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向中国大学说不-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最要紧的,当然是各科“分数”:政治、外语、专业??他说:“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而从这些表格上根本看不出考生是怎样一个人!”

五年来,陈丹青始终不能容忍考试表格中的分数顺序:政治、外语,然后才是专业。他直指这种顺序的“荒谬”。但他却对这种“荒谬”无可奈何

2000年5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清华大学举行。陈丹青说:“这是本人第一次招生经验。二十四位各地考生中,五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计划,经研究生院陈院长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五位学生。2001年,五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为转为正式博士生,外语考试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2001年,陈丹青首次接受硕士研究生报考,报考者八人,无一人通过政治和外语两课考试。

2002年,陈丹青第二次接受硕士研究生报考,报考者十九人,其中,有一名考生以专业课最高分90分入围,可是外语和政治各差一分,陈丹青因此向院校领导申请通融,可是无效。他眼睁睁地看着这名考生被挡在门外,却爱莫能助。

2003年,这位被外语和政治挡在门外的考生再次报考陈丹青的研究生,再次以专业课最高分入围,可是再一次因外语分数不过关,未能录取。

由于政治、外语关卡,陈丹青长达四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陈丹青怎么也想不通,政治考试少了一分,就能说明考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不合格?一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岂能用分数来衡量?果真如此,为什么会发生通过了“政治考试”的清华高才生以化学药水攻击动物园狗熊的奇案。外语少考了一分,就能说明考生不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即使专业再优秀也应该被拒之门外?

陈丹青指出:“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不多说。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窒°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

陈丹青曾数次以书面及口头方式,对院领导和校领导坦率直陈:“两课”(政治和外语)考试制伤害人文艺术教育甚巨,不废不改,“人文艺术”一词,形同虚设。以“两课”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荡然,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不可能具备起码的前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属妄谈。他说,清华的传统与精神,一则是中央草坪“行胜于言”的刻字;一则,乃王国维自沉后陈寅恪所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今天全国大学生必须人人过关的所谓“政治考试”,是对清华历史的莫大讽刺与悖逆。

他还指出: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如扩招、创收、增加学术科目、重视论文等等),而实则退步(如教师、学生素质持续降低,教学品质与学院信誉持续贬值),“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是目前艺术学生的普遍状况,事实上,新世纪艺术类学生的整体水准,甚至不如“文革”时期。

面对这一切,陈丹青说:“

第二章 以辞职的方式拒绝(2)


我不相信现行考试制度,不相信教学大纲,不相信目前的排课方式,不相信艺术类学生的品质能以 课时 与 学分 算计;但我不得不服从规定。释放个性,回到直觉,摒斥教条,遵?艺术规律,曾经是民国、“文革”前、改革开放初期等阶段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果的历史经验。然而有目共睹,这些传统与经验在今日艺术教学中已经全面丧失。”

陈丹青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事出有因。1953年生于上海的陈丹青;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1978年,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研究生时,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切实贯彻“择优录取”的招生政策。那年,陈丹青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他在外语考卷上写下“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随即交卷,离开考场。

外语交了白卷的陈丹青却被中央美院破格录取。

第一天上课,学生们围着靳尚谊先生团团坐好,听先生说;“文革”过去了,大家静下心来,不搞运动,不搞教条,好好搞学术。什么是学术呢?先生伸出右手掌,说道:“你们看,手!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筋里面是脉络,是骨头。你?这只手,就要?出皮、肉、筋、脉、骨!”

三年后,陈丹青毕业留校任教。也就在这一年,陈丹青以油?《西藏组?》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界的巅峰人物。《西藏组?》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自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也许正因为自己的这段经历,陈丹青尤其不相信的是艺术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算计,艺术学生的发展潜能要以“两课”的分数来衡量。

他说:“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 双方 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它绝对不是量化的。分数、奖项、规章、表格,不是它的目的。它因人、因事、因问题而异。它追求教学的真实性,而不是程序化,它落实为个人品质的提升,而不是考试分数。因此,它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中是困难的、孤立的、不讨好的,无法被教条证实,难以体现为可比的成果。”

因此他认为,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细微的,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这一随机的过程 而不是预定的程序 重视体验与经验,问题与可能性,激发好奇心与热情,并以此检验学生的智能与品性 它开放给未知,落实为个人。而目前文科教育的种种政策限定,决定了人文艺术教学赤裸裸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

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陈丹青目睹了太多的怪现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堆积如山的教材。“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办学的教条。”

陈丹青说在每年重复填写的表格中,他从来都拒绝填写“科研项目”,并在文章中公开指责:“科研”,一个外行词语,竟公然霸占着艺术学院的教学表格。所以,他从未按照学校指定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教学“成绩”,因为“那是对体制的确认,而不是对学术道德及其规律的确认”。

他愤然指出,今日教育体制的深层结构,即“学术行政化”,看起来越管越严,教学品质却越来越可疑。它所体现的“根本不是学术”,因为“学院教育不是对学生、对艺术负责,而是向上级负责”。

他指出各校“管理”重于“专业”,“行政”支配“教学”,如此主从易位,则“行政管理”井

第二章 以辞职的方式拒绝(3)


然有序,“教学气氛”亦压抑徘徊。他的教学体验是,“艺术主张”未遇任何干涉,尚称主动,“教学程序”则处处听命于指令,步步被动。教师尚且被动,学生可想而知,何“气氛”之有?

2002年,学院发给教师每人一张“学术体系评价报告”调查问询表,陈丹青为此写了一份《个人意见书》。他写道:“只要出现 量化 、 管理 、 科学 、 科研 等等词汇,我就不会填写类似的表格,这类词汇与人文艺术及其相关教育无涉,在这些词汇构成的话语文本中,我们无法辨认人文艺术的规律与本质,因此,我不要进入这一 话语圈套 。”

他坦承:“我对现行教育体制抱有深刻的歧异。在人文艺术学科,人才是无法培养的,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保持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大师陈寅恪写的名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说,清华校长梅先生有这样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应是保持人文传统,承续文化命脉的场所。而今日大学唯大楼竞起,“建设”遥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