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妙光菩萨即第七识。内以灯明为师者。内依第八心王也。外教八子及求名者。外为六五染净依也。八子即第六识。故皆名意。求名即前五识。此识唯缘俗谛五尘。故曰好游族姓家。有任运分别。而无计度。故曰废忘不通利。唯缘现在。不缘过未。故曰弃舍所习诵。】
  诸位看了这一段,你就晓得这个佛法难懂,难在哪个地方?完全是意在言外,你要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你要把经典里面所讲的果有其人,果有其事,那个事情就麻烦,完全变成了心外求法。这就是一般学佛的人,所谓是死在句下,学到最后学成个佛呆子。我们世间人念死书,佛法里要是学死法,他不开窍!不但日月灯明佛是表自己的自性,释迦、弥陀又何尝例外,若不如是,佛法怎么能叫内学!你们想想,内学两个字的意思,所说的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自己本人。所以这个地方给我们指出,『妙光菩萨』就是『第七识』,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就是「妙光菩萨」,是谁?是自己,是自性佛菩萨。而不是自性之外有个日月灯明佛、有个妙光菩萨,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这段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大意明白之后,仔细再去读《法华经.序品》,才能够体会经中的妙义,所谓妙法。妙光菩萨与日月灯明佛,这个意思就是第七识依第八心王,第八识悟了之后就是大圆镜智,光明遍照,所以有日月灯的意思。『外教八子』,「八子」就是指的『第六识』,因为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染净依,第七识清净,无有一法不清净;第七识是染污的,你任何一法想清净,也清净不了,为什么?里面是染污的。由此可知,这个修离染、修净从哪里修?从第七意识里头去修,我们一般讲意根,从意根上去修。
  诸位晓得六识是主分别,分别的功能最为殊胜,七识是主染净的。什么叫染、什么叫净?大家要晓得第七识的功能,就是人我执、法我执,有执就是染,无执就是净。执著里面一个是人我,一个是法我,我们要紧东西就是要去人法二执,人我执就是我们讲的我执。小乘人只破我执,未破法执;大乘菩萨破法执,亦破我执。诸位要晓得,法执破了,我执一定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我执是从法执生的,所以大乘菩萨确实有善巧方便。破我执,法执存在,法执好像我执的根一样,上头锯掉,底下存在;底下根挖掉了,上头当然不存在,这是一定道理。这都是在佛法里面讲的根本法,我们如何把七识这两种执著把它去掉,这两种执著没有了,第七识就叫平等性。由此可知,有执著就不平等,没有执著就平等,但是诸位要晓得,平等是真实的,是实相,诸法实相;执著是假的,是一种虚妄的相,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忘掉,把假的当作真的,我们的亏就吃在这个地方。佛法常常给我们讲叫我们看破,看破是明理,世出世间这些大道理通达、明白了。明白之后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人法二执,这就是圆成佛道,就是圆满的觉道。
  这里面还有讲『求名』,「外教八子及求名」,求名是指『前五识』。「前五识」是接触外面五种境界,眼接触的境界是色法,耳对的境界是声法,所以说是眼耳鼻舌身对的色声香味触,对的五尘境界,它有了别的作用,它不分别。我们在八识里面看,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也不少,严格的讲,它像阿赖耶识一样,只有五遍行是真的,触、作意、受、想、思这是真的;其余的相应心所不是真的,是被第六识、第七识连带而生起的。假如没有六七,前五识的作用,它所起的心所只有五遍行。它不像六七识,六七识这是烦恼心所连带,那是真的,它本身真有,而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是被六七拐带的,是受六七识的支配的,不是它自己本有的。可见得前五识永不造业,造业是六七,七识要是净,六识就造净业;七识要是染,六识就造染业。实际上它们两个等於说指挥,造作的是谁?前五造作。前五是自身不做主,都是幕后有人操纵,就是六七在那边操纵它,它自己是身不由主。所以从它本身上来说它是非善、非恶,但是幕后有人操纵,於是我们见它造善、造恶。
