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经明道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出版,以求各界有心人士之指正。 

… 页面 8…

     下一步将是《易理探微》一书之发表,理论部份早已书就。有了理论, 
再加以实验,由实验再求印证,以合乎科学精神。实验部份目前已经有近千 
件占卜实例,全系以计算机测试,测中率约在百分之八十上下。整理后的数 
据,将录入 《易理探微》中,由于我们时间有限,故可能要到年底才能出版 
 (至于占卜之程序及内容,碍于序言中之原因,目前尚未决定是否发表)。 
     综观当今世事,表面上经济繁荣、知识普及。事实上人心败坏、社会的 
维系功能彻底破产。易道精妙至极,古往今来,人事之变迁无所不包,易明 
易晦亦在易中。读者阅之,即为缘也,要知读易有三大优点,今略述于下: 
     一、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易为天理,然天理玄妙,常人无从认知。圣 
人为启众聪,特将之演为做人处世的道理,以教化万民。实则人理、世道皆 
为天理之一部份,仅象征之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惜因古圣人所用之文字,今 
人多不识,未经适当诠释,难以理解。 
     古今注《易经》者众多,本书仅参阅三本:程颐之《易程传》(泉源出 
版社)、朱熹之《周易本义》及来知德之《来注易经图解》(武陵公司)。 
     朱熹之《周易本义》简单明了,只说易理如何,而不说明原因,常令人 
觉得迂腐不堪。程颐的 《易程传》则在如何之外,尚以爻位来解释为什么, 
看起来好象言之成理,但都是主观的附会,没有系统的必然性,说服力不足。 
 《来注易经图解》则完全以象征符号说明,穿凿附会可以说极尽能事,已经 
超出了义理的范畴。 
     因为卦、爻辞是供卜筮时判断之用,其文字内容必得符合各种相关的情 
况,经常采用了一些先民的判例,因此很难掌握。原文极为艰涩,且若干文 
字各家解释不一,甚至有不加说明者。读者不宜细加追究,重要的是知其吉 
凶吝咎。在本书中,特以“释”总括其概要,系参考前述三家之说明,择其 
可信者,力求合情合理。 
     二、磨练心性观念:正因为《易经》难读,在读易之前,任谁都会再三 
考虑,为什么要读易?读了有什么好处?老实说,学易不但没有好处,甚至 
令人鄙视名利、远离荣华。时到今日,除了研习命相占卜之术者外,《易经》 
早就被打入冷宫了。 
      《易经》是客观事物变易之学,懂易即表示懂得必然之理,既属必然, 
其间无分毫可资增减。即令爻中有吉凶之谓,实则趋、避之间,不过存乎一 
心而已。今人在西式教育下,功利至上,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争取自 
己最大的名利。故对功成业就、志得意满的人而言,懂易不过表示博学多闻, 
高人一等。只有对有心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易经》才是通向另一片天地的 
一扇门户。 
     到得真正沉浸在《易经》里,日深月久,一字一爻地穷思竭虑。苟心不 
静,我念一起,实难以为继。待入得门来,意又难宁,面对似是而非之理, 
很可能到此为止,不得再进一步。唯有在心静意宁,人我尽泯之下,始得洞 
烛幽冥。 
     问题在于,若不为己谋,即令道通天人,所为何来?再说,从古至今, 
又能有几人达此境界?是以能不计成败得失、潜心学易者,其心性及观念, 
多多少少已在磨练之中。 
     但若为了磨练而习易,则又落入下乘了。 
     三、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一般人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不过止于表面之 
字义,以之沟通应用而已。事实上,语言文字是人类有别于万物的智能结晶, 

