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照缠;念书,不念。把沈家要求当作耳边风!而茅盾父母亲以为讲过后,孔家会重视并照办的。不料后来一打听,
仍没有让孩子上学。后来茅盾父亲一死,沈家的意见更不被重视了。
茅盾进中学,上大学,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后来在上海崭露头角。此时,茅盾母亲牵挂的,正是儿子的婚事。唯恐
儿子在上海滩这个十里洋场沾上坏习气、轧坏道,把自己的苦心培养付之东流。因此,母亲在茅盾 1917 年春节回家时
认真地盘问他,“你有女朋友么?”茅盾腼腆地说:“没有。”“真的没有?”茅盾母亲又紧逼着问。“真的没有。”
茅盾坦然地答。停了一会儿,茅盾母亲说:“女家又来催了,我打算明年春节前后给你办喜事。”说到这里,茅盾母亲
停了一下,看了一眼红着脸、腼腆的儿子,又说:“从前我料想你出了学校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中学教员,一个
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大概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这样,
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
官司,那我就为难了。”
当初茅盾听了母亲这番肺腑之言,十分体谅母亲的苦处和难处。在母亲面前,茅盾绝对是个孝子。自然,花花世界
的时髦女性,对青年茅盾来说,并非没有吸引力。但此时的茅盾,似乎一心扑在作学问上,还没有多余时间去想个人婚
姻大事。为了替母亲分忧,分担一些劳累,茅盾向母亲表示,识字不识字,也无所谓,嫁过来后,孔家管不着了,母亲
可以教她识字,也可以让她进学校。茅盾母亲听罢儿子的诉说,颔首赞同。
婚礼是在 1918 年春节后举行。茅盾母亲嫌观前街老屋太小,腾不出一间像样的房间,因而与茅盾四叔祖商量,租
借四叔祖家余屋作新房,此时四叔祖家住在乌镇北花桥东堍的北港,与王会悟家为邻,洞房在楼上。结婚仪式完全是旧
式的,花轿、嫁妆一路从东栅抬来,迎亲、拜见长辈等一应繁琐礼节后,又开始宴会和闹洞房。此时青年茅盾虽说在上
海崭露头角,但对小镇上这些礼节,似乎也并不太认真。几个亲戚家的小客人追着他要糖吃,他便躲进床里,扮着和尚
打坐状,逗引得表弟陈瑜清等小客人笑弯了腰。
茅盾见新娘子生得并不漂亮,却十分健壮。见了茅盾家那些从未见过面的亲戚客人,也不怯生,而是谈笑自如,很
大方。但新婚第二天,却发生一桩使茅盾母子都惊讶、又不便直说的事。原来,茅盾母亲对孔家情况,虽然在一个镇上,
却并不了解。所以她问了新娘子的一些情况,包括新娘子读过那些书,认得那些字,会不会写信等等。结果,这位刚嫁
给中国文坛青年骁将的新娘子,只认得一个“孔”字和 1—10的数目字!闲谈中,新娘知道茅盾曾去北京念书,现在又
在上海工作,便问北京离乌镇远呢,还是上海离乌镇远?问得茅盾母亲目瞪口呆,想不到孔家如此闭塞守旧!沈家几次
三番传话给孔家,让女孩子去读书,结果沈家的这些要求,竟都成了耳边风了。但茅盾母亲没有再说什么,觉得新娘子
是无辜的,责任在孔家长辈身上。此时,聪明的夫人觉得自己没有念书,在丈夫和婆婆面前矮三分,心情十分沉重。茅
盾望着夫人淳朴的面庞,聪明而渴望知识的眼神,陷入了沉思:中国妇女解放的任务是多么艰巨呀!现在,茅盾切身体
会到在中国,妇女解放的迫切性。所以,他后来发表的一系列妇女解放的文章中,竭力主张“把踹在地下的女子扶起来,
一同合作,向前猛进。”并提出“提高女子的人格和能力,便和男子一般高,便成促进社会进化的一员,那便是我们对
于女子解放的理想的大标帜。”并提出妇女解放的新理想标准:“就是要把女子看作和我们完全一样,我们要尊重伊们
的意志,我们要还伊们自由,同时我们也要把从伊们那里揽来的责任归还伊们。”茅盾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深深感到
妇女解放运动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按乌镇婚嫁习俗,茅盾结婚三日后,偕新娘去岳父家拜见长辈,因岳父无心铺张,仪式相当简单,只是见个面,略
