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尊者阿迦曼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还有许多的天使。尊者阿迦曼说,在空中有许

    多天使,从各方来给他送行,从寺院到车站。当火车快

    要驶出车站时,他格外地忙碌,这会儿跟车站的人们谈

    话,然後向天使们致送心里的谢意。当火车从车站开出

    去时,他有较多的时间来给天使,并给他们心里的祝福。

    就像人类一样,一些天使们不堪悲哀的痛苦而表现

    於言语和举止。他们之中有许多忍痛追随快速移动的火

    车,走了相当的距离,直到他表示谢意和劝告他们回到

    自己的领域才停止。他们都悲哀地回去,毫无希望地,

    他是不能再回来与他们同住了。那或许是他们最後一次

    看到他了,因为他并未回去清迈,而当他住在东北乌东

    泰尼城和沙口那空城的时候,他并未提到他们是否前来

    听他说法。

    在曼谷的时候,他应长老摩诃维拉朋的请求而住在

    婆罗尼维特寺,(在前往东北以前,他必须南下曼谷,

    因为当时北方和东北之间没有直接的交通。)有许多人

    们到那里去看他(听到他的名声和能力,知道他是个精

    通心意开发和内明的独特的头陀行比丘)。兹将许多问

    题中的一部份引述如下:

 116心意控制是戒的本质

    116心意控制是戒的本质

    问:据说你只遵守一戒,而不像其他比丘是二二七

    戒。(寺院的律仪条目,叫做Patimokkha波提木叉)

    尊者阿迦曼:是的,是如此。

    问:那麽它是什麽?

    尊者阿迦曼:它是心意。

    问:那麽二二七戒做什麽,你不遵守它们吗?

    尊者阿迦曼:我永远控制着我的心意,以免违反了

    佛陀的禁令,不论是二二七或任何其它的。因此,我能

    够确信我从未违反佛陀的禁令,不论是否包括了二二七

    ,都可以由任何人或每一个人来评断。从出家那天起,

    我从未忽略了控制我的心意,那是所有言语和行为的根

    源。

    问:但是为什麽要守戒?它跟心意有任何关系吗?

    尊者阿迦曼:为什麽不?不守护心意的话,戒德将

    会成为什麽结果呢?只有体才不必守护它的心意、语

    言或行为。但是在没有任何作意下去遵守任何一种戒德

    的话,那就应该称之为「体的戒德」,它产生不了什

    麽实际的结果。我不是一具体,也不能遵守体的戒

    德。这就是为什麽,在我的情况下,戒德必须永远与心

    意有关连,它是善恶的产生者。

    问:但是根据经典,戒德包括了言语和行为的控制

    ,这似乎暗示着戒德与心意无关。

    尊者阿迦曼:那从某方面来讲或许是对的,但是在

    一个人注意到他的言语之前,必然包含了他的心意。换

    句话说,心意控制先於言语控制和行为控制。心意是所

    有控制的开始或根源,即使在世俗的事务上也是如此。

    例如,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找出病因再予以处方。如果

    在遵守戒德之中不包含心意控制的话,结果将使那个戒

    德成为有瑕疵的、有缺陷的、玷污的¨¨等,都会导致

    律仪相应地败坏。这种离开了心意的戒德,对於遵守它

    的人不能有任何利益,对整个佛教也是一样。然而,这

    并非学者的观点,而是一个旷野比丘的看法,他从森林

    的一切,也许是树叶、山溪、悬崖、山洞或是动物和鸟

    儿的声音,那些周围所能看到和听到的,去学习法义。

    这里找不到学术的基础,这只是做为一个住在旷野中的

    比丘,对戒德所作的一个解释而已。

    问:那麽,戒德的本质是什麽?戒德这个名词的真

    正意义是什麽?

