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南无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来自北方的阎磊在海南成立影视公司,想把明要挖过去。明要几经犹豫,
最后还是没有点头。
    一年后,海南空姐、业余影视明星明霆小姐恋爱了。她相当纯情地爱上了她演
艺天才的发现者——年轻潇洒的影视导演阎磊。
    职业女性在海南业余兼职早就是见怪不怪的常事。她们有时候第二职业从收入
上从影响上从各方面都强于她们本身的职业。她们不需要辞职,不需要调动。她们
驾轻就熟地安排清楚各种角色所花费的流水作业日程。作为一个中学的英语教师,
她可以在星期一、三、五的下午去一家公司做信息资料翻译,同时可以安排二、四、
六的晚上去歌舞厅做迎宾小姐。至于其它的时光,她还可以穿针引线做点儿女式长
袜或纹胸的贸易来往。如此,既充实又实惠,非常富有情趣。
    某电视台一位节目主持人,在屏幕上形象端庄高雅,嗓音清脆动人,二十岁,
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分来。她主持的栏目曾一度在海口地区有着最高的收视率。
    在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交礼仪中,她免不了认识一些老板。一些老板请她在公司
里兼职,担任公关部经理或总经理秘书,其实所有的工作内容就是她上班制做节目
之余参与那些老板们生意场上的吃饭请客或诸如卡拉OK的娱乐活动,还得征求她的
意见,看台里能不能走开。她应付自如地在外面兼职,那些老板都相当慷慨地给她
发以高薪。
    在生意谈判场上,由于她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往往会成为大家注目的中心。
生意成交,有时她会从双方都得到好处,几万块钱的红包轻而易举地就拿到手了。
    女律师王冬霞在接官司时相当挑剔,一般她最喜欢参与的是大数目的经济纠纷
官司。她说,介入这类官司才有刺激,也方能显示水平。实际上,当然,替人要钱
为人追债的官司如果像模像样打起来,作为律师可有不少收入。最一般的情况,人
家可以几千上万元的给红包。如果官司打赢,遇到好的情况,可以按百分之多少多
少拿佣金。 这个数目概念需要举个例子方能说明。比如,律师接手一个500万元的
经济纠纷案, 官司打赢了,当事人按最初私下协议,按数额款项的5%给她报酬,
这样,律师便有了25万元的收入。当然,这些都是私下交易,双方都不能公开也不
愿公开。
    女律师王冬霞至少在三家公司拿固定工资,名曰常年法律顾问,实际上人家三
年六辈子都遇不到一次官司好打。加上律师事务所的工资,王冬霞仅工资一项每月
收入不下于5000元。
    一段时间无官司可打,王冬霞迷上了期货。找了几本期货方面的书,看了两个
晚上,又去一家期货公司听了两次讲座,她便产生了要做期货经济人的念头。她动
员她认识的老板出资立户,由她来操作,赚了三七分成,赔了没她的事。无论赔赚,
作为经纪人的女律师在期货贸易中都可拿到丰厚的佣金。
    当期货的话题已不是那么热的时候,王冬霞去电视台做嘉宾主持人。
    一身牛仔,戴着墨镜,骑着一部木兰车,终日香汗淋漓,风尘仆仆。这就是女
律师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一种印象。
    她是个相当有点名气的律师。虽然在三年前,她还趴在北京一所大学的法律系
大教室的课桌上写作业。写作业的空隙,有一段时间她喜欢一个人偷偷地在笔记本
的空白处为自己预写几年后的征婚广告。当然,那玩艺儿她是写了就撕,而且几年
后的今天,虽然她仍独身,那早就起草好的征婚广告也未见她登诸报端。
    在海南的职业妇女,仿佛更能体现“女子有才便是德”,她们对职业有着更大
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因而,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才华。这是海南职业女性的
特有的优势。才华,使她们占有更多的机遇。



