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州炒房团-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此前章节对媒体购房团运作流程的阐述,诱人的利益分配是推动媒体和房产商心心相印欢快地拉起手来的必备酵母。由于可以想像的原因,我们无法获取具有足够说服力的相关资料,因此,我们无意对本次重庆楼市大会战参战各方的利益关系妄加评判。但收益肯定是实实在在的:第一,参战的14个楼盘狠狠地露了把脸,万众瞩目、人气骤升;第二,温州人的鲇鱼效应被放大,某种程度上激活了一向温吞吞的整个重庆房地产市场。当地人士兴奋地分析认为,能被精明的温州购房团相中,本身显示出重庆楼市的魅力所在,也给尚未充分认识到楼市巨大价值潜力的重庆人好好上了一课:“温州购房团每到一地,无不带动当地的购房热潮,这样的效应同样会在重庆楼市再现。”甚至有人举出具体例证称,山东威海的一个楼盘原本销售状况不佳,市民们并未给予多少关注。谁知温州购房团一到,才刚刚开始看房,就随之涌进许多得知消息的当地投资者,并当即下单买房,结果威海人下单金额竟远远超过了温州炒家。
  事情还没完。文章从来都有正面与反面两种作法,各有各的精妙之处。谁也没想到,这场楼市大会战不久又演绎出了一段并非多余的尾声。
  温州人走后一个月,重庆艾佳实业突然宣布,其轻轨沿线的楼盘———“艾佳沁园”第二期将拒绝“团购”,实行“凭身份证购买,每人限购一套”的政策。《重庆晚报》报道说,“艾佳”有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出台这一销售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拒绝温州购房团炒盘。此前,艾佳已拒绝了四批温州商人的团购行为。据悉,这是重庆首家公开对温州购房团“说不”的房地产企业。
  按照该负责人的说法,“艾佳”之所以能抵抗住一波又一波温州购房团的“团购”诱惑,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业界都知道,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引入温州购房团意味着什么:不仅能使房价高开高走,而且能让商品房最大程度地“套现”。据称,早在2003年底,就相继有温州商人抱团前来“艾佳”洽谈接盘事宜。往往是在现场考察半小时到一小时就马上下单,而且出手阔绰,动辄购买一个单元以上,最多的一个炒家开口就要3个单元120多套房子。
  关键是《重庆晚报》的报道认真分析了“艾佳”拒绝温州炒房团的原因:首先是基于销售上的考虑。温州购房团的采购背后带有集体压房价的“小九九”在内。换句话说,由于采购批量大,而且有立马套现的诱惑,不少开发商在最终售价上不得不让步放点血。“我们不想向炒房团低头,所以选择了拒绝!”其次,“艾佳”敢“叫板”温州人的本钱在于其商品房并不愁销路。由于地处轻轨旁和杨家坪步行街入口处等优势,即将开盘的“艾佳沁园”二期350余套房子,登记求购者已达800多人。“对我们来说,温州购房团来不来,房子都大有市场。”
  不管“艾佳”阻击温州购房团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此举至少向重庆人传播了一个清晰的信息:“艾佳”的楼盘肯定是个好东西,否则人家能那么牛气吗?有钱的温州人想要都要不到的东西,重庆人还等什么?
  妙,实在是妙!