    尊者阿迦曼:不容许思想的奔驰,才能够适当地衡

    量任何相关事务的轻重缓急,透过叁个管道(思想、言

    语、行为)的表现,就不会脱离适当的控制—这些就是

    一个遵守戒德的人一般的情况。然而,那是不可能把戒

    德的特性从持守者的身上分离出来的,即使从持守所获

    得的快乐果报中也不能分离出来的。这不像一个屋子和

    它的主人,各自明显的是个分开的个体,一个不能融入

    另一个之中。但是戒德的情况就不是这样,否则,戒德

    或它的果报就已经成了商品而遗失或被偷了,因此带给

    持守者不幸和危险。正因为戒德的果报不能从持守人的

    身上分离出来,所有戒德才能产生真正的快乐和安稳。

    持戒的人不执着於他所得的果报,不像一个人即使就要

    寿终正寝仍然执着他的财产。如果这样的话,这个人将

    会成为一个地上的精灵,感受他自己执着的苦报,而不

    能转生於另一个识界,如果他不那麽强烈地执着於他的

    财产的话,他原可享有那个识界的。

 117一个长者(大上座)的问题

    117一个长者(大上座)的问题

    有一次,一个长者邀请尊者阿迦曼去做一个私人的

    问答会谈。

    长者:你一直喜欢旷野的独居。当问题或疑难生起

    的时候,你怎麽办?我在曼谷这儿,有许多经藏和学者

    ,仍有智穷虑竭的时候;你以大多数时间独处而闻名,

    没有接近经藏或学者,当疑难、问题或障碍生起的时候

    ,你怎麽寻求帮助?

    尊者阿迦曼:上座请容我说。我醒着的时刻,日以

    继夜,都一直在学习和聆听法义,心意从未在我醒着的

    时刻脱离了法义。藉此,所有的疑难一个接着一个,都

    得以清,所有的问题都得以解决,用这样的方法来对

    抗、斗争和消除烦恼。所有的问题、障碍和烦恼都发生

    於心里,或外或内,或粗或细,或远或近,或大或小,

    都是在心里,这些事情得以被克服。当这些困难发生的

    时候,并不需要去忧虑要向任何人求助。从我的经验中

    ,并没有更好的武器来对抗烦恼和解决问题,这也完全

    符合佛陀所说的「一个人是自己的老师」,这真理对我

    始终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法义或善加开发的念住和智慧

    ,它总是援救着我,永远迅速而有效地运作着。

    有时在某些阻碍被跨越之前,要花费一段不寻常的

    长时间,但是最後它总是臣服在念住和智慧的威力之下

    ,这种威力须予以特别地开发来应付这些特别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麽我喜欢隐居在旷野,那儿我可以透过自助

    来掌握所有的问题。如果恰巧我死了,那对别人将没有

    什麽可忧虑的,因为我将独自离去,不麻烦别人。请上

    座原谅我粗率的回答。

    然而这个长者以乎非常地感兴趣,而且感动於尊者

    阿迦曼的解释,衷心地赞叹尊者阿迦曼在隐居旷野中,

    真正是一个有能力帮助他自己的比丘。他同意尊者阿迦

    曼的看法,经典上记录的法义和发生於心里的法义,是

    相当不同的层次,即使记录於经典的法义,现在也不是

    像在佛陀般涅盘之後,早期结集的经典那样,可以绝对

    的信赖。随着时间的消逝,由於後期经藏编辑者本身的

    烦恼,那里头一定会有缺陷,这就造成了经典里的法义

    与心里的法义有着不同的层次,产生了不同的「法味」

    ,尽管事实上两者都被称为法义。

    长者:由於你的回答,我现在已经知道了自己是多

    麽的愚笨,但是我也由於自己的愚笨而受益,因为如果

    我不问你这个愚笨的问题的话,我绝不会听到你智慧的

    答覆,今天我已经很显然地摆脱了我的愚笨而得到了你

    的智慧。

    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要问你,我们在经典里读到佛陀

    的弟子们,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其他困难时,即使从很远

    的地方,都有前往见佛的习惯。为什麽他们在这种情况

    下不帮助他们自己,而宁愿前往见佛求助?

    尊者阿迦曼:当有某人可以仰赖、协助时,自然的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