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能力强、机智灵活的领导人。 
  例如,董卓在朝廷横行霸道,千夫所指,于是曹操在司徒王允处借得宝刀一口,前去谋刺董卓。卓面向床内而卧,操抽宝刀出鞘,正待要刺,不想卓从夜镜中照见操拔刀动作,急回身相问,而卓的义子曹 操 献 刀 
  吕布也马上就要进屋,情况万分危急。曹操刺杀不了董卓,自己马上要被当作刺客抓获。这时,曹操灵机一动,持刀跪于董卓之前说道: “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第四回)。董卓接过刀,见其七宝嵌饰,锋利无比,交吕布收了,暂未怀疑,曹乘机逃走。这里,谋刺变成了献刀,因为献刀的动作与谋刺的准备动作相同,所以操信口一变,即使看清了他的动作,也未被当即怀疑。 
  在处死吕布后,吕布手下大将张辽辱骂曹操。操怒不可遏,拔剑要亲自杀张辽,辽面不改色。这时刘备作为曹操的座上客替张辽求情,关羽也愿对张辽以性命相保,操于是掷剑在地,笑着说道: “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第二十回)并亲释其缚,以礼待之,张辽被感动,投降了曹操,后在抵御孙权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曹操明明是因怒要杀掉张辽,但见其忠烈之性,便想收归己有,正好有人求情,有了台阶,乘势便下。但自己先前感情冲动,曾要杀掉别人,现又要使其感恩 ,这个弯子实在转不过来,于是宣称前面举刀要杀不过是开个玩笑,不是在动真的。这样,紧张的气氛立刻缓解,他的施恩行为显得顺理成章。 
  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时,军粮告竭,发往后方的催粮书信被袁绍谋士许攸截获,后许攸因故投奔曹操,二人相见,有这样一段情节:  
  攸曰: “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 “可支一年。” 攸笑曰: “恐未必。” 操曰: “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 “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 “子远勿嗔,尚容实诉: 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 “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 “岂不闻‘兵不厌诈! ’” 遂附耳低言曰: “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 “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 “何以知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即愿有以教我。”(引自第三十回) 
  一开始,操显得坦然自若,好像把军粮问题根本不当一回事,及至许攸一再追问,他总是答应以“实”相告,又是附耳低言,一副神秘的样子, 似乎在向许攸泄漏军中至密——但总是不认账。当许攸说破实情时,他反问如何得知,既是在追问消息的来源,了解其知情的真实性;又是一种否认的口气。而当许攸告知消息的来源时,他知道再也无法隐瞒了,于是态度又变得非常诚挚,和许攸拉开了故旧关系,请求帮助。在不长的时间内,曹操的态度几经变化: 坦然——神秘——惊愕——诚挚,充分体现了他的权变能力。            
非凡人格     
  曹操乐于接受“奸雄”的称号,但更以“治世之能臣”自居,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具有乐观主义精神。 
  曹操在一生征战的前期,军暇之际,请刘备喝酒,席间他借飞龙而论英雄,抒发了自己积蓄心底的胸怀和抱负。他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第二十一回)他进一步告诉刘备: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认为这样的英雄,非刘备与他莫属。这既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又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宣言,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位胸怀远大理想、充满坚强信心的人物形象。 
  曹操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因而在众人悲观沮丧的困难时刻,总是表现得异常乐观。曹操在朝为典军校尉时,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谋诛宦官,商议不定,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进提出了自己的谋略,可惜未被采纳。董卓乱政时,王允等班阁旧臣有心图之, 因无计可施,众人聚于席间压声而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说: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正是曹操。他当即提出了谋刺董卓的建议,后来因为意外的情况而未能成功。青年曹操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而是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面临的困难。 
  在战场上,碰到军事失利的情况,曹操并无悲观情绪。如在濮阳被吕布打败后,他伤势很重,众将拜伏问候,曹操仰面大笑说: “误中匹夫之计,我必当报之。”(第十二回)当即发出妙计,打败了吕布。曹操与马超作战时,听说有羌兵两万前来帮助马超,他一反众人之情,闻报大喜,原来他是想到,边远地区的敌人若汇聚一起,便于他一举歼灭。他相信马超再强大,也终会为自己所败。赤壁之战是曹操最大的一次败仗,损失惨重。他战败仓皇逃跑,数次路过险峻之处,在马上扬鞭大笑,并对军士讲,他若是周瑜、诸葛亮,在此处埋伏一路军马,如此如此。他在战败之际的乐观态度,是对自己和军队士气的鼓舞,是对慌恐情绪的镇定,是在长自己的志气! 
  曹操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尝稍变。他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战绩,向身边的大臣说过: “如国家无孤一人, 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第五十六回)的确,他一生曾讨董卓,伐袁术,破吕布,降张绣,除袁绍,灭刘表,平张鲁,战功卓著,威震天下,他对当时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三国时代卓越的军事家和优秀的领导人,他晚年作诗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位生机勃勃的古代领导人的丰满形象。            
显贵出身掩盖下的昏庸无能——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人,四代中有三人为朝廷高官。父袁逢为司徒,叔袁隗为太傅,弟袁术亦曾在朝为官。袁绍曾为司隶校尉,协助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谋诛宦官,并提出过召外兵入京诛杀宦官的建议,何进被宦官谋杀后董卓入京,欲废少帝,扶立献帝,袁绍挺身反对,与卓矛盾激化,于是悬节城门,弃官而去。董卓为防袁绍生变,封他为渤海太守,袁绍在渤海暗中联络司徒王允,后兴兵与曹操联系,发起十八路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被推为盟主,因领导不力,联盟解体。袁绍屯兵河内,暗中策动公孙瓒攻打冀州牧韩馥,馥邀绍同掌州事,袁绍乘机夺取韩馥之地,占有冀州,又打败公孙瓒,收降其众。刘备公开反曹后,托袁绍世交郑玄写信请求绍出兵攻曹,绍让陈琳起草檄文数曹操之罪,发兵三十万进攻曹操,因谋士不和,心怀疑惑,半路停兵,又因小儿生病,迁延日月。后来白马战役,他折兵损将;官渡之战,被曹设奇计烧毁乌巢粮草。七十万大军几乎全部被歼。袁绍复聚二三十万军队,于仓亭与曹操相拒,被操设“十面埋伏”计打败,退守冀州,未及复仇而病死。绍死后,其夫人与谋士审配、逢纪废长立幼。拥立三子尚为冀州之主,导致袁绍子辈兄弟不和,祸起萧墙,曹操乘机图之,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 
  袁绍是三国前期群雄割据中军事势力最大、声望最显赫的人物,他所以能够被势力较小的曹操打败,与他领导水平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郭嘉曾经向曹操从十个方面比较了曹操与袁绍的优缺点,其中有三条是从“谋”、“度”、“明”的角度提出的,它们分别是: “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前一条说的是决策方面,后两条说的是用人方面。事实上决策上的好谋无断与用人上的外宽内忌、听信谗言是袁绍领导行为上的致命缺陷。            
无义     
  袁绍以盟主身份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事败后投关东,屯兵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他粮草缺乏,冀州牧韩馥派人送粮以资军用。袁绍谋士逢纪劝谏说: “大丈夫纵横天下,何待人送粮为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袁绍听此建议,有所心动。逢纪进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