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则 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诓桓铱朔眩又爻惺艿母旱H创Ψ1鹑瞬荒苁と危崖吠景才诺檬忠T度辞丛鹑嗣遣荒艽锏健H嗣窈木×酥腔酆土α浚陀眯榧倮醇绦Ω叮焯斐鱿帜敲炊嘈榧俚氖虑椋傩赵趺椿岵慌樽骷伲×α坎还槐阕骷伲乔刹蛔憔推壅屏Σ患帽阈械痢5燎缘男芯叮运右栽鸨覆藕侠砟兀俊

【原文】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1),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2),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3)。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4),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5),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
【译文】
蘧伯玉活了六十岁而六十年来随年变化与日俱新,何尝不是年初时认为是对的而年终时又转过来认为是错的,不知道现今所认为是对的又不是五十九岁时认为是错的。万物有其产生却看不见它的本根,有其出现却寻不见它的门径。人人都尊崇自己的才智所了解的知识,却不懂得凭借自己才智所不知道而后知道的知识,这能不算是最大的疑惑吗?算了吧算了吧!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逃避这样的情况。这就是所谓对吗,真正的对吗?

【原文】
仲尼问于太史大彛⒉e埂ⅹL韦曰(1):“夫卫灵公饮酒湛乐(2),不听国家之政(3),田猎毕弋(4),不应诸侯之际(5);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大彛唬骸笆且蚴且玻6)。”伯常骞曰:“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7)。史䲡奉御而进所(8),搏币而扶翼(9)。其慢若彼之甚也(10),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狶韦曰:“夫灵公也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槨焉(11),洗而视之,有铭焉(12),曰:‘不冯其子(13),灵公夺而里之(14)。’夫灵公之为灵也久矣,之二人何足以识之(15)!”
【译文】
孔子向太史大彛⒉e埂ⅹL韦请教:“卫灵公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不愿处理国家政务;经常出外张网打猎射杀飞鸟,又不参与诸侯间的交往与盟会;他死之后为什么还追谥为灵公呢?”大彛担骸罢庋内趾啪褪且蛭哂姓庋牡滦小!辈e顾担骸澳鞘焙蛭懒楣腥銎拮樱窃谝桓雠璩乩锵丛琛N拦南统际服暦钫俳轿懒楣脑⑺坏眉泵庸律牙聪嗷グ镏谘凇K源蟪际嵌嗝吹陌谅韵腿擞质侨绱说乃嗑矗饩褪撬篮笞汾治楣脑颉!豹L韦则说:“当年卫灵公死了,占卜问葬说是葬在原墓地不吉利,而葬在沙丘上就能吉利。于是挖掘沙丘数丈,发现有一石制外棺,洗去泥土一看,上面还刻有一段文字,说:‘不靠子孙,灵公将得此为冢。’灵公被叫做‘灵’看来已经很久很久了,大彛筒e乖趺茨芄恢溃 

【原文】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1):“何谓丘里之言(2)?”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3),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4),大人合并而为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5);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6)。四时殊气(7),天不赐(8),故岁成(9);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大人不赐(10),故德备;万物殊理(11),道不私,故无名(12)。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13),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14);自殉殊面(15),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百材皆度(16);观于大山,木石同坛(17)。此之谓丘里之言。”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18),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19)。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20)。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21),乃将得比哉!则若以斯辩(22),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蓋相治(23),四时相代相生相杀(24),欲恶去就于是桥起(25),雌雄片合于是庸有(26)。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27),聚散以成(28)。此名实之可纪(29),精微之可志也(30)。随序之相理(31),桥运之相使(32),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33)。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34),不原其所起(35),此议之所止。”
少知曰:“季真之莫为(36),接子之或使(37),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大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38)。斯则析之(39),精至于无伦(40),大至于不可围,或之始,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41)。或始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42);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43),已死不可徂(44)。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45)。吾观之本(46),其往无穷;吾求之末(47),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言之本也(48),与物终始。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或使莫为,在物一曲(49),夫胡为于大方(50)?言而足(51),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52),言默不足以载(53);非言非默,议有所极(54)。”
【译文】
少知向大公调求教:“什么叫做‘丘里’之言?”大公调说:“所谓‘丘里’,就是聚合头十个姓,上百个人而形成共同的风气与习俗;组合各各不同的个体就形成混同的整体,离散混同的整体又成为各各不同的个体。如今指称马的上百个部位都不能获得马的整体,而马就拴缚在眼前,只有确立了马的每一个部位并组合成一整体才能称之为马。所以说山丘积聚卑小的土石才成就其高,江河汇聚细小的流水才成就其大,伟大的人物并合了众多的意见才成就其公。所以,从外界反映到内心里的东西,自己虽有定见却并不执着己见,由内心里向外表达的东西,即使是正确的也不愿跟他人相违逆。四季具有不同的气候,大自然并没有对某一节令给予特别的恩赐,因此年岁的序列得以形成;各种官吏具有不同的职能,国君没有偏私,因此国家得以治理;文臣武将具有各不相同的本事,国君不作偏爱,因此各自德行完备;万物具有各别的规律,大道对它们也都没有偏爱,因此不去授予名称以示区别。没有称谓因而也就没有作为,没有作为因而也就无所不为。时序有终始,世代有变化。祸福在不停地流转,出现违逆的一面同时也就存在相宜的一面;各自追逐其不同的侧面,有所端正的同时也就有所差误。就拿山泽来比方,生长的各种材质全都有自己的用处;再看看大山,树木与石块处在同一块地方。这就叫做‘丘里’的言论。”
少知问:“既然如此,那么称之为道,可以吗?”大公调说:“不可以。现在计算一下物的种数,不止于一万,而只限于称作万物,是用数目字最多的来称述它。所以,天和地,是形体中最大的;阴与阳,是元气中最大的;而大道却把天地、阴阳相贯通。因为它大就用‘道’来称述它是可以的,已经有了‘道’的名称,还能够用什么来与它相提并论呢?假如用这样的观点来寻求区别,就好像狗与马,其间的差别也就太大了!”
少知问:“四境之内,宇宙之间,万物的产生从哪里开始?”大公调说:“阴阳互相辉映、互相伤害又互相调治,四季互相更替、互相产生又互相衰减。欲念、憎恶、离弃、靠拢,于是像桥梁一样相互连接相互兴起,雌性、雄性的分开、交合,于是相互为常相互具有。安全与危难相互变易,灾祸与幸福相互生存,寿延与夭折相互交接,生还与死亡因此而形成。这些现象的名称与实际都能理出端绪,精细微妙之处都能记载下来。随物变化的次序相互更替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轨迹,又像桥梁连接彼此两方那样地运动而又彼此相互制约,到了尽头就会折回,有了终结就有开始;这都是万物所共有的规律。言语所能致意的,智巧所能达到的,只限于人们所熟悉的少数事物罢了。体察大道的人,不追逐事物的消亡,不探究事物的源起,这就是言语评说所限止的境界。”少知又问:“季真的‘莫为’观点,接子的‘或使’主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