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茅盾看到这种热烈的场面,十分兴奋,他发奖,发言,始终漾溢着内心的喜悦。他说:“得奖的 25 位同志中,有
老年的、中年的,而绝大部分是年轻人,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开始写作的,是新生力量。”说到这里,茅盾停了一下,又
提高声音说:“我相信,在这些人中间,会产生未来的鲁迅,未来的郭沫若。”这时,在茅盾身边主持会议的诗人李季
插话说:“也产生未来的茅盾。”霎时,响起一阵热烈、兴奋的掌声。茅盾微微一笑,接着李季的话说:“李季同志把
我拉上来,实际上我是不足道的,没有写出什么好作品。我们应该向鲁迅、郭沫若学习。”
茅盾的谦虚,令在场的文艺界朋友为之动容。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筹备时,茅盾给林默涵同志写信,要求采取措施,尽快解放老作家老艺人。后来,这封信转送
给胡耀邦同志后,中组部曾专门开会进行研究。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筹备委员会推定
茅盾作大会开幕词,秘书处拟个开幕词稿本,26日那天专程送给茅盾审阅。茅盾接过秘书处起草的开幕词,翻了一遍,
对来人说:“噢,有4000字,太长了,1000多字就可以了,有些问题,别的报告里要讲到的”。送稿子的人刚想说什么,
茅盾又说:“这么吧,稿子留下,我再看看。明天来拿稿子吧。”第二天,茅盾把稿子改好,压缩到千把字左右,他对
来取稿的秘书处的同志说:“写这类文章要干净、简朴、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要有个性,表达方式和语气
要力求符合讲话人的习惯。”10月 30 日,83岁的茅盾,在四次文代会上作开幕词,之后又作了“解放思想,发扬艺术
民主”的发言,进一步表露了老一辈作家的心声。
宽松的政治环境,茅盾不顾自己年迈和体衰,关心国家,关心儿童,也关心大陆台湾两岸的文化交流。他接见儿童
文学创作学习会,并合影留念。
1980年春节,茅盾原来工作过的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召开一个纪念商务印书馆成立 100周年的座谈会,他们邀请茅盾、
胡愈之、周建人等老编辑,举行座谈。会上,茅盾呼吁“应该与台湾学人进行学术交流。”后来茅盾的呼吁在港台引起
反响,香港《明报》月刊发表一篇题为《国共两党合作研究《 红楼梦》 》的文章,响应茅盾的呼吁。中国红学会理事会
发表了《致台湾红学界同仁书》呼吁通过红学研究,沟通两岸交往。
春天又来了,春风骀荡。茅盾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文学责任心,即使在他垂暮之年,依然是那样,迎着春天,
焕发着春天的活力,写文章,会客人。在中国文坛上,荒废得太多了,而这春天般的舒畅,又来得太迟了。一股只争朝
夕的紧迫感,时时牵挂在这位80多高龄的五四老人心头,这,就是回忆录的写作。
茅盾要把自己一生所见所闻的人事,以及亲身经历,吐给亲爱的朋友,亲爱的读者。
往事历历,沧桑世纪梦;执新文学回忆录牛耳,开新时期文学回忆录先河。得力五四精神。故乡,故人,战友、师
生,共演在 20 世纪舞台上;煌煌巨著,熬尽一代文豪心血。
第三十四章回忆录巨著的诞生
还在 70 年代初时,茅盾在政治上稍稍有些松动,四届人大代表的证书也送到茅盾手里。但茅盾依旧赋闲,无来访,
也无会议,整天无事可做。于是,韦韬便持证去书店买内部读物,如《丘吉尔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艾登
回忆录》等,在读这些回忆录过程中,茅盾也萌发了写回忆录的念头。茅盾一生,经历的事件,都是本世纪的一些重大
事件。风云激荡的 20 世纪,许多事件,茅盾都是亲身参加者,许多人,许多事,像电影片断那样,在茅盾脑海中闪来
闪去,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武汉军校,一二八上海战事,抗日烽火,新疆教书,重庆岁月,一桩桩往事,
一件件事情,人来人去,中共历尽艰辛,夺取政权,解放后当新中国文化部长的酸甜苦辣等等。茅盾决心写出自己一生
的经历。
起先,茅盾在儿孙们的帮助下,从 1975 年底到 1976 年底,关起门来一边口述,一边录音,用近一年的时间,录
制了 20 多盘磁带。对解放后的回忆,茅盾只讲了怎样当上文化部长,1957年随毛泽东去苏联访问等重要事件。
