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赢你的大学 作者: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天生对社会的阴暗面比较敏感,所以当时所写的内参主题常常涉及到大学生思想危机、大学生同居堕胎、校园暴力等问题。用小说家的眼光看大学这个小社会,其实很有意思。〃鲜活的内容和犀利的文风使陈海得到了内参主编的赞许,并和他长期约稿。当时,陈海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是刚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的兴奋感令他投入了所有的激情。 
   
  第3节:走进北京的敒门砖 
  一个学生因被怀疑偷了同学钱包,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被学校开除了。在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后,血气方刚的陈海马上收拾行囊,买了张车票直奔事情发生地…孝感。〃怎么能够因为毫无证据的怀疑就随意处罚人呢!〃陈海很气愤。 
  当时他的身份还是在校大学生。有记者证,没有介绍信,陈海就这么硬生生地闯到了那所学校。在找到学校学生处处长后,他们一聊就是一下午。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采访完校方后,陈海觉得自己还应该找到那名已经被开除的学生。可是学校方面不提供该学生的任何信息,在人生地不熟的外乡找人谈何容易? 
  陈海心里直犯嘀咕:虽然孝感只是个地级市,但要找一个只知道名字的学生,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怎么办?难道就此宣告这篇报道泡汤?不服输的陈海静下心来,把手中的信息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在只字片语中寻找着蛛丝马迹。果然,他发现这名学生曾经联系过一家律师事务所。陈海马上利用114查号台找到那家律师事务所的电话,费尽周折地联系到当事律师。在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取得了律师的信任后,陈海最终和那个学生取得了联系,这次采访任务圆满告终。 
  直到今天,陈海对自己的这次采访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我每次在应聘记者时,都会把这件事说给招聘人员听。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我能找到那个学生,的确是觉得挺自豪的。〃这篇报道后来被《法制日报》以头版头条刊登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惊动了湖北省教育厅以及那位学生所在学校的领导,他们亲自给陈海打电话询问此事。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放弃了文学梦的陈海更喜欢当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感觉…一针见血,每一个字都充满力度,令人血脉贲张。而这些视角独特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由于在校期间的〃离经叛道〃,学校中文系甚至学校的领导都知道了陈海这个人。一次,他在以特约记者的身份采访学校校长、著名大学者王庆生先生时,他将自己的经历绘声绘色地侃了一通。王庆生校长听罢后笑着说:〃不错,我们学校还有这样的人才。〃〃其实这是我'自我推销'的方式,否则全校有这么多学生,校长又那么忙,怎么可能认识你?那可是副部级干部呢!〃陈海笑着解释自己的大胆行为。事实上,王校长后来也一直关注着陈海的成长,直到他离开武汉赶赴京城。在陈海的毕业纪念册上,王庆生先生写下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祝愿。 
  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多数大学生似乎更愿意采取一种被动的方式来接受别人的注意、赏识和认同,最后往往落得〃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况。实际上,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与那些懂得表达、懂得表现自我的人接触。向目标对象有技巧地进行自我推销,这是无数大学生需要补的一堂课。 
  走进北京的敒门砖 
  〃从1997年到1998年,我由于在外面有很多锻炼机会,成长很快。〃1998年底,即将毕业的陈海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以他当时的水平和在文学界的小有名气,在武汉进入一个强势媒体工作已经没什么问题,可不安分的陈海还是希望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见见世面。 
  那年寒假,陈海只身到了北京,住进了曾经魂牵梦萦的北大校园。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他特意选择在北大西门的旅馆住下,却没想到第一晚就被同屋偷了1000多元。当时陈海因为经常有稿件发表,所以每月都能收到不少稿费,有时月收入甚至超过了大学老师的工资。丢钱尽管让他一时不快,但没有影响他继续在北京找工作的决心。在一周之内,他应聘了十几家媒体。虽然有的媒体很想录用他,却无法解决外地生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户口。 
   
  第4节:职业发展换汤不换药 
  1999年正好是大学实行分配的最后一年。当时的陈海还不能接受和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于是就打电话找学校辅导员商量。热心的辅导员告诉他,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正在招人。陈海连忙打车跑到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找到了人事科的王科长。王科长手里早已有一本陈海母校的毕业学生信息资料。他对陈海的简历和成绩单翻看了半天,然后说:〃小伙子,你的成绩可不怎么样呀!〃。 
  陈海一听就乐了。说实话,他是名副其实的逃课大王。除了专业课,他大学四年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还有几门是补考过关的。陈海不露声色地递给王科长一摞厚厚的作品,回答说:〃中文系的学生却写不了文章,光成绩好有什么用?〃王科长被他的豪气与自信逗笑了,随即拿起电话,把他推荐给了北京市第六中学。 
  〃现在想来,我觉得当时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了合适的人。〃通过面试、试讲等严格审核后,陈海正式被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接收,安排在北京六中。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六中位于天安门和中南海之间的长安街上,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都相当特殊。学校是文物古迹〃升平署〃所在地,最早由蔡元培开创,校园环境古香古色。在这所人文气氛浓郁的高干子弟学校,陈海很快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自此,陈海暂时抛弃了自己的媒体梦,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还当起了班主任。〃那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忙碌、充实、稳定。〃从做〃文人〃到做孩子王,陈海承认,这种转变使他在为人处世方面提高很多。但他对写作的强烈爱好,一直在心底涌动。 
  时间一长,陈海开始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缺陷: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而学习的机会却很少,和社会的联系也很少,有时候甚至感觉臊己要跟这个社会严重脱节了。 
  于是,2000年暑假,耐不住寂寞的陈海又跑到外面去做记者。一开,他只是做兼职。2000年10月,经过慎重考虑,陈海结束了为期1年半的教师生涯,正式应聘到交通部的一家杂志社。陈海说,第一次领到正式的记者证,出差采访时打着领带、穿着西装,正经八百的,感觉〃倍儿有面子〃。 
  职业发展〃换汤不换药〃 
  不久,陈海就觉得这家杂志社存在垄断化的缺陷,于是又相继转战《北京青年》周刊、北京市妇联《女性》月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等,开始做财经人物专访。在此之前,他做过文化报道、社会新闻,唯独没有从事过人物报道。专访财经界高层的经历,不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为他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由于在记者圈子的强大竞争力,陈海不安分地炒掉了许多家媒体,而选择了在几家知名媒体长期发展。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从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陈海的〃媒体为我服务〃观念的体现就是,他不再受雇于任何一家报刊,而是开始在不同的报刊上开设自己的财经人物专栏。2002年6月,陈海把自己的财经人物专访结集出版为《智慧改写命运…财富时代创业经典个案》。 
  陈海的不安分,其实是对工作平台的不安分,但对于职业来说,他可以说是〃从一而终〃。受新观念影响的求职者们将频频跳槽当成了家常便饭,却忽略了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究竟选择换一个工作单位还是换一个行业领域,这对个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5节:陈海创业感悟 
  做财经人物记者,长期和那些资本家、知本家打交道,陈海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02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