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学以致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夕间付诸东流,并且从此流浪街头,披着毛毯、睡在无家可归的收容所,吃着冰冷的豆子,并以贩卖苹果及铅笔维生。30年代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乔叔叔在街上沿街叫卖苹果及铅笔。”这可说是当时最流行的行业。
    当然,崩盘危机并未从此销声匿迹,近期最大规模的一次发生在1987年,较小的一次发生在1981年、82年间,再往前推,还有1973、74年发生了规模较大的一次,但是,就像股市定律般,股价最后都一一反弹回来了。其实,往乐观的方向想,崩盘本来就是一个大好的捡便宜时机。真正的问题是,如果发生崩盘,到底要等多久才能使股市恢复生机?道琼斯指数第一次占上1000点是在1972年,但在随后的十年内股价回落到800点的价位。股市不断考验着投资人的耐心,不过再大的考验也抵不过1929年那一次;那时,投资人等了将近22年才等到股市回归崩盘前的水准,也就在这段期间,人们立誓再也不涉足股市。
    将这种灾情全部归咎于大崩盘其实并不合理,30年代的景气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所带来的冲击也难辞其咎。大萧条延续了将近十年,整个社会资金短缺,就业机会更加稀少,商店倒闭的倒闭,员工失业的失业,企业赚不到钱,股价自然也就无法上扬。
    历史学家一再声称股市崩盘并不是造成经济萧条的主因,虽然它的确也脱不了直接关系。因为1929年股市崩盘时,手上真正握有股票的人并不多,所以影响范围并不很大。大萧条应归咎于全球的经济不景气,以及当时政府不当的财政紧缩,也就是说,政府在最不应该调升利息的时间调高利率减少通货发行,经济体系大量失血,经济活动只有跟着停摆。
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所幸,美国政府从这次惨痛的教训中学会因应之道。现在只要经济成长趋缓,政府就会马上放宽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使贷款取得更加容易;一旦资本增长降低。企业贷款的意愿就会变高,工厂扩张营业的意愿更强,人们也更愿意以融资的方式买进房屋或是较贵的商品。当然,要使经济升温可能需要若干次的降息行动才能达成,但在战后九次的经济萧条中,经济最后都能够回升,大萧条从此亦不复见,弹性的财政政策的确助益匪浅。
    在1930年以前,景气萧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自从大萧条后,大规模的最气萧条已不复见。事实上,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再也不曾出现大萧条的经济窘况。那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找到对抗萧条的方法,其主因在于,首先,联邦储备局(Federal Reserve Bank System)对抗衰退的反应非常快,只要主要经济出现迟缓现象时,马上便会降低利率;第二个原因是,美国成千上万的民众都有社会福利措施以及退休基金,如果生活出现变故,通常也不至于流离失所。再者,美国政府的就业人口从中央到地方有1800万人,这些都是基本的消费来源。经济在消费带动下并不至于大幅度衰退。因此,也许经济会疲软,但不可能有完全停滞的现象。
    第三点是,现在几乎所有银行都加入中央存款保险,因此就算银行倒闭,存款人也不至于全盘皆输,血本无归。可是在30年代,存款人却完全没有政府的保障,因此当上百家银行倒闭时,所有的存款被债权人取之一空。光是这点就足以使经济陷入绝境了。
    这些重大的改变完全来自政府的公权力提升。在今天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相当吃重,然而在扮洲年政府对经济却只能坐壁上观,更不用提本世纪初的政府了。所以当你抱怨政府管得太多,请你也仔细想想没有政府管理空中交通,也许飞机撞机的事件会层出不穷,没有政府庞大的支出,社会也许会发生另一次的大萧条。
    如果你相信景气大萧条从此会自生命电消失,那么崩盘危机来临时你就能面不改色。只要经济仍旧持续成长,公司还在赚钱,手上的股票就不会变得一毛不值。随着时间的疗伤止痛,大多数企业调养生息后自会重新出发,直到下一个景气高峰,股价自然能够翻扬而上,如果你只为了担心崩盘不敢涉足股市,恐伯那才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大崩盘中的悲惨故事