… 页面 9…

是一种符号索引系统。 
     宇宙万象无穷无尽,而人之认知应用能力有限。在经过不断的演进后, 
自然而然发展出这种以简驭繁、相当于一种分类索引的法则。 
     在此分类索引下,其水平向可称为分类定义,垂直向则为属性层次。所 
有水平向的定义,在另一层次中,其定义之名称将随所属层次的特性而改变。 
由于此系统是从人类的生活行为中自然发展而得,故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认 
知,即成为水平向的第一层定义。 
     随着文化发展的日趋繁复,再加上实际需要,以及经验及学识过人的个 
人的努力,遂在第一层定义下,更引申出垂直向的属性定义。 
     因此,同样的语言文字,对不同能力与经验的个体来说,具有绝对不同 
的效应。教育的意义,第一步是使受教者充分了解语言文字的分类索引功能, 
这是能力的培训。然后再教以专业技术,也就是语言文字所代表的某一层次 
的属性认知。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是令学子以艰苦卓绝的心态,熟读经书,使之由习 
惯成自然,得以从文字运用上领略文字所蕴藏的 「智能」。所以读书人不仅 
深谙语言文字的威力,且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然而物 
极必反,剥复相因,在饱学之余,读书人过于轻视技能,以致在生产制造技 
术上,落居西方之后。 
     今日之教育则又矫枉过正,专重技术知识,完全忽略了语言文字的智性。 
尤其是大力推广白话文的结果,导致年轻人不识经书,仅以文字的表面应用 
为满足。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文字深层的引申义渐失其传,舞文弄墨 
成为雕虫小技。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教育普及,一般专家学者的理解、判断能 
力反而低落的原因。 
      《易经》中之象数,正代表了垂直分类中的引申定义。在失道之时,有 
心人不妨按图索骥,或能有所获 (此中详细论证,请见《易理探微》)。 

                              第三章 象征符号 

     本书之立场,是先假定《易经》的卦、爻辞正确,并根据其游戏规则, 
以求了解其设计的原理。至于此原理是否有调整、增订的必要,端视今后的 
印证而定。在初步的分析下,我个人认为《易经》之卦、爻辞,是根据卜筮 
例证,取其已经应验之事为代表。 
     古人重视卜筮,举凡祭祀、田牧、征伐、婚丧等事,无不先卜筮而后决 
之。《周礼》春官宗伯:「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中之 
与否」。因此,大量的数据记录,必然是卦、爻辞的参考依据。 
      卜与筮原有别,「卜」盛行于夏商,是将龟、兽骨处理后,观察其所呈 
之 「兆」象,以判断吉凶。<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 
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 
     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由此可知,当时已经有大 
量之文字数据,记载各种卜兆的结果。 
     文王演易,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因连山、归藏失传,学者咸信系文王演 

…  0…

  六十四卦,但既然曾有连山、归藏,且沿用数百年之久,不可能仅有八卦而 
  已),每卦有六爻,并作卦、爻辞,选用蓍草,制订筮占之法。因有别于卜, 
  故称筮。及后卜渐渐衰微,卜筮遂通指筮而言。 
       由于卦爻有限,而事物的变化无尽,故而以少驭多,以简代繁是唯一可 
  行的办法。 
      尽管圣哲有着超人的智能,但是在两千多年前,一般人的观念尚未十分 
  成熟,除了利用卜筮已经证实的案例,作为卦爻的说明外,很难想象出其它 
  更有效、以简代繁的策略。 
       因此,最合理的推测便是,当时文王所作的爻辞,一定参考甚至采用了 
  一些占例,以象征该一事件模式。 
      这种占例的象征,皆保存在经文中,谓之为「象」。要了解「为什么《易 
  经》要这样说」?就必须用 「象」来说明卦、爻辞,才能看出该种排列组合 
  的原筮记录。时至今日,《易经》仍然有相当程度的应用价值,这表示卦、 
  爻辞的原作者,对于象征符号应用的成功。然而为了发挥易道的实用性,吾 
  人在理解之余,尚有必要大量而有系统地,重新加以整理,使之趋于完善。 
      下文之 「象」,系录自<易经说卦传>第十一章,来注之象征概念,皆 
  出于此。 
 ┌─┬─┬─┬─┬─┬─┬─┬─┬─┬─┬─┬─┬─┬────── 
───┐ 
 │卦│卦│卦│身│身│形│物│颜│植│动│现│物│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