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还要具足强烈的大悲心,不具足的话,大乘佛教只是一种虚名而已。有时候看来,世间一些慈善家的行为特别感人,许多大乘行人都自叹不如。阿根廷有个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温森,有一次他赢得一场比赛,拿到奖金的支票后,正准备驱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子走到他面前,悲痛地说,她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为无钱医治正面临死亡。温森二话没说,在支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它送给了年轻女子,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个礼拜以后,温森的朋友告诉他,那个女人是骗子,不要说没有病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呢。温森听后再三地问:“你这个消息是不是很可靠?”朋友做了肯定的回答。温森长长出了一口气,微笑道:“这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温森从那天起,就一直在为那病重的孩子祈祷,所以,他没有因自己受骗而懊恼,倒是为没有孩子遭遇不幸这件事而庆幸。(若换作是我们,首先不一定舍得给,即使给了她,到时候也可能怨天尤人,或者想找她要回来。)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中也说,她曾在某地为无处容身的酗酒者专门建了一个收容所。有一次,一个人被严重殴伤,警察问:“是谁打伤你的?”那人不愿说出真相,一直在不断地捏造谎言。警察拿他没办法,只好离去。特蕾萨问他:“你为什么不揭发凶手?”他说:“就是要他受苦,也无法减轻我的痛楚。”
    可是有些佛教徒并不是这样,自己稍微受到一点损害,“一定要告状”、“一定要报警”,有些行为连世间的善人也比不上。尽管那些人没有更高的境界,不知道众生皆具佛性,应将菩提心遍及一切众生,但他们那种善良的心,我们学了这么殊胜论典的大乘佛教徒,应该值得效仿,甚至超越他们。
    当然,我在法座上给大家讲经,确实觉得特别内疚,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自己非常清楚:自私自利的心非常重,利他的心很微薄,虽然依靠上师的加持,在寂静山呆了很长时间,也学过大乘各种论典,道理上明白要帮助众生,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正要帮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众生,或者害自己的众生,无条件,不求名利,愿意在他面前失去自己的一切,能不能做到呢?我经常受到良心谴责,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特别不好的大乘修行人。
     
思考题
    720、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
    721、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著“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
    722、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后有何打算?

第一百三十三节课
    子二、遣除争论:
    悲心引众苦,何苦强催生?
    若愍众生苦,自苦云何增?
    有人问:“以悲心将其他众生的痛苦作为我所,如此一来,我不是具有许多痛苦了吗?尤其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动下,知道众生在受苦,心里就极其难忍。比如听到地狱、饿鬼的痛苦,看见人间地水火风的灾难,或者听说道友生病的情况,心情就会非常沉重。自己的悲心越增上,这种痛苦也就随之而增多。而大乘论典中一再提倡发大悲心,似乎这种痛苦值得接受。既然所有的痛苦都该遣除,那么依靠悲心而引发的痛苦为什么不遣除呢?”
    对方说得也对,这是一种痛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痛苦。前面也讲过了,如果众生所受的痛苦,对今生不利、对来世不利、对自己不利、对众生不利,那我们一定要遣除。但是也有个别情况,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痛苦,实际上是断除痛苦的根本。
    如果一心悲愍众生之苦,自己生起难忍苦受,这种痛苦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即使为了众生而割下身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也不算是什么痛苦。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言:“观他地狱等众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而精勤。”观待地狱、饿鬼、旁生的剧烈苦受,就会明白自己的苦非常轻微,所以为了断除其它众生的痛苦,我们一定要精勤努力。
    从另一方面而言,大悲心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根本不是痛苦。《大涅槃经》中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大悲心好像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实际上这是如来藏的妙用,是智慧的体现,并不是所应舍弃的无义之苦。所谓的大慈大悲,是让众生在痛苦中解脱的心,藏传佛教讲四无量心的教言中都有,《大智度论》也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无量心让众生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悲无量心让众生离开暂时、究竟的痛苦。表面上看来在受苦,实则与“愿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得到各自所需的果位”之发心相合,这怎么会属于痛苦呢?
    修行的三个阶段——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道、最后的成佛,大悲心都必不可缺。月称论师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于广大圆满的佛果,初时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大悲心在成佛的初中后三个阶段不可缺少,因而月称论师造《入中论》时,并没有先赞诸佛菩萨,而是“先赞大悲心”。
    这样的大悲心,又怎么会是痛苦呢?我们为了可怜的众生流泪,望其早日获得快乐,是智慧的泪水、悲心的泪水;缘诸佛菩萨的功德生信,流下的泪水也很值钱;但为自己的感情、生活而哭泣,这种泪水一点价值也没有。可是,我们有价值的泪流得很少,悲心、信心的泪水,在大城市里几乎看不见,人们哭往往就是因为感情。
    所以,学习这部论典以后,我们应把执著转化为智慧,转化为悲心。《入行论大疏》也说了,前面所讲的痛苦,都是自相的痛苦 ,而后面所讲的大悲心之苦,只不过名称上叫痛苦,实际上它是根除我们无始以来苦果和苦因的正因。
    作为修行人,不管是出家在家,一定要具足两点:一是对众生的悲心,它是佛法的根本,佛经中说:“一切解脱依赖于一法,何为一法?即大悲心。”没有大悲心的话,解脱肯定没有希望。二要有信心,对佛陀、佛法有信心。现在很多居士和出家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因为对佛陀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两大根本失去了,形象上再怎么装模作样,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谓的出家,并不是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就可以了,内心中应该对佛有向往之情。有些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好,既然你穿上出家的衣服,就要对解脱道业有信心、有精进。如果你是一个居士,没有皈依之前就另当别论,皈依完了以后,佛教徒到底要做什么事情,这些没有希求的话,那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很有热情,过一段时间,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全部都凉了,自己的上上下下找不到一分功德,完全都是过失充满。若是这样,那没必要住在出家人或修行人的群体中,整天享用三宝的财产。现在是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欠缺悲心,我们若真的有了悲心的痛苦,那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下面从意义和公案两方面进一步说明,首先是讲它的意义:
    一苦若能除,众多他人苦,
    为利自他故,慈者乐彼苦。
    即便大悲心会为自己带来稍许痛苦,但是以一个人的有限痛苦,能取代众生的无边痛苦。我们也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人的悲心非常强烈,那在他一辈子当中,所作所为会利益无量众生。不说大乘修行人,就算是有悲心善心的世间人,影响力是什么样的?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一个领导若有相似的悲心,他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定会非常快乐。我们出家人也不例外,我看到法王的很多弟子,悲心真的特别强烈,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不错,对弘法利生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其实他们应该会有一种悲心的痛苦,看见众生特别可怜时,在悲心的催动下,宁愿放弃名闻、利养、快乐,付出自己一切的一切,到各个地方去弘扬佛法。所以,一个人的悲心痛苦,能遣除无量众生的痛苦,为了利益他众,也为了自己的解脱,生起这样的悲心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