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嘘唏不已,但是他们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地选择了孤独。随着 



年岁的增长,在这方面做到 “让自己遵循理性”变得越来越容 



易和自然。当一个人到了 60  岁的年龄,他对孤独的渴望就已 



经真正地合乎自然,甚至成为某种本能了,因为到了这个年纪, 



一切因素都结合在一起,帮助形成了对孤独的渴望。对社交的 



强烈喜好,亦即对女人的喜爱和性的欲望,已经冷淡下来了。 



事实上,老年期无性欲的状态为一个人达致某种的自足无求打 



下了基础;而自足无求会逐渐吸掉人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我 



们放弃了花样繁多的幻象和愚蠢行为;活跃、忙碌的生活到了 



此时也大都结束了。这时,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也不再有 



什么计划和打算。我们所隶属的一代人也所剩无几了。周围的 



人群属于新的、陌生的一代,我们成了一种客观的、真正孤零 



零的存在。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迅速,我们更愿意把此刻的时间 



投放在精神思想方面。因为如果我们的头脑仍然保持精力,那 



么,我们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逐步经过完善了的思想见 



解,以及我们所掌握的运用自身能力的高超技巧都使我们对事 



物的研究比起以往更加容易和有趣。无数以前还是云山雾罩的 



东西,现在都被我们看得清晰明白;事情有了个水落石出的结 



果,我们感觉拥有了某种彻底的优势。丰富的阅历使我们停止 



对他人抱有太高的期待,因为,总的说来,他人并不都是些经 



我们加深了解以后就会取得我们的好感和赞许的人。相反,我 



们知道,除了一些很稀有和幸运的例子以外,我们碰到的除了 



是人性缺陷的标本以外,不会是别的东西。对于这些人我们最 



好敬而远之。因此,我们不再受到生活中惯常幻象的迷惑。我 


… Page 158…

  148                            人生的智慧 



们从一个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断其'147'为人;我们不会渴望跟这 



种人做更深入的接触。最后,与人分离、与自己为伴的习惯成 



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尤其当孤独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是我们 



的朋友。因此,对于独处的热爱变成了最简单和自然不过的事 



情。但在此之前,它却必须先和社交的冲动作一番角力。在孤 



独的生活中,我们如鱼得水。所以,任何出色的个人——正因 



为他是出色的人,他就只能是鹤立鸡群、形单影只——在年轻 



时都受到这必然的孤独所带来的压抑,但到了老年,他可以放 



松地长舒一口气了。 



      当然,每一个人享受老年好处的程度,由这个人的思想智 



力所决定。因此,虽然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老年期的 



好处,但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时光。只 



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质太过平庸的人才会到了老年仍然像在 



青年时期那样对世俗人群乐此不疲。对于那个不再适合他们的 



群体来说,他们既啰嗦又烦闷;他们顶多只能做到使别人容忍 



他们。但这以前,他们可是受到人们欢迎的人。 



      我们的年龄和我们对社交的热衷程度成反比——在这里, 



我们还可以发现哲学上的目的论发挥了作用。一个人越年轻, 



他就越需要在各个方面学习。这样,大自然就为年轻人提供了 



互相学习的机会。人们在与自己相仿的人交往时,也就是互相 



学习了。在这方面,人类社会可被称为一个庞大的贝尔·兰卡 

斯特模式的教育机构'15' 。一般的学校和书本教育是人为的,因 



为这些东西远离大自然的计划。所以,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 



感兴趣进入大自然的学校——这合乎大自然的目的。 



      正如贺拉斯所说的,“在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无 


… Page 159…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149 



瑕”。印度的一句谚语说:“没有不带茎柄的莲花”。所以,独'148' 



处虽然有着诸多好处,但也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烦。不过,这些 



不便和麻烦与跟众人在一起时的坏处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因 



此,一个真正有内在价值的人肯定会发现孤身的生活比起与他 



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但是,在孤独生活的诸多不便当中, 



一个不好之处却并不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正如持续呆在室内 



会使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的影响变得相当敏感,一小阵冷风就会 



引致身体生病;同样,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 



得异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话语,甚至别人的表情、 



眼神,都会使我们内心不安、受伤和痛苦。相比之下,一个在 



熙攘、繁忙当中生活的人却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情。 



      如果一个人出于对别人的有理由的厌恶,迫于畏惧而选择 



了孤独的生活,那么,对于孤独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无法长时 



间忍受的,尤其正当年轻的时候。我给予这种人的建议就是养 



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 



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 



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 



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 



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 



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虽然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为众人的一分子;他 



与众人应该保持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这样会使他避免与社会 



人群有太过紧密的联系,这也就保护自己免遭别人的中伤和侮 



辱。关于这种与人交往的节制方式,我们在莫拉丹所写的喜剧 


… Page 160…

  150                           人生的智慧 



  《咖啡厅,或新喜剧》中找到那值得一读的戏剧描写,尤其在 



剧中第一幕的第二景中对 D.佩德罗的性'149'格的描绘。从这 



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 



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 



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 



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第十节  



      嫉妒之情对于人来说是自然的,但与此同时,它既是一种 

罪恶,又是一桩不幸'16' 。因此,我们应该把它视为破坏我们幸 



福的敌人,应该像对付恶魔一样地消灭它。塞尼加以美妙的言辞 



给予了我们指示:“如果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 



得到的感到快乐;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 



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另外,“如果你看到很多生活得比你好的 



人,那你就想想有多少处境比你糟糕的人吧。”所以,我们应该 



多想一想那些处境比我们更为恶劣的人,因为那些生活得比我们 



好的人只是看上去比我们更好而已。甚至在实际灾祸降临在我们 



头上的时候,最有效的安慰——虽然这和嫉妒出自同一源头— 



—就是想到那些遭受了更加巨大的痛苦的人,其次就是多跟那 



些和我们处于同一处境,亦即同病相怜的人交往、接触。 



      关于嫉妒的主动一面,就谈论这些。至于嫉妒的被动一面, 



我们应该牢记:没有哪一种恨意能像嫉妒那样难以消除。因此 



缘故,我们千万不要无休止地给它以强烈的刺激;相反,我们 



最好放弃享受这种快感,一如其他许多的快感乐趣,以免遭受 



其带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