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学商兑重序(清)方东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辕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胜。凡十四博士。”博士:古代学官。'25'章句:汉代注释家用分章析句的方法解释古书意义,这种办法叫“章句”。所由兴:由此而兴。'26'家法:五经博士及其所传弟子以“师法”(汉代某一经的大师被立为博士后,他的经说叫师法)。说经,并各自名家,叫“家法”。'27'东京:东汉。古人常以建都地点表示两汉,称西汉为“西京”,东汉为“东京”。'28'辨:辨别。'29'“及至唐人”三句:唐代重视经籍的蒐求整理,《旧唐书经籍志》载:“贞观中,令狐德棻、魏征相次为秘书监,上言经籍亡逸,请行购募,并奏引学士校定,群书大备。”开元年间唐玄宗又命褚无量、马怀素等整理,校勘。这些举措对保存古籍很有贡献。“释文”: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三十卷,解释儒家经典文义,兼及道家。'30'攸赖:依赖,依靠。攸:语助词,无义。'31'轩轾(zhì至):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伸为高低,轻重。'32'小成:微小的成就。语出《庄子齐物论》。'33'末学:无本之学。“辨”通“辩”,争论。'34'狂疾:同狂且(jū居),行动轻狂。'35'庆元:南宋宁宗年号(1195—l200)。朱熹死于庆元六年(1200)。'36'钜子数辈:指与程朱理学对立的陆九渊、王守仁学派及王廷相、王夫之等人。钜子:大家,大人物。'37'边见:片面的见解。'38'韪(wěi):是,对。'39'汩(gǔ古):扰乱。'40'抵掌攘袂(mèi妹):击掌捋袖,表示兴奋。'41'骛名:追求名誉。'42'菑畬(zī yú资于):除草垦田。'43'禾稼蔽亩:禾稼茂密,遮蔽田地。'44'遗秉滞穗:收割时遗漏的稻把和稻穗,《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遗穗。”秉:稻谷一把。滞:滞漏,遗落。'45'离:明。'46'“尝观”三句:庄子宣传道家思想,若无孔子,道家思想就会到处泛滥,天下人的思想就无所归依。'47'“观汉唐”三句:汉唐儒学不注重经义解释,若无程朱,下人对经义的理解也无所归依。'48'六通四辟:《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矣。”《释文》曰:“六通,谓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四辟,谓四方开也。”一说六通指东、南、西、北、上、下,四辟指春、夏、秋、冬。'49'一曲之士:只有某一方面见识的人。《庄子天下》:“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50'末孙王赧: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名姬延。'51'謻(yī移)台:古代宫中别馆。《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台。”注云:“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謻”亦作“誃”。'52'周京之鼎:周京洛阳之鼎。鼎:古代立国的重器,为权力的象征。'53'问鼎:指企图篡夺王位。问,询问。诸侯问鼎,是非礼之举,表明其有篡夺之心。'54'謏闻:小有名声。謏(xiǎo小):小。


  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其居室名“仪卫轩”,学者因称仪卫先生;安徽桐城人,诸生,文学家兼学者。青年时期从姚鼐学古文,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中年以后专攻学术,以治经史著称,于文论亦有研讨。曾主讲庐州、亳州、宿松、廉州、韶州等书院。所著《汉学商兑》一书,从批判汉学家的立场出发,指出了汉学考据的不少错误,有一定学术价值;所著《昭昧詹言》为清代著名诗话之一。鸦片战争时期在广东,著《化民正俗对》,陈禁烟之道;著《病榻罪言》,论御敌之策,表现了一定的反帝爱国思想。
  著作除《昭昧詹言》外,有《仪卫轩义集》及诗集、《老子章义》、《书林扬觶》等共十余种。《清史稿》有传。
  汉学指汉儒所创的考据训诂之学,又称“朴学”。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等主张“通经致用”,推重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清初阎若璩、胡渭等用训诂考据方法治经,有所创获。至乾、嘉年间,惠栋、戴震等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汉儒的训诂方法,汉学的旗帜从而张扬开来。汉学对于整理古籍、辨别真伪,有过不少贡献,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烦琐的、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方东树站在宋学(即程朱理学)立场写了《汉学商兑》,指摘汉学烦琐考据的弊端,在学术上有所贡献,但对汉学持全盘否定态度,则表现了桐城派维护宋儒理学的门户之见。通过此文,可以看出桐城派对于汉学和宋学的基本态度。
  方东树作为桐城派的理论家,更多的是从思想上维护其文派的地位,而对于桐城派写作上简洁雅驯的要求,则不拘泥。其所作文章,常不顾文重义复,尽情发挥,故集中多长文。此文及下面的《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即属于此类文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