备茶点招待,盘桓半天后,即偕新娘回家。在岳母家里,茅盾却发现新娘治家有方,两个调皮弟弟见她十分听话,心中
暗喜。但回家后,茅盾母亲便发现新娘子两眼红肿,便究问起来,才知道新娘子回娘家与她母亲吵架了,埋怨母亲不让
她念书。害得她在婆家成了十足的乡下人!茅盾母亲便开导她,用苏老泉的例子激励她可以重新学习。并表示,只要新
娘子肯学习,她愿意教她识字读书。并又让茅盾为新娘子取名为“德沚”。
新婚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快。茅盾想到编译所还有不少事要等他去做,想早点回上海,以免耽误那边的事情。他对
母亲讲了自己的想法后,母亲表示:“你回去吧,德沚,我来教她。”此时,在旧俗气氛十分浓郁的小镇上,有新婚一
月不能空房,空房则不吉的说法。茅盾母子却不信这个俗理。但茅盾去岳母家向岳母辞行时,却遭卧病在床的岳母的反
对,“该过满月才走。你们新派也太新了。”茅盾只能点头安慰几句,没有再解释。
茅盾回家乡过年并举行婚礼后,没有度完蜜月,便匆匆坐船回到上海。而夫人则由母亲教识字教写字。每天上午、
下午各写两个小时字。这样学了一两个月,孔德沚倒识了五六百字。但茅盾母亲发现儿媳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神不定。
问其故,也无结果。有一天茅盾的二婶谭谱生来串门,与茅盾母亲聊天时,说到德沚读书,谭谱生告诉茅盾母亲:石门
(离乌镇二十里路)丰斛泉的大女儿在办一个小学,专收女生,叫振华女校,如果德沚能进学校,和同学一起听课,效
果就不一样了。于是茅盾母亲托谭谱生去石门商量一下,像德沚这样年纪,学校能收否。后来,振华女校答应接收孔德
沚去那里读书,在振华女校,孔德沚读了一年半,认识了张琴秋(后来成为她的妯娌)、钱青等年纪比她小的同学。
此时茅盾在上海,参与《小说月报》的改革,并日夜用心在工作上。后来因岳母病重,孔德沚只好休学回家侍候母
亲,再加上她对校长的态度看不惯,便干脆辍学回乌镇,再不去石门读书了。茅盾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再由自己教儿媳。
孰料,孔德沚识字渐多以后,心思也活了。正在湖州湖郡女校读书的邻居姑娘王会悟回乌镇时,向孔德沚宣传湖州那所
学校如何如何好,也劝孔德沚去那所教会办的学校念书。孔德沚在乌镇住得发慌,也正想去外地读书,和王会悟的建议
不谋而合。孔德沚不等与婆婆、丈夫商量,便答应去那里。茅盾知道后写信给母亲,请母亲劝孔德沚,不要去那种学校
读书。
固执而求知心切的孔德沚还是去了。茅盾母亲觉得没有办法,只好让她去试试。
可是,没有多久,孔德沚自己逃回家来,原来这湖郡女校因是教会办的,学校里都讲英语,孔德沚因从未学过,自
然无法上课,哑已一般无法交流了。
因而自己大呼上当,忙逃回乌镇。
这时,茅盾母亲觉得儿媳一人在乌镇寂寞,不如早点让她搬到上海,与儿子团聚。于是私下写信对儿子讲了自己的
想法。并让儿子在上海找住房。
其实此时,茅盾母亲还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想法:常常看报纸的茅盾母亲知道,许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常常鼓吹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等,也发现许多年轻人以搞“家庭革命”为时髦,抛弃糟糠之妻,另寻新欢。因而她担心儿子在上
海这花花世界,会出什么事。所以,茅盾母亲希望儿子在上海找好房子,和媳妇团聚,也好让她放心。
茅盾和孔德沚的婚姻,因为当时茅盾还没有出名,因而显得十分平常,无论在商务印书馆,还是在乌镇这样的小镇
上,都没有引起特别的注目和议论。后来孔德沚一生和茅盾风雨同舟,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茅盾在人生道路上,
虽偶然有过闪失,但综观其一生,道德文章,也堪称楷模!
青年文人的锐气得革命家的关注;日夜奋斗竟忘了母亲的关照,果是如此,还是别有原因。
“钟英”小姐的故事,更具有神秘性,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