温州叫停风波
  “有为”抑或“无为”是一个微妙的跷跷板,稍有差池带来的就是尴尬。揣着温州人全国炒房的烫手山芋,温州政府的尴尬始于2004年4月初前后的所谓“叫停风波”。
  根据现有资料查证,率先引爆这场“叫停风波”的是《北京青年报》。2004年3月31日,该报在一篇有关温州炒房团的报道中透露了一则颇为惊人的信息:“或许是迫于各地的压力,或许是防止本地资金外流,记者昨天下午了解到,温州市政府作出了限制购房团的决定,通过主管部门叫停当地媒体组团炒房。而媒体组团占到购房团份额的95%以上。”
  如果消息属实,这肯定是我们已知的温州地方政府对温州人组团炒房第一次公开、明确的姿态,其内涵之丰富不言而喻。作为温州人全国购房首选目的地的上海,各大媒体几乎在第一时间对此作出了迅速反应。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各家媒体追踪调查“叫停内幕”的结论大相径庭。
  ———“确有其事说”。依据为,近日,温州市委宣传部应市政府的要求,已经向温州各媒体下文,禁止以媒体名义组织购房团到各地炒房,并限制发布相关的广告进行宣传或炒作。而温州当地相关媒体广告部负责人亦表示,报社已经主动给购房团的活动降温,一般情况下,今后不会再组织购房团的活动。更有报道称,温州市政府正在研究对策,要对温州炒房团前往各地购楼炒房予以治理,具体办法估计下周可以出台,市里的官员为出台这一政策已做了大量前期调研。
  ———“子虚乌有说”。据报道,当某报记者问起温州叫停炒房团一事时,温州市政府秘书长李金寿很惊讶,表示自己从未听说此事。他认为,投资者买卖房产是市场行为,进行集体投资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政府无权干预,即使干预也很难有什么实际效果,况且这不符合法律程序。政府所能做的一是尊重市场,二是进行理性的引导。
  说法不一,乱花迷眼。但可以确定的客观事实是,自此,温州本土媒体没有再组织过购房团,包括刚刚降生轰动一时的《温州都市报》太太购房团的如花命运都一概戛然而止。在“叫停风波”过后一段时间,当事件本身已经变得不那么敏感时,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反复求证核实,曾经扑朔迷离的疑云终于逐渐消散。据一位接近温州市政府核心的当事人透露,2004年3月底,鉴于温州购房团尤其是媒体购房团四处出击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市委宣传部向相关媒体口头打了招呼:暂停组织购房团。随后,又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处派员,前往各家媒体调查摸底。不久,浙江省有关部门正式下文,明确要求各地新闻机构不得再以媒体名义组织购房团。当时,温州市政府的确正在酝酿制定一个规范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但条文效力仅限于温州本地,并非针对全国性异地游走的购房行为。很清楚,被叫停的是媒体组团购房,所谓温州炒房团被叫停纯属串换了概念,扩大了外延。
  叫停事件的另一个焦点是媒体还能不能主办房地产展会,是否也一并被叫停了。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温州购房团声名远扬,外地楼盘占压倒性多数的温州房展会几乎每个月一次,而本土媒体往往参与主办。媒体办房展可以看作是媒体购房团生产线上的重要一环。
  2004年5月29—31日,“时尚之都”温州第六届房产展示交易会召开,这是“叫停风波”后温州最大规模的房展会。主办单位的名单上只有温州市产权交易中心,媒体的身影已悄然隐退。对此同样说法不一,各方比较认同的版本是:温州市政府专门发了文,规定自当年6月1日起提高房展会主办门槛,只有市产权交易中心及市房地产协会具有主办资格。而且要控制展会节奏,一般每季度一次。然而,我们在温州多家媒体通过网络发布的本届房交会邀请函中,仍清楚地读到了这样的文字:本报为房交会协办单位,参展的客户可在本报投放广告版面若干以获赠相应的展位,并将同时获赠配合新闻报道若干篇。
  尽管“叫停风波”的一些细节性疑点至今依然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公众舆论基调灰色的购房团,温州地方政府的处置原则秉承了近20年来逐渐明确的执政理念,其行为准则表现为一定限度下的“有为”。正由于媒体与政府公共权力间具有不可否认的天然关联,因此媒体被划入了被“叫停”的有限半径之内,仅此而已。在晃动不已的钢丝绳上,温州政府踮起脚尖谨慎起舞,姿态不甚优美,但合乎标准。
  购房团是从温州出发的,这就意味着温州的房地产市场及楼市炒作比全国许多地方早了一步。而在本土楼市的风云变幻中,温州政府所起的作用显然超越了一定限度下的“有为”。
  温州楼市真正的启动点是1988年市政府力推的人民路大规模改造。人民路长达2。2公里,是横亘温州东西的主干道,其改造的基本思路延续并完善了农民城龙港崛起的经验,即不再依靠政府的大量投资,而以有偿出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为基本支点,实行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营,当地官员将之总结为“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