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萧皇后传奇 作者:张家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军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向长安凯旋归来,辇车之上,萧皇后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她感到自己像一叶随风飘荡的孤舟,不知哪里是自己停泊的港湾,李靖将军的话又回响耳边,于是她自言自语道:“妾身此番真的回家了么……”

唐朝与突厥的城下之盟,众人都觉得荣耀。李世民则不然,他把它当作一种屈辱,当作奋发图强的动力,“不灭突厥,誓不罢休!”他痛下决心,朕既为中原天子,自应威服四夷,归化万邦,使九州内外,皆受圣朝恩泽,功业超过秦皇汉武,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从此,一方面在内部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增强国力,积极做好最后与突厥一决雌雄的准备。一方面拉拢突利小可汗,挑起他和颉利可汗之间的矛盾,并千方百计联络突厥北面的薛延陀,与之通好,以孤立颉利可汗。

李世民即位,梁师都尚未平定,仍无国力抵御强敌,继续往朝颉利可汗。然而突厥欲壑难填,频频入寇,边塞略无宁岁。面对北方的边患,李世民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一方面感到父皇称臣于突厥,是一种奇耻大辱;另一方面国家草筹,人力物力财力薄弱,不敢大肆用兵。身处两难之间,而他又曾经夸下海口:“十年之内,降服突厥!”因此,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图强,自强雪耻,彻底打败突厥。

贞观元年,突厥形势明显恶化,所属薛延陀、回纥、拨野古诸部族相继起兵反抗其统治。颉利可汗和义成公主信任汉人赵德言,言听计从。赵德言恃势专权,大量变更突厥人旧有的风俗习惯,政令烦琐苛刻,臣民大为不满。颉利亲近外族人,而疏远本族人,外族人又多数贪财舞弊,反复无常,不得人心。加之连年对外用兵,干戈不息,天怒人怨,内外交困。

东突厥日益衰败,百姓纷纷离散,又遇上天降大雪,平地积雪达数尺之厚,羊马等牲畜大量冻死,百姓饥寒交迫。颉利恐怕唐朝趁他处境困难发动攻击,于是带领兵马进抵朔州边界,扬言狩猎,实际上是加强防备。

鸿胪卿郑元寿出使东突厥还朝,奏报李世民说:“戎狄的兴衰更替,在羊马上可以看得出来。突厥百姓饥荒,牲畜瘦弱,这是亡国的征兆,不会超过三年。”

“陛下,是出兵的时候啦。”

贞观三年,金秋季节,关中一片丰收景象,百姓咸自归乡,安居乐业,一派升平。李世民接受张公谨的建议,找到了大规模讨伐突厥的借口:颉利既与唐朝订立盟约友好相处,却又援助梁师都,即为背盟弃信。于是,诏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出师定襄道;左卫大将军柴绍出金河道;都督卫孝节出恒安道;薛万彻出畅武道;任城王李道宗出大同道。共集结十余万兵马,均受李靖节度,分道向突厥进攻。

战鼓咚咚,旌旗猎猎,枪影摇空,剑光耀日,银盔金甲濯冰雪,十万雄兵泣鬼神。在唐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突厥九位俟斤(领军将领)率三千骑兵向唐朝投降,拨野古、仆骨、同罗和奚部落酋长带领部众归降唐朝。颉利可许怒不可遏,调遣人马攻击西河、肃州剌史公孙达武和甘州剌史成仁重迎战,大败突厥军,俘虏一千余人。李道宗也旗开得胜,冒着风雪进军,在贡州击破东突厥军。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天寒地冻,雪虐风饕。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骁骑三千人,冒着严寒,顶着飞雪自马邑进驻突厥腹地恶阳岭,将人马隐蔽下来。夜晚,寒流卷着鹅毛大雪呼啸而至,群山轰鸣,宛若隆雷滚动。李靖乘其不备,袭击定襄城,大获全胜。颉利可汗没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惊慌得犹如冰水浇身,颤抖不止,鼻翅不安地扇动着,显露出随时准备逃窜保命的架势。义成公主倒是沉得住气,脸不变色心不跳,平静得像一潭清水。她镇定自若地说:“这么大的风雪,大部队行动不便,来的不过是小股精锐的骑兵而已,大可不必如此惊慌,自己吓唬自己。”