 
                            第七章 梦归何处

    现在,是清晨三时。我要叙述的是一个女农艺师的故事。女农艺师梁如茵来到
海南,源于自己最初的信念。
    1983年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的梁如茵,在毕业那年自愿支边,向校党委提出申请,
要求去贫穷落后的海南岛,在北京市的高校中引起轰动。《中国青年报》那时发表
了这位北京姑娘的诗作和专访,“青春”和“奉献”之类的字眼被作为大标题还套
了红;一家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她拍了专题片;电视台更毋需说,自然是热热闹闹地
宣传了一通。
    自小生活在京城的梁如茵,当初来海南的信念相当坚决。最初的冲动可能是林
海音的《我们看海》对一个小女孩的诱惑,后来那念头越来越明确。梁如茵在一片
赞美声中来到了海南岛,被分配到当时的自治州农垦局。农垦局把她作为“第三梯
队”的培养对象,下放到下面一个农场做助理农艺师。
    梁如茵以她的敬业精神赢得农场上下好评。不久她结了婚,决定在农场扎根。
丈夫是广东人,华南热作学院的毕业生。一年后,他们有了孩子。再不久,梁如茵
被提升为副科长、科长。1988年海南建省,自治州撤销,梁如茵那“第三梯队成员”
再也没人记得。
    建省的热潮波及全岛、波及全国。而这对于终日生活在五指山麓密林蔽天的梁
如茵来说,几乎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她被提升为生产科科长,年年都是标兵、
模范、优秀党员,要提出调离农场,她缺乏这个勇气。再说孩子也几岁了,丈夫在
农场也比较安心,她提出调动,会引起多少连锁反应。何况,她非常清楚,调动又
谈何容易。
    至于像自己一些大学同学那样出国镀金、一朝发财的念头,她只要看一眼自己
生存的环境,就觉得那些念头不应该产生。
    1994年,一家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海南拍专题片。一位老导演在十一年前刚好拍
过梁如茵的事迹,记忆非常深刻。通过官方渠道,打听到了梁如茵的下落,他便带
着摄制组下农场寻找这位当年积极支边的北京大学生去了。
    老导演见了梁如茵感慨了一番。十一年前水灵灵、细皮嫩肉的小姑娘,现在早
已变得皮肤粗糙、黝黑、眼神失却光彩,昔日风韵在她身上毫无留存。看到电影厂
来拍片子,梁如茵和她丈夫不停地倒水拿烟,然后换上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带着摄
制组去了胶林。然后,她让他们参观自家的鸡圈和猪圈,以及自留地里种的各种蔬
菜。她那十岁的儿子胆小又怯懦,见了生人躲得远远的。
    梁如茵在镜头面前谈这些年的经历。她谈到自己在农场十一年许多个日日夜夜,
谈到党中央精神和开放改革,谈到自己每月收入300多块钱,和丈夫加起来就是600
多块钱,与旧社会相比,与“文革”时相比,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谈至后来,她
潸然泪下,说:“我把整个儿的青春,都献给了海南岛的农垦事业。”
    李月清,已经有几个月没人给她发工资了。这在内地,是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
她离开最后一家单位就再也没去上班。时下海口的房地产陷入低潮,很多公司卷包
走人,破产撤离;很多公司负债累累,大量裁员。女工程师李月清在目前马上联系
单位上班,多少要碰运气了。
    从北京一家设计院跑出来的时候,当处长的丈夫和四岁的小女儿不想让她走。
她说服了丈夫和女儿,说只过去看看海南就回来。但一上岛就是一年。
    李月清刚上岛时顺利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工程部经理,月薪2000元,另
外还有分红。她施展出浑身解数,使得那家房地产公司生意大有起色。然而,半年
后,当李月清完成了一个大项目,按照老板的许诺去要她应得的10万元红利时,老
板笑嘻嘻食了言。空口无凭,没有字据,老板给了她5000块钱了结此事。
    适逢李月清的丈夫借出差之便,从北京来看李月清。两个人商量了一下,李月
清离开了那家公司,炒了老板的希望__鱼。
    之后她进入另一家公司。这新的一家公司给她的月薪是15o0元,不过职务提高
了些,让她担任副总经理。
    

    不多久,房地产陷入低潮,公司里发不出工资,动员副总们部长们部门经理们
统统自找活路,李月清便没了工作。
    再找工作就显得困难得多。先前那家公司的老板让她重新去上班,李月清好马
不吃回头草,不为所动。
    几个月下来,李月清没有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