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里,他用平稳的、务实的甚至有点高昂的声调打着电话,约他的老伙计去
打野鸭,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在那儿你才感到自己是个人”。去打野鸭,
也许标志着他已恢复生气和新生活的开始。

作品鉴赏1967 年《打野鸭》的问世,标志着万比洛夫的创作进入了新
阶段。假如没有《打野鸭》,万比洛夫也就不成其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万比
洛夫,也就说不上什么“万比洛夫流派”什么“万比洛夫戏剧之谜”了。《打
野鸭》之所以值得重视,当然并不是因为它的戏剧形式所具有的某些别开生
面、引人注目,亦或是故事令人触目惊心、扣人心弦;而是它给苏联的戏剧
舞台塑造了齐洛夫这个当代人物的典型。他是苏维埃时代的“多余人”形象。
齐洛夫有他的矛盾性,他很聪明,很清醒,他感到自己斗不过周围的黑暗势
力,感到现实生活没有出路,这是他高于一般人的地方。他作为苏联当代社


会生活中一个方面的产儿,反映着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许多令人无法解
决的矛盾。正是由于苏联众多的人群中,齐洛夫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所以《打
野鸭》能在苏联剧坛以至观众生活中激起波澜,这并不足为怪。他是这一主
流的代表,反映了整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在万比洛夫的戏剧中,齐洛夫已
经不再是有理想、爱生活的青年,而是一个在社会的精神危机中丢失了人生
的价值观念,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应有位置,因而浑浑噩噩玩世
不恭。他想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但又无力改变现代。戏一开始,齐洛夫从
朋友给他送来的花圈引起了一个个的回忆。从回忆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虚度
此主,无所作为。对生活的厌倦使他变得冷酷无情,竟然把年迈多病的老父
亲丢在一边。在生活中他象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麻木不仁地混日子。他感
到这个社会令人失望,而他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痛苦不堪、自
甘堕落,灵魂似乎已经撇下他的躯体而死去,花圈的寓意也就在于此:虽生
犹死。他在生活中也曾激动过,他的正义感也没完全消失。比如在乔迁之喜
时对上司的讽刺和揭露以及不满,对售货员在上班时间出去游逛他也表示愤
怒。剧本的高潮是最后一幕,他彻底的觉醒了,他感到人与人之间弄虚作假、
自私虚伪,他看出咖啡馆服务员他的老伙伴季玛唯命是从,毫无个性与人格。
他感到自己在灵魂的深处与这些人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以前混在这些不三不
四的朋友中间是对自己的一种放纵,他不再想随波逐流。在他的身上犹存一
种是非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是齐洛夫能够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刻的堕
落,但却无力说服改变他人,而阴暗的强大势力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他不愿再象从前那样生活下去,于是决定出外打猎,到大自然中去净比自己
的心灵。这也是他身上仅存的一点生气。打野鸭去,这是从启幕到结尾贯穿
全剧带有象征意义的主题,也是齐洛夫能否复生的一线希望。只是离开尘世
的纷扰,回到大自然中去,齐洛夫果真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吗?这是一
个悬念。也许这也是“万比洛夫戏剧之谜”的含义之一吧。万比洛夫能够运
用戏剧独特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用灯光渲染气氛,利用某些道具刻画
主人公的心理,用音乐烘托情节。音乐贯穿戏剧始终,时而活泼,时而哀怨。
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戏剧的最后一幕,主人公精神状
态发生了变化,主人公内心的道德冲突成为剧本的一大特点。作者把主人公
回忆过去的事件和主人公现在的认识感受交织在一起显得真实可信、结构严
谨、脉络清晰。《打野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冷遇,正象作者本人一样
生前并不被人重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者与他的作
品的价值,并感到万比洛夫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万比洛夫以他超前的意
识塑造了齐洛夫这个典型形象,这部作品越来越成为舆沦注意的中心。万比
洛夫用《打野鸭》唤起人们沉睡的意识,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真正的生活中来。

(高红瑛)


伊·福·斯塔德纽克战争(1970—1980)