但唐军神出鬼没,突厥人马一天之内数次受惊,颉利可汗再也坐不安稳了,义成公主也阻止不住了,他下令把御帐迁到了碛口。李靖又派出间谍,或造谣生事,或间离其心腹,或收买内线,或进行恐吓,制造一些莫名其妙的恐惧,闹得突厥军营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夜色深沉,广袤的苍穹宛如一口大锅倒扣着,茫茫的大漠一片银白,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给苍穹下的大漠朦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混沌。夜很静谧,除了呼叫的朔风外,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萧皇后的帐篷里,烛光摇曳,她依然手握长卷在潜心研读,脸上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兴奋,时而还轻轻地叹出声来,她完全走进了书里的世界……

蓦地,帐篷外的门环被轻轻地扣响,把她从书的世界里拉回到现实中来,萧皇后一惊,在这风雪纷飞的深夜,是谁扣响了自己帐篷的门环呢?她放下手中的长卷,踌躇地缓缓起身,走近帐篷门下,凝神细听,不一会,门环又响了两下,萧皇后的心一阵紧缩,怦怦直跳。她这才开始清醒意识到自己身处何处:唐朝李靖将军已取了定襄,颉利可汗已将大营迁至了碛口。萧皇后知道,颉利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突厥军营人心涣散,被笼罩在一片莫名的恐怖之中。萧皇后也曾多次想到过自己的归宿,她时时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随风飘荡的小船,不知何处才是自己停泊的港湾。尤其是此时此刻,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是谁在这风雪交加的深夜扣响了自己帐篷的门环呢?萧皇后警惕地隔着门低声问道:“是谁?”“娘娘,快开门,我有急事相告!”一个男人低沉而急促的回答。

恨春早去(2)

康苏密!萧皇后那颗本已紧缩的心,不由得更加狂跳不已。这个颉利身边的大红人,此时此刻来干什么?听那口气,的确像有急事。平时,萧皇后对他总是敬而远之,尽量不得罪他。因此,她不得不打开帐篷的大门,康苏密一闪身窜了进来,随手又关紧了门。

“娘娘,你不是早已有心回到中原去吗,现在就是最好机会。”康苏密一边说,一边注视着萧皇后脸上的表情。

萧皇后强力镇定住自己的情绪,平静地答道:“康爱卿,你的心意哀家领了,哀家现在已是颉利可汗的人,就不谈回中原的话题了。”

“娘娘,你的内心所想,其实在下早已明白。”康苏密继续说:“大唐有如此开明的君主,有那么多的贤臣良将,天下正如百川归海终将属于唐朝。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颉利心胸狭窄,猜忌甚重。如今已是众叛亲离,江河日下,不如趁早离开他投向光明。”

“康爱卿。”萧皇后仍然是那样平淡的说,“哀家一个妇道人家,天生的命运不可抗拒,更不可免强,只能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娘娘,时间紧迫,我们现在都身处险境,事关你我身家性命。我有心帮你一起投奔唐营,希望娘娘能及早定夺。明日子夜时分,我亲自来接你。”康苏密说完,转身离去消失在夜幕之中……

这一夜萧皇后无法入睡,她想了很多很多。她对唐朝君臣早已钦佩不已,对中原故土更是一往情深,与此相反,她对颉利可汗和义成公主更加失望。可是,康苏密是颉利的亲信,他怎么会突然背叛颉利而投奔唐朝,这里面是不是有诈?是不是颉利对她产生了猜忌,来试探虚实的?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

第二天,子夜时分,康苏密又准时扣开了萧皇后帐篷的门,带着杨政道,不由分说地将萧皇后拥进了早已准备好的马车上,在夜幕的掩护下奔向唐朝李靖将军的大营。

李靖对萧皇后以礼相待,好言劝慰,并妥善安置。他对萧皇后说:“娘娘,这回你才是真正地回家了,你就安心地歇息吧。”

唐军凯旋归来,李世民传旨:召见萧皇后。

“臣妾萧氏叩见陛下,愿陛下万寿无疆!”

“爱卿平身!”李世民抬了抬手,接着又吩咐道:“赐座,赐茶!”

“谢主隆恩”!萧皇后在御榻一侧坐了下来,礼节性地端了端茶杯,又放下了。

李世民见她身材颀长俊美,容貌温柔端庄,徐娘半老而丰韵依存,鬟凤低垂,虽是昨日黄花,但却依旧光华腴润,一双杏眼如两潭秋水镶嵌在那张鹅蛋似的脸上,顾盼生姿,清眉细睫,香腮如雪,如晓花含露,似雨后秋菊。高贵、典雅。不是天上的仙女,便是洛水神妃。

萧皇后静静地坐着,李世民心荡神驰,如痴如醉,眼帘时而映出大杨妃优雅的风貌,时而又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