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尊者阿迦曼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将会屈服於自我放逸,一个日渐难以克服的习惯。

    满足於放入钵里的所有食物,就是这项修习的用意。如

    果贪求更多,就是恶魔或是饿鬼的习性,被无餍足的欲

    望本身所吞噬,只奋力去养他的嘴巴却付出了心意的

    代价。这项头陀行仪轨用以抑制对於食物的贪求无餍,

    也提升关於食物的知足。

    3日食一餐。这特别适合於专注於心意开发的头陀

    行比丘,他应该尽可能的摆脱食物的负担。它自动地消

    除他对更多美食的期望,美食只是养身体和讨好口腹

    ,却有损於追寻苦灭者的尊严。有时,甚至必须减少那

    一餐的食量,以免吃得太多而引起睡眠和昏沉。这项减

    食对於通常的修习是一项恩赐,对於必须用这个方法予

    以训练的人则是有利的。这是另一个消除贪着食欲的方

    法,对一个头陀行比丘而言,这项贪着是最失尊严的。

    在世间的事物中都有着排除有害的或敌对力量的对策,

    不论是狗、蛇、老虎、大象、疾病乃至於人类皆然。在

    佛教中也有类似的消除方法,由头陀行比丘,在被贪着

    食物的有害力量所支配时,加以运用。这项仪轨就是化

    解这些敌对力量的工具。

    4一钵进食。这样的修习最适合经常游行、随处暂

    住的头陀行比丘。它解除了必须携带其他器皿,既不方

    便又累赘的身心负担。这项修习的另一个利益是—钵中

    混合的食物,使行者在思惟着食物的性质(它的令人厌

    恶性)和饮食的目的时,激励念住和智慧的活跃功能。

    依照长老阿迦曼所说,对於真谛的稳定深入,常常是由

    於这样的思惟和遵守这项头陀行与其他仪轨而得以证知。这就是为什麽他自己总是严格遵守这些修习。食用钵

    中混合的食物,对於舌头的味欲是一种有效的自我约束。当进食的时候,思惟被导向食物的性质(它的令人厌

    恶性)和饮食的目的,它只是用来维持生命,不论美味

    与否,都不能被喜好或嫌恶所屈服。这项思惟不顾所吃

    的食物而用来调整心的平衡。

    5穿碎布衣。长老阿迦曼总是制止他自己贪求悦目

    之乐,使这项修习成为通常的仪轨。他试着在坟冢之类

    的地方,拾取被抛弃的碎布片,把它们缝制成袈裟,或

    缝成一块布做其他用处。有时他会拉下放在坟墓体上

    的衣服,当这件衣服是由体所有人慎重地奉献时。当

    他托钵往来村落时,他修习着捡拾路边被抛弃的破衣服

    ,不管它们是那一类的,然後他会把这些布片洗净,用

    於缝补他的僧服或其他东西。後来,当他的信徒知道了

    这项修习,就把衣服放在他托钵时所要经过的坟埸,或

    放在他住处附近的地区,奉献给他。以後他就调整了这

    项修习以适合情况,他允许自己在各种不同的地方「拉

    下衣服」。他持守这项仪轨,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长老阿迦曼常说,希求安宁的比丘们应该把自己看

    成毫无价值的破布(在世人眼中),有了这样的心态,

    他们才不会受到饮食、睡眠、与人交往的困扰。他们不

    会因为我慢的感觉或虚荣而自鸣得意。知道消除自我的

    能力,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出家人,而不是自我夸赞的

    能力。这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美德,或宁可说是根性。

    一个修行人必须谨防虚荣的侵入,不容许它侵占了法的

    领域,否则他将会堕落,变得更像畜生而不像人了。要

    征服「自我」观念,待它就只像是一些破布而已,不容

    许它竖起虚荣的头,这是进步於法的准绳。就像大地,

    此心不动摇,也不为环境所迁移。清除了各种不同程度

    的虚荣与自我之後,才能在所有情况下保持平衡。头陀

    行修习穿碎布衣,是减低和除去「自我」观念的一项方

    便。

    6住止在旷野里。从他修习的早期,尊者阿迦曼就

    认知了住在旷野里有极大的优点,安详宁静的隐居生活

    庇护着他,周遭都是唤醒注意力的景色。当行、住、坐

    、卧的时候,念住恒常现前,伴随智慧,思惟着法义,

    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这持续进行着,除了睡觉时之外。行住坐卧中洋溢着轻安愉快,没有束缚或强迫压在心

