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 



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 



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在 



青年时候,如果人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 



误见解,即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 



能获益良多。但是,现实发生的情形却与此恰恰相反。我们在 



早年主要是通过诗歌、小说,而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生活。我 



们处于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影像,在我 



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象成 



为现实,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 



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关于这点, 



我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374 页已经作了阐述。 



那些画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正是因为这些纯粹只是画像 


… Page 229…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19 



而已,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在观照它们的时候,我 



们是处于纯粹认知的宁静和自足状态之中。要把这些画像一一 



实现,就意味着必须浸淫在意欲'218'里面,而意欲的活动不可 



避免地带来痛苦。关于这一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上 



述著作的第427 页。 



      因此,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 



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 



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 



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 



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 



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我年轻的 



时候,当房门响起敲门声时,我会很高兴,因为我想:“幸福 



就要来了。”但在往后的岁月,在相同的情形下,我的反应却 



变成了类似于害怕:“不幸终于到了。”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些出 



类拔萃、得天独厚的人物,他们既然是这一类的人物,那就并 



不真正地属于芸芸众生,而是孤独地存在。因此,根据他们自 



身的优势程度,他们对于生活或多或少地只感受到这两种截然 



相反的感觉:在青年期,他们感觉被众人抛弃;及至年长以后, 



却感觉自己逃离了众人。前者并不舒服,因为他们对人生还缺 



乏了解;后者却令人愉快,因为他们对人生已经有了认识。这 



样的结果就是:人生的后半部分,犹如一个乐段的后半部分, 



比起前半部分减少了奋斗和追求,但却包含了更多的安宁和平 



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青春年少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着唾 



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人们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获得这些幸 



福、快乐而已;但到了老年,人们就会知道,在这个世界本就 


… Page 230…

  220                           人生的智慧 



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他们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尝着 



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于从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 



      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 



偏见,让思想得到自由;这样,他发现世界与他儿时和青年'219' 



时期所看到的迥然有别。他开始以朴素的眼光看视事物,客观 



地对待它们。但对于少儿和青年人来说,他们头脑中的奇特的 



想象、古怪的念头和流传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共同拼凑而成一 



幅歪曲和伪装了真实世界的幻像。这样,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 



就是摆脱那些在我们青春期扎根头脑的幻想和虚假概念;但要 



防止人们在青年时代沾染这些东西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能达致这一目标的教育将是最理想的教育,虽然这种教育只能 



是否定的。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把童年期孩 



子的目光和视野控制在尽可能狭窄的范围。在这一范围之内, 



我们给孩子提供清晰、正确的观念;只有在他们正确认识了在 



这一视野范围之内的事物以后,才可以逐渐地扩宽视野。与此 



同时,还要时刻留意不要让任何模糊不清、一知半解或者偏差 



走样的认识存留在他们的头脑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们对 



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观念始终是狭窄的,但却非常朴素。也正因 



此原因,他们的观念将是清晰的和正确的。这些观念只需要逐 



渐拓宽,而不需要修正和勘误。这种教育需要一直维持至青年 



时代。这种教育方式尤其要求人们不要阅读小说,取而代之的 



是合适的人物传记类读物,诸如富兰克林的传记、莫利茨写的 



 《安东·赖斯》等。 



      在年轻时候,我们误以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和有影 



响的事件会大张旗鼓地露面和发生。到了老年以后,对生活所 


… Page 231…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21 



做的回顾和考察却告诉我们,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悄无声息、 



不经意的从后门进入我们的生活。 



      根据我们到此为止所作的考察,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比之于 



一幅刺绣品:处于人生前半段的人看到的是刺绣品的正面,而 



到了人生后半部分的人,却看到了刺绣品的背面。刺绣品'220' 



的背面并不那么美丽,但却给人以教益,因为它使人明白看到 



刺绣品的总体针线。 



      一个人的高人一筹的智力,甚至最伟大的精神智力,也只 



有到了 40  岁以后,才会在言谈之中显示其明显优势,成熟的 



年龄和丰富的阅历在许多方面无法跟高出一筹的精神智力相 



匹敌,但是,前者却始终不能被后者所取代。年龄和阅历能使 



资质平平的大众在面对具有卓越精神智力的人时,获得某种的 



平衡弥补——前提是后者还处于年轻的时候。我这里所说的是 



仅就个人情况而言,并不包括他们所创作的作品。 



      每一个出色的人,只要他并不属于那占人类的六分之五、 



只得到了大自然可怜巴巴的赐予的人群,那么,过了 40  岁以 



后,他就很难摆脱掉对人的某种程度的憎恶。因为,很自然地, 



他通过自己推断别人,而逐渐对人感到失望。他看到人们无论 



思想(脑)还是感情(心),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这两者兼而有 



之,都不是与他同处一个水平线上,而是远远逊色于他。他因 



而希望避免与这些人来往,因为一般来说,每一个人对独处, 



即与己为伴的喜爱抑或憎恶,由他自身的内在价值所决定。康 



德在 《判断力批判》一书的第一部分第二十九章的概言中也讨 



论了这种对人的憎厌之情。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于与人应接、打交 


… Page 232…

  222                           人生的智慧 



道;因此,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 



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 



人属于平庸之辈。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 



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止和行为,那反而预示着他 



具备更高贵的素质。 



      我们在青年时代感受到喜悦之情和拥有生活的勇气,部 



'221'分的原因是我们正在走着上坡的路,因而并没有看见死亡 



——因为死亡处在山的另一边山脚下。当走过了山顶,我们才 



跟死亡真正地打了照面。而在此之前,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