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授的却榜上有名的不公正现象。他尤其不满的是有个叫密津采夫的战士战
前是乐队里的号手,战争爆发他没有上前线,他在沦陷区里还为乐队演奏并
结了婚,连生两个孩子。这样约人却给了奖章,而且团里想调他去参加军乐
队,但莫托维洛夫决定要带他过河上前沿阵地去。有一天营里来了两个女兵,
一个叫里塔,一个叫摩西亚。莫托维洛夫和里塔差不多是同乡,他们在闲聊
时莫托维洛夫突然感情冲动,强行与里塔接吻。正在这时,河那边炮声隆隆,
而且越来越近,到后来炮弹落到营部,玻璃震得粉碎。“摩西亚被炸死了,
快去!”有人喊道。莫托维洛夫飞也似地奔向园子里,只见摩西亚侧身躺在
草地里,身边是倒翻的一只桶,桶里的浆果撒了一地。摩西亚的身上看不到
血,也没有伤口,但当里塔把她的身子翻过来时,见左边的军服上被鲜血染
红了。河那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联系都断了?营长要莫托维洛夫派人去弄
清情况。莫托维洛夫决定亲自过河去,并把那个乐师密津采大也带到前线去
当通讯兵。一路上风雨交加,还不断育炮弹扣地雷爆炸,两人东躺西藏,连
奔带跑,弄得筋疲力竭。后来总算到了森林里,不想在林中遇到驻守据点的
两个战士。“你们怎么会在这里?为什么联系中断?”莫托维洛夫问。原来,
前沿阵地上流传着德军要进攻的谣言,结果枪炮齐鸣,与德寇对射,造成一
阵惊恐。他们就是从600 公尺前的据点逃到森林里来的。“格涅拉洛夫呢?”
战士指指躺在地上已经死去的格涅拉洛夫。“给谁打死的?”“自己人。”
这是为了制止撤逃,制上混乱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莫托维洛夫向营长作了汇
报,但关于格涅拉洛夫则隐瞒了真相,只是说被打死了,因为格涅拉洛夫家
里还有母亲,莫托维洛夫希望他母亲收到的是一张儿子“为国捐躯”的通知
而不是因耻辱而死的通知。莫托维洛夫到据点发烧发冷,他患了前沿阵地许
多战士患的疾病——疟疾。不久里塔来了,给他服了药,但当他得知里塔的
丈大就是驻守在邻近据点的连长巴宾时,他感到很窘迫。为了准备对付法西
斯的进攻,上级调来了反坦克部队等。莫托维洛夫为保持作战时通讯畅通,
就派密津采夫到沼泽地去架设第二条通讯线路,就在这时营部来电话,要调
密津采夫到团部的军乐队去工作,莫托维洛夫不同意,这时电话被到沼泽地
去的密津采夫切断,于是莫托维洛夫便亲自到营部去,他对营长说,象密津
采夫这样的人必须留在前沿考验,他坚决不同意把他调走。最后营长发了脾
气,责问他为什么拒不执行命令?为什么置据点子不顾而跑到营部来?并说
要罚他关五天禁闭。莫托维洛夫无奈只能服从命令,临走他叫正在写信的舒
米林跟他到前沿阵地去接替密津采夫,舒米林脸色苍白,瓦辛则要求代舒米
林去,但莫托维洛夫则坚持要舒米林去。到了据点莫托维洛夫正式命令密津
采夫到营部报到,密津采夫则报告说,沼泽地的通讯线路已架设好。不久,
大规模的战斗开始了,德寇出动了坦克,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尸横
遍野。莫托维洛夫与营部联系中断,他派舒米林到沼泽地去检修,结果发现
密津采夫根本没有把线路架设好,舒米林不幸身受重伤,临终前他对莫托维
洛夫说,他的妻子死了,他还有3 个孩子,他希望能活下去。这时莫托维洛
夫才想起为什么调他到这里来时脸色那样苍白,为什么瓦辛愿意替他来。激
烈的战斗使苏军被迫向后撤,但到德涅斯特河时却无渡船过河。面对绝境巴
宾决定全体将士冲向德军拚死突围,但巴宾后来不幸牺性,里塔悲痛万分。
莫托维洛夫以及其他一些战士活下来了,战争就快结束,大部队向西挺进,
密津采夫骑在马上和军乐队一起随军西行。虽然还能听到枪炮声和爆炸声,
但已经远了。