1978年 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筹备出版《新文学史料》季刊,旨在保存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料。编辑组的同志专程
登门拜访茅盾,并希望茅盾写点“文坛回忆”之类文章。编辑组此时还不知道茅盾已为写回忆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茅
盾一听,爽快地答应为《新文学史料》写回忆录。
五四以来,中国名作家群星灿烂,数以千百计,但个人写回忆录以存世传世,似乎还不多见,特别是解放后历次政
治运动之后,许多人都是视回忆录为望而生畏的东西,不敢冒险动笔。而此时茅盾答应并率先写回忆录,又属开中国新
文学史料之先河,茅盾向《新文学史料》编辑同志讲了自己的想法,打算从进商务印书馆写起,重点放在 30 年代,一
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的编辑同志一听,也大喜过望,十分兴奋。当时的《新文学史料》杂志,只能内部发行。
而且只发行到那一级。
茅盾开始着手整理史料,动手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但要整理,谈何容易?已经 80 多岁高龄,长期患哮喘,左眼几
乎失明,右眼也只有 0。3的视力。
他想到对自己一生最了解,对自己生平史迹、交往最为熟悉的儿子韦韬。当时,韦韬在部队解放军政治学院校刊当
编辑,如果能让他来当自己写回忆录的助手,再适当没有了。茅盾考虑再三,便给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写信,希望罗
秘书长同意借调韦韬到自己身边工作。给罗瑞卿的信发出后,茅盾在1978年 7月 19 日又给周而复写信,诉说写回忆录
情形:“动手写回忆录(我平生经过的事,多方面而又复杂),感到如果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具体且正确,必须查阅大量
旧报刊,以资确定事件发生的年月日,参与其事的人的姓名(这些人的姓名我现在都记不真了),工作量很大,而且我
精力日衰,左目失明,右目仅 0。3的视力,阅写都极慢,用脑也不能持久,用脑半小时必须休息一段时间,需要有人帮
助搜集材料,笔录我的口授。恐已往的经验,从外找人,都不合适,于是想到我的儿子韦韬(在延安时他叫沈霜,也许
您认识);他是我大半生活动中以始终在我身边的唯一的一个人了。有些事或人,我一时想不起来,他常能提供线索。
我觉得要助手,只有他合适。他现名韦韬,在解放军政治学院校刊当编辑,我想借调到身边工作,一二年。为此,我已
写信给中央军委罗瑞卿秘书长,希望他能同意借调。为了尽快办成此事,希望您从中大力促进。??。”
不久,中央知道茅盾将写回忆录,十分支持和关心,于 1978 年秋,派胡乔木前往茅盾家中,看望茅盾,并代表中
央,对茅盾写回忆录表示支持。同时,罗瑞卿也同意茅盾的要求,借调韦韬到茅盾身边工作。此时,领导上还决定将在
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茅盾的儿媳陈小曼派到茅盾身边,协助茅盾写回忆录。中央创造的这些条件,茅盾信心更足了。
由于有儿子儿媳的协助,茅盾的写作工作,开始走上正轨。生活与写作,会客等也开始较有规律,他在卧室边上,
放上一只书桌,这样可以少走动。
一般情况下,他坚持早上 7时起床,用过早餐后,9 时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1时。午睡到 3时,再写两个小时。有
时看看旧杂志旧报纸,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找回往昔的情形。从这些逝去的岁月里,又寻到了昔日的辉煌。
1978年 11 月出版的内部发行的《新文学史料》创刊号上,开始发表他的回忆录《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
这个刊物是季刊,以后,编辑部及时收到茅盾的稿件,打出校样后,他又亲自仔细地阅改校样。回忆录的还极稀罕的情
况下,茅盾的回忆录弥足珍贵。许多 20 、30年代的作家,也从茅盾回忆录中唤起对往日的回忆,也从茅盾回忆录的发
表中,得到自我清除束缚的勇气,也从茅盾回忆录中得到某种启迪,之后,陆续有些老人也开始回忆自己往昔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