  它是遍缘五尘境界,就有『好游族姓家』,喜欢,今天去看看这个、明天到那里,就有这个意思。『任运分别』,没有『计度』,「计」是有计划,就是有心,我们今天讲有心,存心的。「度」是度量,度量什么?里面有善恶、有好坏有这些,这叫度量。前五识没有度量,没有计度分别,只有任运,任运是自自然然的,所以说善恶业都谈不上。因此经里面讲『废忘不通利』,这就是指它只有任运,没有计度。同时它是只缘现前的境界,过去、未来它都不缘,缘过去、未来是第六识,第六识能缘过去又能缘未来,它能够回忆过去,又能够打妄想,想著将来怎样怎样。前五识没有这个功能,第六识才有这个功能。因为有这种情形,所以叫它『弃舍所习诵』,就是它只缘现前,『不缘过未』。底下讲:
  【汝问何以一多久近圆会无差。】
  这句话很要紧,也是我们最难懂的。因为在我们现前的境界,拿今天的话来说,我们没有办法突破时间跟空间,所以在我们生活圈子,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昨天的事跟明天的事、跟今天的事不能合在一起,没办法合在一起。咱们台湾有台湾的事情,在美国有美国的事情,不能把美国的事情,跟台湾的事情合也在一块,更何况他方世界。这就什么?时间与空间我们没有法子融会成一个,这种现象叫十法界。可是经里面所说的,『一多久近圆会无差』,「圆」是圆融,「会」是会集在一起,这是什么境界?这是一真法界。这个意思我们得举比喻来讲,举比喻来说,实在是不好懂,实在讲比喻也没有办法比喻得很恰当。现在的电影很普遍,你们大家都看过电影,电影在放映的时候,你们应当晓得这个道理,它放映机的镜头,是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电影的底片它这一开,底片放出来马上就关起来,再放第二张。
  因为它速度太快了,所以你在银幕里面看到好像真的人在那里活动,实际上什么样?实际上是相续相。它等不及你考虑,第二张就出现,你还没有动脑筋去想一想,第三张又出现。所以你看到的是个连续相,不晓得那是一张一张放片给你看的,你以为那动作片是真的,实际上不是的,是连续的相。我们在放映机前面,前面一张,现在正放的一张跟后头一张,这就等於说过去、现在、未来,不就是这个情形吗?过去的不是现在,现在的不是未来。你在银幕上看的,就好像我们十法界,我们看得很习惯,过去、现在、未来不能够连成一个。可是你到后台把那个底片拿来,底片这一大盘摆在你面前,你一看是不是过去、现在、未来都看到?不都在此地吗?这是一部片子。另外再拿个十几二十部片子,也堆在这里,你一看都看到了,十方也是如此,也是一个,十部片子、二十部片子,你一眼就看到,这就是「一多久近圆会无差」。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去细想,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道理,确实不难懂。
  但是,十方三世,究竟要如何才能够像几十部影片摆在我们面前,这么自自然然就叫我们觉悟,时空是一不是二?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的病,病在妄想执著,所以不能够证得这个真实的境界。我们没有觉察到时间与空间是不相应行法。你们要是读过《百法》,就晓得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在唯识三性里面讲,遍计所执性完全是假的;你说色法、心法、心心所法是依他起性,还有点真实。这个遍计所执完全是虚妄,我们今天所谓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事实,完全是抽象的概念,造成这么大个误会。要怎样证得?我们讲个最简单的,就是一心,一心就见一真法界。我们现在的心不是一心,我们的心是无量无边的心,你看一会一个念头,一会一个念头,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生生世世无量无边的心,所以你看无量无边的境界,境界都不能够合。你几时要是能够修到一心,你就见到一真法界;我们没有到一心,天天在打妄想,怎么样、怎么样,想不出来的,怎么想都想不出来。如果我们也是妄想心,也能够把一真法界能想得出来个样子,诸位想想,我们何必要断烦恼?何必要修一心不乱?不修了,那人人都证一真法界。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