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婴为王时,秦王朝的大厦已经倾倒,无论他有多么高超的政治才能,已经来不及挽救王朝的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 “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司马迁也是赞同此议的。然而东汉时的班固则充分肯定了子婴的贤能功绩,认为子婴为君时秦王朝已是“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因此出降是明智的。这是一种不带偏见,颇有见地的认识。
  子婴投降刘邦后月余,项羽率诸侯军队到达关中,他听刘邦手下司马曹无双送来情报说: “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安排子婴为相国。”项羽闻之大怒,准备以武力粉碎刘邦的计划。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在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一山坡名)宴上放掉了刘邦,不久却杀死了子婴和秦朝众皇族,烧毁了咸阳全部宫室,将财宝和宫女与诸侯瓜分,分封十八诸侯王后西返。子婴因为先降刘邦而被项羽猜忌,在楚汉分争的序幕尚未拉开时就殉命咸阳。作为一名末代君主,他得位于破轮沉没之时,虽有顶风舵航之才质,但难挽败亡之局。他在诸侯入关时身遭杀戮,实际上是殉命于灭亡了的王朝,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关于秦朝覆亡的议论
  秦王朝以武力灭掉六国,创立了幅员辽阔的一统江山,建国改制,睨视四方,重塑天下,最高当权者个人意志无限伸张,在享受到无限的尊荣时,以为自己的铁铸江山可以自此开始,传至万代而无穷。但现实和他们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巍巍帝国在垅上耕夫的振臂一呼中顷刻崩溃,社稷胤脉二世而绝。
  预料中的万世江山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三年,表面上强大的帝国本质上极其虚弱。这些巨大反差的形成实在不是无缘无故的。
  秦王朝建立之时面临与六国贵族的矛盾,与天下民众的矛盾,以及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矛盾,王朝的最高当权人毫无仁政意识。他们贪图于个人独享天下的目的,为了个人意志的无限伸张,选择了一种权力独揽的专制性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拒绝和本集团内部各政治势力的权力分享,最终把可以争取利用的士人阶层,以及其他皇族枝叶逼迫到了不愿合作,冷眼旁观的地步。最高当权人真正成了与天下为敌的匹夫。胡亥继位后,为维持自己非合法得到的权力而大肆诛戮朝臣,其后又大行“督责之术”,把本来还想维护王朝统治的皇族亲贵更是逼到了叛离与对抗的地步。王朝大厦失去了赖以支撑的力量,自然经受不了任何程度的急风骤雨。
  以暴力征服天下的秦王朝在经营天下中仍然崇拜暴力,他们沿用战争年代的方式,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他们不顾多年战乱后民众急需休养生息的需要,为了个人的享受而大兴建设工程,穷极民力,压榨百姓,把无数民众逼到了死亡的边缘。嬴政死后秦王朝面临着一次治政方式重新选择和调整的机遇,但继位的胡亥继续了暴虐的方式,并且变本加厉,终于激反了失去求生希望的民众。正是王朝的统治者为自己呼唤出了遍地的掘墓人。
  集权制的专制统治是不受监督、无所制约的权力独占,政权操作因而具有非公开化、不透明的特点,这是权力独占的必然要求。这样的操作方式固然保证了政治权力不为他人所分割和分享,保证了执政者个人意志的最大伸张,然而也极易出现被奸人利用,以售其奸的空隙,尤其是在皇权交接可能发生的“权力真空”期。秦王朝的赫赫统治震慑万民,威及四方,但在嬴政丧命沙丘后的一段时间内,其操纵权绝对地落在了一位宫中宦竖手中,百官大臣不曾丝毫知情。当中车府令赵高按照自己的好恶废置嗣裔,安排后事和朝政之后,大臣们除了认可既成事实,听任摆布与宰割外,已没有其他的选择。恰好赵高是一位满腹险机、诡诈无行的孽物,按照他的意志去处事和治政,王朝迅速 走到了腐败和虚弱的极点。
