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州炒房团-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唱炒房大戏主角”之辩
  “豪客”、“大鳄”是许多人在描绘温州炒房团时用得最多的字眼,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强烈的不容置疑的印象,参与炒房的都是前些年靠经商办厂发了财的温州精英级大老板,他们出拳重、下手狠,无往不胜。
  随后的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温州大量创业者及民间资金介入炒房领域,凸显温州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资本出现流向性转移,温州经济空洞化、泡沫化危机四伏。2003年8月之后,“温州模式不行了”的灰色忧郁频频出现于报端,有关报道的标题让人的心都提了起来———“温州模式要在挽歌中落幕?”“温州经济怯步:温州模式即将没落?”“温州衰落中的反思”。这些论点的主要依据是温州GDP增速的下滑:杭、甬、温历来占据浙江经济前三甲,优势难以撼动,但2002年,温州的GDP增速出人意料地跌落到全省第七位;进入2003年更是每况愈下,上半年名列全省倒数第二,7、8月份则连续倒数第一;2004年1月,在杭州、湖州、绍兴三市工业总产值增幅达20%以上的情况下,温州居然下降了1。9%。
  温州老板拿着大把的钞票都去炒房了,温州经济能不没落吗!人们对曾经创造改革神话的温州模式越是赞赏,温州炒房团的罪孽就越是深重,而这一悬疑也就越是有了说个清楚的必要:到底谁在炒房?究竟谁是温州炒房大戏的主角?
  面对人海茫茫、区域广泛并纯属个人行为的资本暗流,而又没有官方权威的统计数据,任何专业调查机构都会对精确地给出答案感到棘手。以下几则个案片断也许有助于我们触摸到温州炒房者的脉动,算不上全面,却很真实。
  【炒房者片断一】 大巴VS私家车
  2003年9月,炒房目的地———安徽芜湖。出发前,作为本次温州购房团领队的谢先生心烦了好几天。团员家庭资本背景参差不齐,按他用旅行社的行话归纳,一拨是数十万元经济型的,另一拨是百万元以上豪华型的,对于如何出行争吵个没完。复杂问题有时需要简单处理:购房团一分为二,经济型为第一分团,统一乘坐大巴;豪华型为第二分团,自带轿车列队前往。出发!
  “阶层”分类清清爽爽,颇具优越感的私家车一族自然是笑声朗朗,一路好心情。但这样的力量对比在回程时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本次购房战报显示,豪华团下单仅2套,金额48万元;而经济团下单14套,总金额380万元,差不多是豪华团的8倍。
  虽然在路途中,经济团的一些人为了盒饭的质量竟然还要与他这个领队评理,可面对沉甸甸的购房战报,谢先生不得不承认,这才是最可爱的人。
  【炒房者片断二】 “讲政治”的吴太
  称她为吴太,其实她年龄并不大,才40出头。十几年前刚嫁人时,她没有更多的本钱做大买卖,和先生商量了半夜,一咬牙买了辆出租车。谁料想,如今在温州一本出租车营运证连带车身被炒到了百万元,吴太水涨船高,算是“有产”了。加上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她干脆把车租给了别人,每年坐收近10万元租金。
  闲着无事,吴太就每天颠到市区松台山公园打打太极拳。虽然极少出远门,她对外界的市面却拎得很清,炒房这样的大事是无论如何不会落下的。哪里的房子最能赚钱?吴太坚持认为,中国是一个讲政治的国家,未来几年最大的政治是什么?你不知道吧?———当然是台湾统一!福州、厦门离台湾最近,台湾一旦统一,那些地方房价上涨最快。
  终于,当地有机构组织了一次福州购房团,吴太兴奋了好几天,但又想省下近千元的参团费。巧了,一起在松台山打太极拳的一位小姐妹也计划随团去福州。吴太马上从银行里提出10万元,一甩手交给这位小姐妹代为购买,就如同托邻居张大妈到菜场代买两根洋葱。
  再后来,这位小姐妹真帮她买回了一套房子,还掏出一张福州地图,比画了半天告诉她房子在哪个地段。吴太没去过福州,自然是听得云里雾里,但她坚信:这单生意包赚不赔。讲政治,一定没错的!