作者简介伊万·福季耶维奇·斯塔德纽克(1920—),苏联俄罗斯作
家,生于农民家庭。1940 年参加苏共,受过军事教育。卫国战争时期在前线
报社工作,1939—1958 年在部队服役。1957 年毕业于莫斯科印刷学院编辑
系。1940 年起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马克西姆·佩列佩利查》(1952 
年,1956 年改编成同名电影)、中篇小说《士兵的心》(1954 年)、《带枪
的人们》(1956 年)《前线——肇事的地方》(1960 年)《铭记在心》(1962
年),《军事故事》(1967 年)描写苏联的军队生活。长篇小说《人不是天
使》(又译:《人无完人》1962—1965)展示了集体衣庄制度在乌克兰的胜
利。反映乌克兰农民在卫国战争中和成后恢复时期的命运。这部作品丰富了
他的创作经验,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长篇小说《战争》(共3 部,1970—1980)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他旱就酝酿着的。他说:“我早就想过要写一
部我的主要作品——描写伟大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在完成了《人非天使》
之后,这一想法又出现在脑海里。”1984 年发表长篇小说《莫斯科41 年》,
其内容和人物与《战争》有一完整的连续性。他还写剧本和电影剧本,如剧
本《爱情与南瓜》(1967 年)《真理的面包》(1971 年),电影剧本《人不
投降》(1958 年)、《从科霍诺沃克来的演员》(1961 年),《上天的契机》
(1965 年)等。他的作品曾被译成多种外语。

内容概要楚马科夫少将告别妻子女儿从列宁格勒来到莫斯科,他将奉
调到西白俄罗斯国境线出任一个机械化军的军长。在国防委员会里上级交代
他要保持战斗力,搞好备战。同时要尽量避免冲突。在莫斯科,楚马科夫还
去看望了他的老师——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罗曼诺夫教授。教授认为,战争
已迫在眉睫,形势险恶。与德国签订条约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国内已加紧
备战,如向西线调兵,发展航空、自动化武器、火炮等工业。但斯大林还在
希望能遏上住希特勒。最近塔斯社发表了一个声明,驳斥了西方关于“苏德
战争迫近”说法。这个声明是想让希特勒最后明智起来。楚马科夫被派往克
拉申,他带着一颗沉重不安的心前往明斯克。战争的乌云笼罩着苏联。斯大
林对备战做了一定的工作并亲自兼任政府首脑,集中党政权力,便于统一指
挥。但他仍想拖住希特勒,争取更多的时间。他要求军队尽量控制住自己,
不要让希特勒有动手的口实。尽管如此,是否将爆发战争?是否要部队进入
战斗状态?这些问题一直在折磨着他。他觉得,甚至办公室的四壁也在向他
提出这些问题。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迹象已越来越明显。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
哥,总参谋长朱可夫等认为应命令边境各部队立即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严阵
以待。但斯大林却坚持认为发出这样的命令还为时过早,问题也许还可以和
平解决,因此他主张发一个简短命令,要边境各部队不要受任何挑衅的影响,
以免使问题更加复杂化。6 月22 日凌晨3 时,德国驻苏大使要求会见莫洛托
夫,他转交了德国政府给苏方的一份紧急备忘录,正式向苏联宣战。一场史
无前例的战争爆发了。刚刚到任的楚马科夫接到西线特别军区司令的命令,
要求立即动员起来,投入战斗并拆阅作战计划,击退进犯的敌人。楚马科夫
明白,摆在他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政治局在开会,委员们心情沉重而又焦
急地围坐在桌子边。斯大林好象对战争的突发还不能相信,还在等待着奇迹
——不是战争爆发,而是德国人的挑衅。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承认“在日
期上我们失算了。”但他认为希特勒背信弃义,撕毁条约,才是彻底的失算!


他一定会被消灭!克里姆林宫钟楼的指针指到11 点45 分,莫洛托夫乘坐的
小汽车向中央广播电台驶去,他要去宣读《告人民书》,宣布战争的到来,
而此刻人们还一无所知。看,一队迎亲的行列唱着歌,弹着吉他,穿着白色
连衣裙的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