值混为一谈,岂非甚为明显吗?何以面对文学,便忽然昏聩了起来?不是像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奇人志》(Les Crotesques)里所说的商人财主,每看见孩子们写诗,立刻罹患恶疾,怒冲脑顶,神经发生变态;就是像古罗马教宗德尔图良(Tertullian)那样,主张若要大道光明、实现极乐世界,非铲除文学不可。
  至于那一般文学家们,面临这恶劣的环境,又往往显得跼蹐不安,充满了自卑自怜的情愫,先就自己看不起自己,以免旁人鄙夷时少了心理准备。偶尔有一两个替文学辩护的,又嗫嚅口吃,只能结结巴巴地说些文学有益世道人心、能做宣传武器之类的话。他们愈是这么说,愈是让人相信文学果然是没什么用的了。
  其实,这个问题本不难解决,难就难在世人问错了问题。好比铁槌原是用来敲东西的,现在拿来炒菜,当然炒不好。而世人居然还要指着铁槌痛骂:“要你有什么用?”而一帮为铁槌打抱不平的先生们,竟还要替铁槌辩护说,铁槌确实是可以炒菜的。这,这岂不是甚为滑稽吗?
  何况,文学也非铁槌所能比拟。文学根本是不能放入“有什么用”这样的考虑中的。
  040。工具与目的间的诡谲性
  基本上我们必须了解,当我们问“××有什么用”时,该物的用途必然是配合着使用者的目的而来的。例如,我们问碗有什么用时,其实就寓含了有关目的性的考虑:若以吃饭为目的,则碗就可以盛饭;若要打人,则碗便成了武器;如果碗只用来代表一种身份,那么它就成了托钵僧的钵或乞丐的碗,通常是装旁人布施的钱而不是装饭,甚至什么也不装,只代表一个意思。换句话说,凡“有用”的东西,必然是在为一个目的服务的。它的存在与价值、功能,即在于完成这个目的;如果不能完成,才会像阳痿者的器官,被啐为:“没有用!”
  正因为所谓功用是由目的所限定的,所以——这里就开始显得有点儿诡谲了——功用往往会随着目的而转移。一只土皿,可以用做盛水的钵,也可以当做祭坛的礼器,更可拿来做吐痰的痰盂。所以,一件事物,当我们问它有什么用时,基本上是无法回答的,除非我们已经预设了它的目的。
  其次,不仅功用会转移,目的也可能改变。例如,我们每个人在写作文时都会高谈人生的理想,主张到大学里求学是要获得高深的知识、追求真理、探寻宇宙与人生的奥秘。没有人肯公然承认只想到大学里去混日子,追女朋友钓男朋友,以便将来嫁一位有钱的先生或找一份有钱的差事。而事实上呢,如果读书的目的真是在于追求真理,何以还会整天在问:“读中文系、读历史系有什么用?”可见在这个时候,读书的目的早已被偷天换日地掉包了。崇高的目标变成了猥琐不堪、上不得台面的现实考虑。
  除了目的的转移之外,一件事物也可能有附带目的或继起目的。譬如牛粪,原来的作用是排泄出去以保持牛体健康,可是,也可以用来当柴烧。竹头木屑,本来是做器具时剩下来的东西,是其目的功能之外过滤下来的弃物,而陶侃却拿来作为造船的竹钉和铺路的灰。这就称为废物利用。通常人们所说的用,其实往往属于此类。像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了四年,毕业后却只能去当保安、管打卡。他本人乃是目的功能之外过滤下来的弃物,他的工作固然对社会也不能说没有贡献,但这种情形便是很典型的废物利用。因为他们本身什么本领也没有,亦已无目的可言了。
  这就显示了目的与工具之间关系的诡谲性。凡有用的东西,必然是在替一个目的服务,所以,它本身只能完成一种工具性效益。但这个工具,原是为了配合或达成某一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以后,却可能会因其他因素而移做别的用途,致使目的转移或丧失。这样,为某一目的而创造工具,岂不是太没有保障了吗?目的不仅不一定能达成,它会转移或丧失到什么地方什么程度,更是无法预料。
  这种原来的目的,我们可称为客观目的性。工具因主观的任意作用而背离了客观目的性,对工具本身也常造成许多困扰,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个工具对于它究竟应该或可以完成什么功能,实在非常茫然。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担任工具人的人,其职业与职位都经常在变换,到底这些变换是要完成什么人生的目的?他们本身可以独立地达成什么功能?这样的人生,其实即是无目的的飘浮,飘飘荡荡,而自以为很吃得开,很快乐。否则,就是只有片断性偶然的目的,看机会或主观的任意运作而定。
  纵使结果不这么糟,我们也必须警觉到所谓客观目的性,乃是受限于客观环境的,并无自主性。例如,庄子曰:“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纹身,无所用之。”(《逍遥游》)客观环境一旦改变,原先有用的,可能竟会忽然变成无用,这是个很好的例子。近几十年来,我们大学教育中所谓有用的热门科系,不断在改变,不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吗?
  何况,所谓客观环境,还牵涉到人与客观环境的对应关系。“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药的功能虽然都是能让手不皴裂,却因为对客观环境的处理不同,而产生了迥然相异的结果。这,就显示了目的与工具之间关系的诡谲性与不确定性。


目的的自我完成与体现


  041。目的的自我完成与体现
  既然工具与目的之间有这么诡谲与不确定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换个思考方式呢?
  “工具—目的”是不确定的诡谲关系,所以,可确定的便不能联系着工具而说,只能扣住目的来谈,是目的的自我完成或自我体现。此话怎讲?
  首先我们可以看,我们一个人的五官四肢无不有用。唯一“无用”者,就是头脑。可是,头脑不为其他目的服务,它只在思考。思考是头脑的目的,可是,也是它的功能:藉着思考,它可以指挥一切工具性作用的五官四肢,完成任何功能。它无用,因为你无法具体指出它有什么用。思考本是抽象的,然而,它却能完成一切用。这便是目的自我完成的无用之用。世人仅知有用之用,却不知道尚有此无用之用。故耳目之用、声色之娱,日渐多于头脑的思考,说起来也是很可怜的!
  因此,我们若遇到有人问我们学文学有什么用时,我们应该反问他:“你活着有什么用?”显然,人之生存,必须吃饭,却不是用来吃饭的。所以,吃饭找职业不能作为人生的目的。同理,文史艺术亦不能用来吃饭,因吃饭本非目的也。今人之错误,即在以非目的者为目的。譬如,人生而有情欲,所以必须有性生活,世人却误以为性交即是人生的目的。这就是错把非目的者视为目的,渐渐至于本来不为成就这些假目的的物事(例如,研究文史艺术本来不是为着谋职),也用能不能完成这些假目的来做批评的标准,认为学文学艺术的人找不到工作,所以,文史艺术没有用。
  其实,以非目的者为目的,而又追求完成此伪目的的工具与技术,所获得的最多只是第二级的工具或伪工具。它所达成的是伪目的,所以,工具本身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工具,没有工具的价值,也缺乏“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不但是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而且是伪意义的存在。我们讨厌它,就像伪君子比真小人更让人憎恶一样。
  目的之自我体现者,与此不同,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例如思考,思考的价值不在于能想出个什么道理,思考也不保证能够获得真理,思考更不能为其他的理由服务、受任何外在的事物控制,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意义的探求与构筑,它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
  而所谓意义,又不是外在地有一个目的,思考完成了它,所以有意义。思考本身的活动,即具显、创造了这个意义。像文学,文学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