  【炒房者片断三】 三个女人一台戏
  就像吴太一样,温州女人与炒房可不是一般的关系。当地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说,2003—2004年,温州各类房展会差不多每个月举办一次,由于温州炒房团声名大振,全国各地的楼盘蜂拥而至,几乎占到这些房展会参展楼盘的95%以上。据房展会上的抽样测算,看房者中女性约占70%—80%。她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看得细,问得清,舍得花大把的时间。一个三天的展会她们甚至可以来来回回转悠上两天半,若是没有平时逛时装店、百货商场使她们养成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优良传统,谁能撑得住?
  你可别因此以为温州女人只有绕着灶台转的本事,杀遍全国的炒房团中,她们娇小的腰身也随处可见,比例极为可观。正是缘于此,2004年“三八”节,《温州都市报》牵头成立了轰动一时的温州“太太购房团”,成为足以在中国市场经济史上留下曼妙一笔的炒房“娘子军”(这段有趣的事实将在此后的第三章详细描述)。
  女人在温州人的财富故事中的确可圈可点。十年前,一位新华社记者就曾在一篇题为“温州丽人多老板”的报道中由衷地赞叹:“唯有市场经济才为男女平等造就了真正的舞台。”后来,该文还被收入了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大型画刊《中国妇女》,引得白皮肤、黑皮肤的各国女人们好生羡慕。当然,我们更愿意将这类赞叹理解为一种美好的祝愿,毕竟,在刀光剑影的温州生意场上,更多地弥漫着的仍是呛人的烟草味,炒房军团应该可以视作一个例外。
  一位多次参与炒房的炒房团“职业领队”对温州炒房者主体人群做了这样的概括:“有点钱又有点闲”的人。主要包括,来自永嘉、苍南、乐清等农村家底殷实的各类小业主;公务员及其亲属;社会中介机构中低级白领;成分复杂的城镇闲杂人群。其中女性比例高,购房行为往往凭直觉,随意性强,非理性色彩浓郁。他们对炒房信息的获取和研判远远不如人们想像的灵敏、精确。之所以组团购房,重要动因之一就是希望下单时有人可以商量,并同进同退。他们相信一个人买房难免会看走眼,而集体看中的准没错。
  这一切,早已预示着温州炒房团绝非外界广泛传闻的那般神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们在四处攻城略地的风光表象背后,往往是被“套”甚至被“骗”的一把辛酸。
  2003年7月15日,300多名温州人在两小时内与苏州市大学生公寓开发商签订了预购协议,将该楼盘470余套房子顷刻瓜分一空,并每套交纳了9000元订金。三个月后,他们没有等来约定中的正式购房合同,而是开发商单方取消定购的一纸函件。有知情人士分析,突发变故的原因,极可能是三个月间,该楼盘周边住宅价格已猛涨至每平方米4200元左右,大大高于温州人预定该楼盘的2100元均价。但当时温州购房者竟然都没有注意到原预购协议中的一个重要条款:“若超过三个月未能签订购房合同,则由开发商退还定金,并按银行同期同档贷款利率给予补偿。”徒劳的奔波,无望的交涉,杭州《每日商报》在报道中惊呼:“在全国各地所向披靡的温州购房团,这一次却着实让别人给‘下了埋伏’。”无独有偶,2004年初,另一家媒体的记者在调查沈阳一个著名商业广场投资者因被套牢而将开发商告上法庭的事件时无意中发现,数百名业主中,温州炒家至少占了三成。
  的确,在炒房军团的著名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真正的温州老板的身影,也只有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催生耗资巨大的“烂尾楼的春天”。然而,从总体来看,在20多年来靠制造业打出一番天下的温州,在浓厚的以实业论英雄的商业理念氛围之下,温州老板们始终把炒楼生财视作缺乏荣誉感的“偏食”。
  45岁的炒房者吴春波可以算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1986年,出生于“中国皮都”温州平阳县水头镇的吴春波以两三万元起家,十几年后,其制革小作坊已一跃成为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像模像样的企业。但吴的出名,却是因为作为炒房团的活跃分子,他接受了央视《经济半小时》、《东方时空》栏目的专访,还参加过温州市政府等召开的购房团研讨会。
  “我为什么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