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精神自传 作者:钱理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风在这里将四十年代“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问题”上所发生的向民众,特别是农民绝对倾斜,以至否定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倾向,归之于一种民粹主义思潮,在八十年代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在《胡风:“五四”传统的历史承担》中,这样写道:“我们当然不能夸大四十年代民粹主义思潮(倾向)——如前所述,它并不占据四十年代思潮的主导地位,是被历史的‘正面’掩盖着的‘反面’,即使是胡风的反对者、批判者,也不能把他们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民粹主义’。但是,民粹主义思潮(倾向)的存在与影响又是无可回避的事实。指明这一点,并且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认清建国后民粹主义思潮或隐或显的发展,也许还会有助于我们对建国后思想界、文化界、文艺界一些问题认识的深化。”《“五四”传统的历史承担》,《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页123—124。——我这段话其实是暗含着这样的意思:民粹主义思潮在四十年代仅是萌芽,或者说还有着某种“正面”意义,到文化大革命就有了恶性的发展,需要认真清理了。        
  对民粹主义的反思   
  于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我的一部著作《丰富的痛苦》,在讨论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关系问题时,就专门有一节讨论俄国的民粹主义的问题。我关注、讨论的是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小说写到了俄国“到民间去”的民粹主义知识分子的思考和选择。这批俄国的民粹主义者都是贵族出身,他们觉得贵族身份本身就有一种罪恶,他们从贵族的有罪感出发,“怀着几分空想,几分忏悔,几分利他主义的神圣感,渴望着和‘人民’打成一片,为他们服务,抛掉自己原有的一切,跟普通老百姓完全一样,做一个‘简单化’的人”。小说主人公,一个贵族妇女甚至说:“做个洗锅子、拔鸡毛的邋遢姑娘”,“也许就会拯救祖国”了。 
  但他们放弃贵族身份,“走向人民”以后,却陷入了深刻矛盾中:“我就像一个坏演员,扮着自己不擅长的角色,是非心和怀疑都不中用了,连那种挖苦我自己的、可怜的幽默感都不中用了”,“啊,我在那些时候,多么诅咒我的神经质、敏感、感受性强、喜欢挑剔,这一切都是我的那个贵族父亲留给我的遗产!他有什么权力把我送到这个世界上来……生出一个美学家——又扔他到污泥里面!”——这里所谓“美学家”和“革命实践家”的矛盾,贵族知识分子在走向民众的时候的表演感、自卑、自怨、自我谴责、自我诅咒,以至自我嘲讽……都具有极大的真实性与概括力。 
  最可悲的是,这批脱离贵族家庭走向民众的知识分子,就像当年堂吉诃德那样,首先出卖他们的就是那些老百姓。他们去演讲,农民不但不听,反而将他们捆绑起来送交官府,带头人竟是被他们看作是“俄国老百姓的化身”的农民。结果这些知识分子又回去了。 
  记得当时我讲到、写到这里时,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的:当时,我主要是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的角度,来看民粹主义的,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清理。我从俄国民粹主义者那里,看到了我自己;我在追问我在文革期间屈服于“群众专政”的原因时,我找到了民粹主义思想对我的影响。我的结论是:民粹主义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且是应该抛弃的。 
  对中国现实中“堂吉诃德与桑丘关系”的追问   
  我当时关注的还有“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关系”。过去我一向认为,桑丘是堂吉诃德的崇拜者,屠格涅夫就说过,堂吉诃德对民众总是有一种征服力量。但在九十年代初,我重读塞万提斯的这本书,却发现小说的后半部发生了变化:堂吉诃德慢慢向桑丘靠拢。 
  更重要的是,这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一个发现:在四十年代的中国,“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关系发生了一个质变:思想界提出了一个“堂吉诃德向桑丘学习”的命题。 
  而且这样的知识分子向农民靠拢的倾向,不仅发生在革命的知识分子身上,还发生在一些在许多人看来是属于自由主义派的知识分子身上。最典型的就是废名。抗战时期他是在家乡农村度过的,他和当地的乡亲朝夕相处以后,就觉得农民才是社会的基础。当然这是很有道理的。但他接着又反省知识分子,说知识分子最不懂得国家的根本,就提出了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命题。于是像废名这样的知识分子也自觉地向桑丘靠拢。 
  这里有一篇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章,叫《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白》,作者是著名的女新闻记者杨刚。她这样写道:“在我的内心里面那个要活的东西,不是我自己,而是一种更大更大的东西,比我大了几万倍还不止,我不过是他的形体之一。”这个“更大更大的东西”就是“人民”,“千千万万的人民”——这也就是前述我在文革初期用以说服自己的“多数”的力量。深感自身的无力和渺小的知识分子于是渴望融入这“更大更大的”“多数”中,成为“人民”中的一员,“我们”中的一员,成为“他的形体之一”,而完全消融了自己。于是就获得一个全新的信仰:“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做什么工作,必须是于人民有利”,“要有一颗心,为人民而感觉,而痛苦,而愤恨,处心积虑”,为此而不惜“放逐了那些无谓的自我感伤”,“放逐了晦涩,放逐了轻灵,放逐了那种为将来写作,把眼泪流在背脊上面的罪恶欲望”。尽管明知自己“不能够理解”人民,却要发誓:“一分一厘也不要浪费在写人民以外的东西上。”参看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页283—28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这样,“人民”在这些知识分子这里就成了一个“绝对物”。         
  被遮蔽的另一面   
  今天反过来看,这样的反省是有必要的,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至今仍有意义。但也可能遮蔽了一些东西,如对“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的意义估计不足,对民粹主义的思考还有些简单化。更重要的是,我这一时期的著作都集中在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普通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却在自己的关怀的范围之外。这就又引发了新的反省和新的思考。 
  九十年代的新问题: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暴露出了过去未能审视的矛盾的新的侧面:在九十年代之后,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一个是知识的精英化,一个是对民众的疑惧,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如果说过去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民众崇拜和民众代言人的崇拜”,那么现在,“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的思考: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民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就开始思考问题的另外一个侧面。   
  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民众”。其实四十年代胡风就已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强调不能把民众抽象化、概念化,而要把他具体化,真实的民众,他们身上“精神解放”的要求和“精神奴役的创伤”,“承受劳动重负的坚强和善良”和封建主义的“安命精神”是纠缠为一体,难解难分的。在九十年中后期这个问题再一次提了出来。1997年我在杂志上看到上海的年轻学者薛毅写了一篇《就精神问题致摩罗先生》,文章说:“张承志把‘人民’推向神圣的位置,你把‘人民’置于脚下,同样是非常可疑的。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着的人们,千差万别,民间既可以藏污纳垢,也可以延续精神的火种”,“人民既不在我们之上,也不在我们之下”,“对‘人民’的关注,理应转化为对每一个具体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特别提出:“我们都是从‘人民’乌托邦中走过来的人,内心深处保留着对乌托邦的情感记忆。我不认为它应当被抛弃,而应置在恰当的地方。我坚持相信,在淳朴的民间,有着我们至今还未曾真正发现的美好的世界,但我绝不因此而将它推向可膜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