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瓦房-罗伟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他能说什么呢,说白了,儿子们不就是怕他再婚吗?怕他再婚,不就是因为他住的这套房子吗? 
  沙湾镇的北街临河,是镇上最古老的一条街,老到什么程度,以前没有个说法,只奇怪于它一直沿袭下来的建筑模式:每家住户之间,有战壕似的深槽,如果两端开着门,就能进出自如;家家都有三层楼,呈金字塔状,底楼是厨房、客厅和饭厅,二楼是卧室,三楼几乎没什么实际用途,最多可供三人站立,四面开小窗。而今,从东、西、南三面望出去,只能看到拥挤错杂的房屋,从北面望出去,则是宽阔的清溪河,夏秋时节,烟波浩渺,水鸟起伏,蔚为壮观。县里、市里乃至省里搞民俗学的专家,曾多次来这里考察,都没揭开这种建筑模式的谜底。直到陶志强的妻子去世的前两年,一切才真相大白了。沙湾镇上游不到一公里处,汇聚着三条河,除了清溪河,还有前河、后河,三条河像三条柔软的手臂,搂抱着一个巨大的半岛。半岛上住着数百户农家。他们跟别的农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不同的,是他们基本不种大春作物,而是大面积地种植蔬菜,逢赶场天,就撑船渡河,到沙湾镇销售。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生活的土地下埋藏着宝藏。宝藏是被几个幽灵似的盗墓人发现的,他们在半岛上东挖西挖,时不时地抱走一些填满黑泥的坛坛罐罐。岛上人觉得蹊跷,就给镇政府反映了。镇政府没有一个懂行的,又给上级反映,这么一层一层的,就通到了省文物管理局。管理局联合考古研究所下来,没多久就有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发现。 
  原来,这里是古巴人聚居地,或者说是古巴人部落的首都。 
  古巴人是一个谈不尽的话题。文王伐纣,汉王伐楚,都曾以之为前驱,且取得过辉煌的战绩,这证明了他们的勇猛;巴人曾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打败强大的殷商劲旅,证明了他们的浪漫;后来,他们在三峡一带神秘失踪,失踪得那么干净彻底,又证明勇猛和浪漫,并不足以征服命运……现在,意外地发现了这个神秘部落被历史抹去之前的首都,对研究人类文化包括沙湾镇北街的建筑群落(专家认定,北街的建筑格局,是由古巴人传下来的),当然具有非凡的意义。 
  县里迅速反应过来,让镇上发布命令,不许任何人改造北街的建筑;即便要修缮自家房屋,也必须提出申请,经上级批准,而且要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之下实施。他们立志将沙湾镇开发为川东北旅游重镇,并希望在若干年之后,将其打造成湖南凤凰城那样的知名度。 
  这么一来,沙湾镇就成聚宝盆了,特别是北街居民,将来无需花一分一厘本钱,只要将房屋租给游客住,就有取之不尽的财源。 
  陶志强的儿子看到的就是这一着棋。他们害怕父亲娶进一个女人,那女人就要来跟他们抢财产。陶志强心下明白,三个儿子当中,大儿子是头儿,陶学什么都听哥的;陶家并不跟他们一条心,他同情父亲,只希望父亲过得好;可他性格软弱,担不起事,因此不管老大老二说什么,他都垂着头,忧郁着跟他母亲一样瘦长的脸颊,不开一句腔。 
  对儿子,陶志强充满了血肉相连的感情,可一旦把大儿子的机关识破了,他心里就难免有了厌恶。不是对儿子本身,而是对这种关系的厌恶。他想我把你们养大,含辛茹苦地送你们上了大学,都拿工资了,找女人了,到头来不知报恩,反而为了一点利益规约我的个人生活,这是不要良心的。当他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儿子的时候,就像孩子一样产生了逆反心理:此前,他并没有续弦的心思,至少没有明确的心思,现在倒有了,而且越来越强烈。 