  秦王朝崛起于西部偏远之地,以武力征服关外诸国,始终没有形成自己更为优胜的文化形态,缺少文化理念的军事帝国固然不乏强大,但难以在广阔的大地上扎下根系,缺乏被认同和支持的社会基础。建国不久又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以政治暴力手段对付不相认同的文化现象,表明了他们对历史上治国经验的拒绝和不引前鉴、我行我素的狂妄心态。历史的发展总有自身的惯性,这种惯性会体现在人们对某种固有文化的认同上。秦王朝要改制兴国,不是采取对该文化兼收并蓄,力求超越的文化建设方针,以此引导人们转变为新的文化认同,而是对人们原已认同的文化采取仇视和消灭态度,并对主要负载该文化的读书人采取暴力坑杀的方针。他们以为消除了历史文化,就可以中止历史发展的惯性,就可以按自己的政治意志重建社会,殊不知,暴力可以焚毁典籍,却难以消灭文化。任何较优越的文化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复杂的社会发展规律一定程度的体认,要武断地消除这种文化,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对立的境地。秦王朝正是这样荒唐处事而不自知的行险者。
  恶劣的制度无法防止恶劣之人的恣意妄为,恶劣之人在无所制约的制度空隙中诡谲钻营,惑乱朝政,制度的恶劣和人的恶劣相加恶性更强,必然把新起的王朝推向崩溃。纵有敢于力挽狂澜的英雄,也有愿意扭转航程的舵手,终于不能避免大厦倒倾,轮船破沉。这就是秦王朝必然的命运。
  秦王朝的覆亡表明了暴力治政的虚弱和荒唐,启发后来欲有作为的政治家看重民心,关注民情,珍视民力,它给历史留下了一面鲜亮的镜子。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死中求活 斩木为兵
  陈胜: 秦逼民反,一火燎原
  在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达到最极端、最黑暗的时期,出了一个揭竿而起的陈胜,秦朝的一统之网被豁然撕裂。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等九百贫民被征发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由两位将尉(带领戍卒的县尉)监护,陈胜被任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过期要杀头。陈胜在无奈中和他的同伴吴广一起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壮举。
  一、 死中求活,斩木为兵
  陈胜等九百人被征发至渔阳服苦役,这是以暴治民的秦朝统治者交给他们的惟一生路。在秦朝的严刑苛法面前,一场大雨竟阻断了他们服役求生的道路。雨后赴戍,不能按期到达,无异自投罗网。生的希望破灭后,陈胜与另一位屯长吴广作了一番死的探讨,他们商议说: “现在逃亡的结果是死,举行起义的结果也是死。同样是死,死于国事不是更合算吗?”秦朝的暴政把他们逼入了求生无门的死亡之地,他们要选择政治抗争的死亡方式,要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陈胜无疑是具有政治头脑的人物,他不仅选择了死中奋起抗争的道路,而且设计和实施了一连串组织戍卒、引导庶众的方案:
  第一,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下层民众反抗朝廷的起义,必须借助某些有影响的人物,打起他们的旗号,才能深孚众望,震慑人心。为此,陈胜选定了两个有号召力的人物。他认为: “天下民众长期遭受秦朝暴政的苦难,痛恨秦二世的统治,大家都知道长公子扶苏贤良,不知道他被秦二世杀害。另外,楚将项燕多有战功,爱抚士卒,深得楚人拥戴,他的生死不明。借助他们两人的名义起兵,一定会得到天下响应。”陈胜这里选定的人物一是身份高贵,地位显赫,民间口碑良好,人心所向,有号召力;二是民众不知道他们的确切下落,便于名义假借,迷惑外界;三是他们已经为人所杀,实不在位,并不造成对义军各种决定的干涉和制约。尽管扶苏和项燕分属两个互相对立的政治集团,两人根本走不到一块儿,但他们都符合上述三项条件,陈胜还是选定了他们,他要的只是两人的名义和由此带来的实际效果。
  第二,借鬼神而威众。陈胜、吴广要聚兵反秦,其中包含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他们的心情狐疑不定。像当时通常人一样,举事前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