    上,解脱的希望日益明朗。愈是荒芜和远离人群居住的

    地方,野兽自由地漫游之处,心意愈是蓄势待发,准备

    从烦恼的深渊中腾空跃起,随时就像小鸟一样,即将起

    飞。烦恼仍在心意深处,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意的力

    量大大地开发,就像已扫除数百烦恼,只剩一些而已。

    这就是环境的影响,时时鼓舞着修行人。

    对於动物的想法,慈悲的基础要多於恐惧。就像人

    类,它们都感受着世间的痛苦—生、老、病、死;但不

    如人类的是它们没有能力认知善恶,也不知道什麽是有

    功德和没功德的。如果有人也缺乏这些认知,那就不比

    动物高明了。人类随意地给予「动物」的称谓,却不知

    道动物们如何称呼人类。如果有的话,大概是「恶魔」

    或「妖怪」,以适於描述经常性胡乱的屠杀,包括作为

    食物和玩乐。事实上,这样的称呼是非常适切和合理的

    ,因为明显的,有多少自称为「人类」的生物,对於动

    物和其他的人类,都是那麽地不宽容,他们常常采取暴

    力和屠杀,在人类和动物社会中燃烧着危险和恐惧的火

    焰。因为如此,动物都本能地猜疑人类。

    在头陀行比丘和动物之间,似乎有一种无法解释的

    友谊默契,即使那些野兽是粗野而令人恐惧的。根据尊

    者阿迦曼说,有一次,当他正专心於经行禅思时,他碰

    上一只恰巧从那条路上经过的野猪,不但没有被吓跑,

    野猪似乎不太注意他,漫不经心地在那儿悠游。或许,

    它也知道尊者阿迦曼并非会吃人的妖怪吧!

    在这里作者想要插进一个类似的事件,它是发生在

    早期的邦塔森林精舍,当时该区某些地方刚被修建成为

    比丘的栖身之处。

    那时已经有几位比丘和沙弥住在精舍里,但是仍可

    看到一群野猪在比丘的住处附近走动,甚至漫不经心的

    ,就睡在那些住处的正前面。它们就在距离经行禅思路

    径只有几米远的地方,毫不畏惧地漫游着,近得可以听

    到它们用鼻子掘土的声音。起初,有些比丘感到迷惑,

    叫他们的朋友来看,野猪还是不移动,不久之後,野猪

    和比丘彼此都不再注意对方了,一片和平和安适。

    现在很少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因为许多「妖怪」已

    经破坏了生存与共的法则,一有机会就屠杀野猪(可能

    是当比丘暂时离开,或是当野猪闯入附近任何村庄时)

    ,很短的时间之後,就再也没见过它们了。这证明了动

    物喜欢栖身於比丘居住的地方,即使在城市里也是一样

    ,例如在寺院里常会见到成群的狗,它们似乎知道在那

    里不会受到伤害。(无论如何,至少不会受到比丘的伤

    害,虽然一、二个院里的男童可能会对它们发怨气。)这显示「法」是如何地对於相关的人和动物,永远产

    生和平和无害。

    根据尊者阿迦曼说,住在旷野里,提供了充足的机

    会,用於作外在事物和内在开发的思惟,心意经常趋向

    解脱和自行精进以达到目标。根据戒师在新比丘的剃渡

    仪式中所作的初步开示,这是修行人到达苦灭的战斗基

    地。

    尊者阿迦曼大部份时间都严格遵守这项住在野外的

    修习,除了他一定要停留在别处(例如短期入城)。住

    在旷野或森林地区会经常使人记得远离、隐居,我慢少

    有机会插足其间,对於心向苦灭的修行人,这是所有戒

    德的活泉。

    7住在树荫下。就像住在旷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