  陶科把父亲都看到骨髓里去了。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爸,你每个月不是有700块退休金吗?”陶志强说是呀,说得硬生生的。他以为大儿子把他那可怜的700元都想着了。陶科接着说:“爸,700块钱够你花的了。”陶志强说我也没打算找你们几兄弟要钱。陶科没顺着父亲的思路,而是说:“在沙湾,每个月只要有200块,就能天天吃肉,你抽烟再花200,零用再花100,也还余下200块钱。”陶志强有了一种彻骨的悲伤,他说:“你们都有娃娃,我余下那两百块钱,咋个给你们娃娃分呢?”陶科站了起来,严肃地扫了他的两个弟弟一眼,冷冷地、短促地说:“你们找爸要钱了?”陶学急忙申辩,说没有啊,你问爸爸,我啥时候找他要过钱哪?接着,陶科和陶学的目光,都转向了陶家。陶家垂下头,瘦长的脸上浮荡着忧郁。陶志强见不得陶家的这个样子,三个儿子当中,他最爱的就是陶家,他一看陶家的脸,就想起亡故的妻子。陶家为什么那么忧郁呢?他以前不是这样的,他高中都快毕业的时候,放假回来还跟街上七八岁的小男孩玩,兴致勃勃地陪他们抽陀螺,一抽就是半天……见陶家始终不开腔,陶科就把目光投到父亲身上去了,变得出奇的柔和,出奇的体贴人心。 
  他说:“爸,我的意思是,你如果需要找女人,就用那两百块钱去找吧,沙湾便宜,一次五十块就顶天了,我听人说,有个老头子去河坝找野鸡,事后只给了那女人一把豇豆。” 
  陶志强觉得天旋地转的,一巴掌扇出去,把大儿子打得口鼻流血。“滚!”他说。 
  那声音不像从他嘴里发出来的,而像是他的灵魂碰撞出的哀鸣。 
  儿子们从他身边挤过去,逃掉了。 
  陶志强在床上躺了整整两天,才爬起来弄了一顿饭吃。尽管饿了几顿饭,可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毛病。只是从神情上看去,他又像是得了大病:他的脸本来是方正的,血色很充足,现在像戴了张腊黄的面罩;眼睛也落眍了;蓄了一辈子的板寸头,也仿佛在他躺在床上的两天内一刻不停地疯长,都把耳朵盖住了。大儿子的话带给他精神上的打击,是摧毁性的。他几十年老老实实做人,并从中获得同事、乡民和街坊邻舍的敬意,尽管那敬意很稀薄,就像他的人本身一样微不足道,但陶志强很珍惜,因为这是他忠诚老实赢得的酬报,是他的尊严和价值所在。如果按大儿子说的去做,他还是人吗?他对得起死去的妻子吗? 
  为此,他痛苦了很长时间。扯心扯肺地痛。但一个道理他是明白了:这辈子,他再也不要有续弦的打算,连想也不要想。在父母和儿女的斗争中,最后取得胜利的,往往是儿女。 
  不过,究竟说来,陶志强只有55岁,而且身体那么健康,缺少了性,他的生活就不完整,某些时候,甚至是根本性的缺陷,把他本来就暗淡的日子一刀一刀地割开来,没有气息,没有温度。因此,他对性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身体,还是对他受伤的心灵的弥补。既然不能结婚,也不能找一个女人长时间地同居(那在陶科看来,跟结婚没什么区别),就只能去找“小姐”了。沙湾镇多的是“小姐”。别看它只是一个镇,各种社会结构,与城市没多少区别;那些“小姐”据说都来自清溪河上的其他镇子,隐藏在沙湾镇的暗角,隐藏在夜晚的深处。不涉足其中,你看不到她们,更不可能认出她们。一旦走进去,你就深切地感觉到,有一种青春不是在随时间流走,而是被浸泡在镪水中,让它高速腐烂。哪怕你是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第一次跨进那样的场合,它都会给你带来一种疼痛。当然陶志强没去过,他没有这样的感觉,他只是明白,沙湾镇到底就是一个镇,转来转去的,谁不认识谁呢?别说世代祖居的土著,就连被扔出镇子之外的三妹,她是个外来户,可几年之后,镇上的许多人她都能叫出名字了。陶志强想,如果我去那样的地方,被人认出来了,那该是什么样的情形? 
  他不敢想象,别人丢得起那个脸,他丢不起,他不能那么干! 
  比较而言,三妹那里就好得多,她毕竟是单门独户,只要不碰上别的人,就不会被发现;碰上了别的人,也能很方便地找出借口。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才鼓足勇气,在那个秋日黄昏到了红瓦房。 
   
  三妹又被打了。那天陶志强离开了红瓦房,她像唱歌一样地关了门,就被抓住头发,拖进布帘之内,根本不容她分辩,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拳脚。她哭了,哭得无声,只让泼泼洒洒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凄楚和恐惧,反而把她被笑容掩盖的美逼出来了。三妹真是长得很好看的,眼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