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在同题诗里,苏大诗人还一再感叹: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不用说,以上这些都是在用王播这旧事。至于孙觌就径直以王播其人其事入诗道:
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可见,王播这经历引起后人多少悠远而深沉的感慨!
诚然,另外与此相关的说法仍颇多,但它们无疑都是令人感叹的。③而王播这事在真切地折射出世态人情的同时,对于自身要求有所作为的人士来说,它也未始就不能让人自我砥砺呢。因为要自我奋起以谋求改变恶劣现状的,他无疑也就更值得人们特别的敬重!
按:① 大和,《南部新书》丙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作“太和”,不确;而《现代汉语词典》则两取之,似嫌无此必要。本书统一作“大和”,不再出校。② 在后世一些诗法规则里,此诗应属“出韵”之作,因为“钟”属“二冬”部,而非“一东”部。但此诗甚有名,况且这种情况在唐诗里也不为孤例;本书便已涉及好几首,读者自可参阅。阇黎,一译作“阇黎”,梵语“阿阇黎(黎)”之省也,意为高僧,即泛指和尚。③ 具见拙著《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碧纱笼岂止笼王播》,兹不复赘。
逢人说项善何多
——不常有的伯乐一下子出现好几位
人们常说“文人相轻”,这话固然有一定道理,因为它被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隐隐左右着。自从魏人曹丕把它总结性地写进《典论·论文》后,这种说法居然就越发有其“发展”的土壤了。所以历代都有大量的肆意扼杀贤才的不幸故事出现,委实令人扼腕愤叹不已。
但事实上,也有为数不少的贤明之士却是以提拔、掖引他人为乐事。大约公元820年左右在世的诗人杨敬之,就是其中一个极为难得的榜样。
虢州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是著名诗人杨凌的儿子。他曾任国子祭酒这一教职;就在自己身兼太常少卿之职的那天,杨敬之的两位儿子杨戎、杨戴也在同日登科,这事当时便被人们称为“杨家三喜”。而杨敬之曾把他自己写得比较得意的《华山赋》拿给了大文豪韩愈看,韩文公读罢就极为叹赏,并当即向他人推荐杨;一时间,杨的大名便传遍了士林。另外,宰相李德裕也颇为欣赏杨的文才,经常对人夸奖他。只是颇为有趣的,关于这荐贤之事,相比之下,此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将永垂不朽的人物却没有留下更值得后人缅怀的故事,倒是被韩、李二公所称赞过的这杨敬之先生,却留下了一个令后人为之叫好不迭的成语:“说项”。①
也许正是由于自身特别幸运之故吧,经常得到许多名流奖许的杨敬之,对于热心提拔后进文人也可谓不遗余力。一旦见到写有好诗文的青年人,他就一个劲儿地把玩,欣赏,然后便向他人极力称许,推荐。
要知道,在唐代的名利之途上,“知名度”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往往使人在官场甚至一生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文人就是凭借它作为晋身之阶而垂名后世的。青年诗人项斯正是以他横溢的才华得到了杨的赏识和推荐,并很快脱颖而出。
江东人项斯,字子迁,开始时在朝阳峰隐居。在此期间他用功读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好为国家多作贡献。然而,他居然孤独地度过了30来年而未能如愿。但他就是能耐得住寂寞,依然在山泽间从容啸咏不辍。文宗开成年间(836年~840年),项斯的声名已是不小了,而且他也很受著名诗人张籍的称赏。唐代诗人爱写送宫人入道诗,尽管汗牛充栋,却都不怎么出色;只有项斯的该类诗作是属拔尖儿的。②其诗有云:
愿从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初戴王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
日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
一天,国子祭酒杨敬之一见到项斯包括上诗在内的诗文作品,当即便大为赞赏;同时,他还按捺不住兴奋地写了一首诗赠给项斯——
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③
如此一来,项斯的名声就更大了。不久,他便考取了进士,而且他的排名还在许多人之前;应该说,这跟杨的大力推荐是分不开的。然而,令人遗憾得很,项斯后来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只是做到润州丹阳县尉而已;而且,他在任上时便去世了。
只是令人庆幸的,后世却因杨敬之这赠诗中的语词概括出一个熟语“说项”来让人们长期使用着;亦即“说项”是向人说好话,讲情的意思。如此一来,这被人们一再说着的项斯的在天之灵,或许也能聊以自慰吧。
诚然,我们真的好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像杨敬之这样的人,那就是广大文人乃至所有相关人士的幸运了,因为这将使那些负有才华而未能得到很好待遇的读书人,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这样做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和很大的度量的。你能说这不是吗!?
按:① 说,音“税”。② 宋代大文豪兼大诗人王安石在选辑唐诗此类题材时,便仅选项斯此一首,具见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刘克庄《后村诗话》载以为项斯此诗“未脱唐体也”。而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以为“此题唐人诗无佳者,此篇差胜。”③ 此诗首尾两句,通常版本作“几度见诗诗总好”及“到处逢人说项斯”,可参见《全唐诗》;而本文所录诗则据唐人李绰《尚书故实》。
宴请茫然避状元——卢肇被强请看龙舟说什么
人们如果在发迹前便已得到有关人士的青睐,那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件极为荣幸之事。而这样赏拔未曾发迹者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的;可惜有眼光的人极为稀缺,这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卢肇,字子发,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跟黄颇一同参加进士考试。但当地的太守却看好黄颇的前途,欲跟黄事先“拉关系”套近乎,特地摆设了丰盛的宴席来热情招待,而置跟黄一同赴考的卢于不顾。见此情景,出身于贫苦人家的卢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他只有暗暗地叹了口气儿,心想这还能说些什么呢?“人穷志短”这句俗话,虽然未必真能把他击倒,但世俗的力量有时也真的很强大,这个理儿卢肇无疑是十分明白的。他遂在心里暗暗地较劲:在即将到来的考试里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让这位太守大人看个真切!
事实上,卢肇在乡里时便有着极为高昂的志向。一次在送弟弟去读书时,他就曾经写有七绝诗以明心志云:
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须勤苦事樵渔。
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
艰难困苦自然阻拦不了他那奋发图强的进取心,即使在一些登山访问寺庙这样极其普通的事情里,他也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和想望:
祝融绝顶万余层,策杖攀萝步步登。
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对于比他年纪轻得多的弟弟,卢肇心中便觉得该写首诗来劝慰劝慰才是。只是对于他自己,那“白日耕田夜读书”的勤苦生涯,固然也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此即便在写作《杨柳枝词》这咏物诗时,他也坚持认为:
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
但现在,眼前这位势利的太守大人却把自己冷落在了一边,竟去单独邀请跟自己相识的黄颇赴宴,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卢肇吗?我卢肇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我有文才,有志向,更为重要的是我还有高尚的品德操守呢!卢肇这样一想,便毅然奋然地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就在第二年,也就是会昌三年,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京城传到了宜春:卢肇已经顺利考取状元了!去年那位并未邀请卢肇赴宴的太守自然慌了手脚,知道卢肇近日就要回家省亲,遂急忙赶到了城郊迎接卢肇驾临。当时正值端阳佳节,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正要举行,太守便坚请卢肇同去参观这一盛事。卢肇思前想后,不由感到这人情世故的巨大反差,他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如下句子说:
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①
这诗表面上是在写龙舟竞赛活动一事,事实上,它就是卢肇对人生的深沉慨叹。现在,人们把一些体育活动称之为锦标赛的,大概与此就颇有渊源关系。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