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中国做事 作者:黄夏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惠施又反问:〃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了,由此推断,你也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很快活。〃
  庄子哈哈一笑又说:〃开始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很快活呢?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很快活才来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庄子的意思说,你既然知道我,我怎么不可以知道鱼呢?
  
  庄子与惠施的〃鱼乐之辩〃很有哲学中诡辩论的色彩。两人非要辩出个清白来,结果还是不了了之。因为事物的质理是发展变化的,是不固定的。每个人的观点、角度是有差别的。所以想求得客观标准是难的,不切实际的。
  
  同一个问题,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你当然也会否认别人的观点,若是众人的观点都一致的话,哪还会有各个学术领域的发展呢。
  
  只要你的观点有理有据,能运用到实际生产与生活中,你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谬论。在成立自己的理论之前,不妨多吸取他人的成果,没有前人的基础你不可能会凭空而立。批判别人时更要有理论事例,否则只能是一味空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文豪苏轼给了我们最精当的回答。
  齐生死就是超脱生死,否定生与死的界限。庄子在《知北游》里说:〃生也者死之徒,死也者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是死的起步,死是生的开始,怎么知道它们从何开始的呢。人之所以生存于世,是因为气聚集的缘故,气聚集则生,气散了就是死了,死生轮回,没有什么可忧患的,万物生存都是因为有气。
  
  对待生死的看法称之为生死观,儒家的生死观是舍生取义,认为应该舍弃生命保全理想。与之不同的是庄子的生死观,庄子认为,生死是很自然的事,就好像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是没有什么哀叹、没有什么惋惜的事。支持庄子〃自然生死观〃的理论基石是自然法则与气一元论。庄子认为,宇宙间没有人的生死,只有如同昼夜般循环不已的气的聚散。这一句话来源于一个故事,主人公依然是庄子与惠施。
  
  
  第7节:道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5)
  庄子的妻子死了后,庄子为她举办简单的丧事,好友惠施来吊丧,看见庄子在妻子的遗体面前又唱又跳,手里还拿着一个破脸盆,他每唱一句,就用脸盆敲一下桌子角。
  
  惠施看见庄子不仅不悲伤,还一副十分高兴的样子,心里冒了火,骂庄子说:〃别人死了妻子悲痛欲绝,你怎么还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呢?你不觉得过分吗?〃
  
  庄子说:〃妻子的生命是气的变化,如今她的气散了,沉睡在大地的屋子里,再也不会有穷苦与疼痛,这是她的归宿,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归宿,我要为她庆贺呀。〃
  
  惠施这才不语。
  庄子的齐生死,模糊了生与死的概念,使人从对死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很有新鲜感。为什么庄子会有如此之念呢?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生老病死是很合理的自然现象。人是动物的一种,当然也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这样一来,生死就不足为奇了。
  生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生,如何去死。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其所。人活一世要有所作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才没有白活。干了一辈子事业,有所作为,无怨无悔,还在乎如何去死吗?庄子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应看到,庄子的齐生死含有一些消极成分,缺乏必要的人情味,这是常人难以接受的。
  
  既然知道了生死的意义,我想你会更好地去珍惜生命,超越自我。
  道家的思想观点汇总起来就是两个字:道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家强调做人要循德求道,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庄子认为,〃德〃是人的本质。〃德〃是人的天赋才能的总汇,〃德〃是从〃道〃中而来的。因此,道家以〃贤〃作为衡量人的道德标准,〃道德完美〃是它的最高境界。吕坤在《呻吟语》卷二《修身》中写道:对文名、才名、艺名、勇名,人们都可以辞让,唯有那道德的名声会引起许多人的妒忌。对无文、无才、无艺、无勇,人们都可以谦虚得起,唯有那没有道德的名声会引起许多人的羞愧。君子要用道德的真实潜心静气地修炼,用道德的名声遮蔽自己。
  
  3、法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法家,一家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它产生于战国时期,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以礼治国〃。法家为何如此推崇法律,法有什么作用呢?法家认为法律可以〃定分止争〃,也就是可以明确物的所有权。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慎到对此做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这句话意思是说,一只兔子乱跑,就有很多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一眼,这并不是说人不想要兔子,而是物有所属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法,要受到制裁。
  
  商鞅认为法要保护私有财产,必须具有暴力色彩,这在当时都是十分科学、十分先进的思想。韩非则认为,法除了具有能〃定分止争〃的特点外,还具有〃权威性、公正性、稳定性、成文〃的特点。
  
  正是基于法是百姓行为的准绳,法在治理国家时有巨大作用的认识,法家才提出〃以法治国〃的思想。〃以法治国〃的思想提出后,遇到了儒家〃以礼治国〃思想的反击,两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第一次交锋的论题是:〃以德去刑〃与〃以刑去刑〃。儒家认为,加重刑罚会伤害民众,而减轻刑罚则有助于消除奸邪与违法之事。韩非对此给予反驳,他说,用重刑能制止的,用轻刑不一定能制止;而用轻刑能制止的,用重刑一定能制止。
  
  第二次交锋的论题是:〃礼治〃还是〃法治〃。儒家提倡〃礼治〃、〃德治〃、〃仁政〃的治国理论。韩非则不然,他强调〃以法为本〃的治国理论。韩非也讲〃德〃,但他的〃德〃不同于儒家的仁义道德,而是以好处为诱饵的奖励。他在《显学》里说:〃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家规严就没有凶悍的奴仆,而仁慈的母亲却养育出败家子,这是因为威权可以禁止暴行,而仁德深厚却制止不了祸乱。
  
  
  第8节:法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1)
  韩非认为,儒家主张的〃礼治〃与〃德治〃不仅无补于世,而且还会〃败法〃、〃乱世〃。韩非看到〃德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治〃,他认为儒家的这种主张是很荒谬的。如果放弃法令凭贤人的主观思想来治国,就是尧舜这样的贤人也不能使一个国家走上正道。韩非曾对此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国家放弃法度正如一个匠人放弃圆规与矩尺,即使再好的匠人也造不出一个圆圆的车轮。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要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就得有权威、公正、稳定、成文的法律来维护,还得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使法律得以实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一些不法之徒不会停止对胜利的渴望。
  
  众人皆知的赖昌星,以各种手段进行走私犯罪,走私金额高达几十亿元。后来被执法人员查出后,所有赃物都被没收,有关犯罪人员被逮捕法办。他本人落荒而逃,尽管他能躲过一时,但终究难逃法网,我们拭目以待。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长治久安。所以,韩非说:〃上法而不上贤〃。即以法为本,实行法治才是治国大道。
  法家对于人性的认识是抱着人性本恶的观点的,他们认为〃好利恶害〃是所有人的本性。
  人们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钱财有时不惜丢弃生命。有这样的一则故事:
  有几个人一起渡河,其中一位是富人,带了许多钱财。当众人渡到河中心时船坏了,众人都将自己的东西扔进水里,各自游泳逃命。只有富人不肯将自己的财宝扔掉,众人都劝他快扔下财宝逃命,不然就会沉入水底,富人摇了摇手。由于财宝很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