作吕鉴赏《一寸土》是巴克兰诺夫的代表作,也是50—60 年代描写“战
壕真实”的代表作。所谓“战壕真实”,简单地说,就是描写生活在战壕里
的下层官兵在战争中的命运。《一寸土》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两块小高地、一
片树林子和一块玉米地里。而那个据点小得真是名符其实的“一寸土”。而
作者正是在这“一寸土”的范围内用战士的眼睛来描写战争。战争是残酷的,
战争中人的命运,特别是下层官兵的命运也是残酷的,这是作品要表现的主
题。作者以自己深厚的战争生活为基础,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激烈的战斗场
面,把人物的遭遇,把血与死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那个送饭的炊事员帕尔
茨瓦尼亚,牺牲时的鲜血还沾在面包上;舒米林阵亡了,却留下3 个无人照
管的孩子;格涅拉洛夫并不是一个胆小鬼,由于谣言引起的惊恐而死在目已
人的枪弹下,家里还有一个母亲;那个女兵摩西亚被炮弹炸死,她刚采来的
浆果撒落一地。。《一寸土》,问世后引起苏联评论界的强烈反响,并掀起
了一场热烈的争论,褒与贬,肯定与否定两种意见截然对立。赞扬者认为《一
寸土》是某种“探索的成就和贡献”,小说写得真实而富有人性。虽然它写
的只是“一寸土”,但却相当广阔地、充分地和多方面地表现了苏维埃人的
性格。一位评论家认为巴克兰诺夫笔下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和全体苏维埃人
相一致的。“读了小说之后,你就会了解得更清楚,苏联人民为什么会取得
胜利,他们为什么不能不取得胜利。”还有的评论家赞扬巴克兰诺夫非常善
于观察和描绘,他“不怕看到好的和光明的事物,也不怕看到坏的和可怕的
事物。他善于把残酷的战斗描写成这样:大炮的轰击声和机枪的射击声掩盖
不住战士的呻吟和私语,在火药的烟雾里可以辨别兵士眼睛的表情。作品写
得象图画似的生动,细节精确和富有表现力,对话简洁。”认为巴克兰诺夫
在小说里无情地表现死亡和流血,破坏和荒芜,“这是苏联人民为保卫和平
和反对新战争威胁而斗争的这些日子所给予他的权利。”持批评意见的评论
家指出作者把战争描写得太可怕了。它是那么残酷,可怕和血腥。它对人们
任何一点弱点,任何一点疏忽和胆怯的表现,都是绝不原谅的。作者“有意
无意地”过多采用“雷马克式的自然主义的描写战争的手法,照相式地记录
战场上和附近后方的死亡,以许多篇幅描写了人们的恐怖和战争的可伯,结
果恐怖和死亡的情景脱离作者原来的任务——表现苏维埃人的坚强性格而孤
立起来,变成了目的本身。”有的评论家还批评巴克兰诺夫竭力把人物加以
“抑制”和“平凡化”。人们在战斗中不是为“崇高的东西”所指快,他们
所做的一切仿佛都是出于不得不做的,他们要后命,所以就使出全身的力量
来为了活命而斗争。还有人认为小说充满了近平和平主义的阴暗的色彩,使
人感觉不出这里进行为究竟是反对黑暗和混乱的人民解放战争,还是扣任何
战争里都一样是使一切生灵的毫无意义的毁灭。因此发生了一个疑问:战胜
强大敌人而取得的伟大胜利是怎么产生的呢?尽管对《一寸土》有种种不同
的看法,但批评家们认为,象《一寸土》这类描写局部的、平凡的日常生活,
“从小事物中看大事物”的作品应该在苏联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赵泓)


阿·尼·阿尔布卓夫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

作者简介阿列克谢·尼古拉那维奇·阿尔布卓夫(1908—1986),苏
联剧作家。1980 年获苏联国家奖金。11 岁沦为孤儿,中途辍学,流浪街头。
14 岁登上舞台,担任歌剧群众演员。1924 年进入列宁格勒戏剧讲习所学习,
一年后转入杰布罗夫剧院附属戏剧学校,毕业后在该剧院担任话剧演员。1928 
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1930 年发表处女作。1935 年发表《六个恋人》而成名。
代表作:《丹娘》(1938)、《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残酷的游
戏》(1978)。阿尔布卓夫是个多产的剧作家,半个多世纪的戏剧生涯中,
创作了近40 部多幕剧和大量的活报剧,他创作的基本主题是:不同时期不同
的苏联青年人如何养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如何确立高尚的人生观,如何形成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剧中的主人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