    有关于1929年大崩盘的民间流传还真不少,当时传说许多投资人不堪亏损纷纷从纽约最高楼层跳楼自杀。根据威廉 克林洛曼(William K liegeman所写的一本书叫做《l929:大崩盘的那一年》(1929 The Yea of :he Great Crash),美国全国平均的自杀率并没有在崩盘后的第一个礼拜大幅增加,而跳楼的人,也不见得全因在股市里赔钱所致。
    一家名叫、爱尔收音机公司(Earl Radio Corporation)的副总裁从他11楼的办公室跳楼摔死,但发生时间在10月初,和崩盘的时间不符;另一个例子是,在10月24日崩盘几天后,有一个人在一个营建工地死亡。大家都以为这个人是不堪亏损而自杀身亡,其实是那个建筑王人吃午饭时不慎摔倒而已。
    还有一个例子是,当英国首相邱吉尔在美国访间时,其所下榻的旅馆对面有一个人从巧层楼往下跳,跌得粉身碎骨,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该项自杀案和股市崩盘有任何关系,但是许多人仍认为其和股市脱不了关系。其实,商人们自杀的方式比较干净利落,例如举枪自杀,或是把头塞进煤气炉里,却很少人采用不绑绳子的高空弹跳方式。例如,乡村信托公司(Country Truest pany)的詹姆斯 瑞而登(James Riordan)选择把子弹放进自己的脑袋里;哈瑞 库 柯尔斯比(Harry Crew Crosby),一个有家世的人则选择用鸦片来麻醉自己,最后和他的女友一起死于鸦片中毒;纽约长岛的一位交易员妻子则举枪自杀;一位罗彻斯特的公共事业主管把自己关在充满一氧化碳毒气的浴室里;一个费城的贷款专家在运动俱乐部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来自罗德岛的投资人在自己的交易员办公室里看着黑板暴毙;一个密尔瓦基
的投资人留了一张字条在自杀现场,上面写着:“我的身体捐给医学实验室,我的灵魂交给安得鲁 米隆(Andrew W Mellon,是匹兹堡的商业大亨),愿上帝祝福我的债权人。”
    为什么在许多人刻板印象中,总认为大崩盘后许多人都选择跳楼呢?其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来自喜剧演员威尔,罗杰斯(Wil1 Rogers)著名的一段话:“现在纽约的旅馆都在问投宿的旅客一句话是:你们是来住旅馆、还是要找窗子跳楼的?如果要找窗子,请先排队。”当然罗杰斯可以轻轻松松地讲风凉话,因为罗杰斯听从了另一位华尔街投资大师伯纳德 鲍奇(Bernard Baruch)的建议,把所有股票在崩盘前获利了结;其他喜剧演员,像是艾迪 坎特(Eddie Cantor)及格劳乔 马克斯(Grouches Marx}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真正最大的输家是那些借钱买股票的融资户。当时,融资的标准非常松,只要10%的资金就可以做融资,也就是说,如果你有1万元,就可以借到9万元的资金投资10万元的股票,当股价跌到只剩一半的时候,你的股票市值只有5万元,而你却得担负高达9万元的负债。
大萧条下的幸存者
    大萧条后许多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资金相当短缺,但尽管大萧条后景况凄凉,也并非每个企业情况都一蹶不振,许多企业仍然侥幸渡过难关。
    最好的例子大概是安宾(A&P)连锁店了,A&P是当时少数还能保持营运扩张的罕见例子。不仅营收增加,获利一也大幅成长,因为,不管经济情况再怎么差,即使1928年至1933年国民所得只剩一半,人民仍是需要民生物资来维持日常生活。
    一些公司如消费成长公司比较经得起经济循环的大风大浪,市场上资金多寡、景气好坏比较不会影响其营运,他们所卖的东西价格比较便宜,例如啤酒、饮料、零食或是一些民生必需品,如医药等,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因此仍能够在景气变动中屹立不摇。专门经销口香糖及糖果的箭牌公司总裁瑞葛利(Wrigley)就说道:“人们越忧郁,嚼口香糖的人就越多。”
    所以,当商业周刊报导A&P的营运相当健全时,投资人一点也不感到意外。然而,只要是营运中的公司,就必须承受某些风险,比较困难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这个风险会来自何处。投资人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他们永远专注于一些他们自认为最大的风险因素,例如全球温室效应、核子弹头污染、波斯尼亚的战争,或是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