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新开始/一切重又产生价值/产生光亮和热情/一切重又有了力量和意义”。
诗人害怕与他的心上人分离,他将自己比作大地,将艾尔莎比作玫瑰:“哦
我是大地/最终会献给你这玫瑰”。诗人还意识到爱情是世上最为脆弱的东
西,因为它受到“流逝的时光、肉体的病痛、误会、他人、事件、分离以及
贫困的威胁”。而人绝不会永远停留在现时,他必然逐渐被未来所吞噬,“时
光这个有三面的镜子/它的遮板已垂下/未来和过去在消逝/我在里边看见现
时正将我屠杀。”然而阿拉贡丝毫也不悲观,他说:“必须勇敢地面对虚无
以战胜它。“他用语言作为武器,通过歌唱艾尔莎,歌唱爱情,以超越那不
可挽回的衰老和死亡:“我降失就是为了我道出过的这几个字我的爱。”诗
人想用他与艾尔莎之间的爱来为未来的情侣们树立一个榜样,尽管他也明
白,一旦他永远沉入虚无之中,这不过是一种安慰罢了,他还是梦想让艾尔
莎作为一个永恒的形象在赋予他以灵感之后还能够照亮一代代的后人。《艾
尔莎》中除了描写爱情的狂热和欲望之外,还写了爱情中的嫉妒。对于诗人
来说,艾尔莎有她自己的生活空间,有他进不去的世界:“你在做梦眼睛睁
得大大的/在你眼前你究竟梦到什么/我却丝毫也不知晓/你的王国是一个没
有通路的国度/我领不到进入其中的护照。”嫉炉,在这里实际上就是一种想
要完全占有恋爱对象的渴求,它有时证明了精神欲望的强烈程度,嫉妒感可
以说是一种纯洁的隐痛,一种男人与女人完全相互融合的愿望,以及由于这
种愿望无法实现而给爱情幸福带来的一丝哀愁。这种深藏在意识中的潜在优
虑能使亲密之谊的感受变得更加宝贵,使人渴望亲密的关系永远圆满,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嫉妒其实是爱情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阿拉贡认
为,若要爱大众,首先必须爱一个女人,走出自私的圈子:爱成为一切社会
信仰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女人才能为生命赋予意义,诗人将艾尔莎尊为偶像,
但这是一尊使他感到肩负人类使命的偶像,而不是象基督教信徒的那样将他
们的命运交付给一个虚幻的神灵——上帝:“我是一切宗教的叛教者/一切具
有生死价值的东西在你面前都一钱不值/看啊我的臃盖因跪在你面前祈祷而
磨出鲜血/我的眼睛对于不是来自你那里的光亮视而不见/不是发自你嘴里的
呻吟我都听不见。”阿拉贡的这种爱情观似乎具有宗教的色彩,他试图将人
们对于上帝的神秘之爱转向对于女人之爱。《艾尔莎》发表于1959 年,此时
诗人的诗艺已臻炉火纯青的境地。这部诗集非常成功地将传统诗律与一种对
于词和韵的现代处理手法结合起来了。诗人认为,必须创造一种新的诗歌语
言,既要考虑到法国读者对于传统诗法的口味,又要探索一些能与传统融洽
相处的现代手法。《艾尔莎》中有相当一部分清是自由体,没有固定的音节,
没有韵脚,甚至没有标点。其中有一郎分还别出心裁,写成剧本式的散文形
式。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诗,虽然也取消了标点,但却保留了法国传统格律
诗的形式,比如八音节诗,韵脚有叠韵,交叉韵等。阿拉贡的这种探索为法
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邓永忠)


娜塔丽·萨罗特行星仪(1959)

作者简介娜塔丽·萨罗特(1902—),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生于
乌克兰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工厂主,母亲是知识妇女。萨罗特两岁时,
父母离婚,她随再嫁的母亲侨居巴黎,四年后回到彼得堡,1909 年又随父亲
定居巴黎,辗转于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经历使她从小就学会了俄、法、英、
德四种语言。1920 年在巴黎大学获英语专业学上学位,两年后在英国牛津大
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22 年再度入巴黎大学坎读法律。1925 年同律师雷
蒙·萨罗特结为伉俪,共同从事律师工作。1939 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向往》
发表后,她放弃律师工作,专门从事写作,先后发表了小说《陌生人肖像》
(1947)、《马尔特罗》(1953)、《行星仪》(1959)、《金果》(1963)、
《生死之间》(1968)、《您听见他们吗?》(1972)、《傻瓜们》(1976),
还有几部剧本和广播剧。19s5 年出版自恃作品《童年》。萨罗特还是新小说
派的理论骨干,她在笔锋犀利的论文集《怀疑的时代》中明确提出必须破除
十九世纪栅以来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方法的约束,
开辟新的小说领域,寻求新的小说语言,以摆脱小说危机。她在作品中实践
着自己的理论。她的作品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没有对人物的心理分析,而是描写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琐事,记录人物最平
淡无奇的言谈对话,揭示隐藏在这些琐屑冗杂的对话中的潜对话,这种被习
惯的社会语言掩盖着的潜对话能够显露意识底层深处的极其复杂细微的心理
活动,她深索的就是这深层的真实。

内容概要年轻的大学生阿兰·吉迈斯还没有大学毕业,正在撰写有关
绘画方面的论文。他母亲旱逝,和父亲与贝特站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受家
庭的影响颇深,家里人希望他念完大学后谋取一个稳当的职业,建立起自己
的安乐窝,于是他同主性顺从、软弱的姑娘吉赛尔结了婚。吉赛尔的母亲对
阿兰这个涉世不深、单纯得冒傻气的女婿不满意,常常向女儿唠叨阿兰为人
的不是和不成熟,她瞧不起阿兰还是个穷学生,没有稳定的职业和薪水,而
且毫无主见,凡事总是向着他自己家的人,认为阿兰不是理想的女婿。为了
驯服阿兰,她怂恿女儿让阿兰去向贝特姑妈要她邓套漂亮而宽敞的住害。贝
特姑妈是个古怪的人,她丈夫死后,她独自一人住在巴黎富人区帕西一套有
5 间房子的住宅里,整天醉心于房间的装饰,她可以因为对一个门把手的样
式不满意而日夜不安,耿耿于怀,半夜里叫她的侄儿阿兰来替她换门把手,
常常为诸如此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忧虑重重。贝特姑妈很爱自己的侄儿,常
以保护人自居,她非常固执,不许别人违反她的意志。侄儿结婚后,她要送
两把结实的抉手椅给阿兰和吉赛尔,但小夫妻俩想要一张老式的沙发椅,她
觉得他们贪心不足,什么都不想给他们了。他们则认为姑妈悭啬、庸俗,于
是不欢而散。吉赛尔从小听惯了母亲的斥骂,一贯惧怕母亲,对她言听计从,
于是她只有顺从母亲的意志,让阿兰去要贝特姑妈的住房。阿兰知道这是丈
母娘的意思,他不愿受丈母娘的搀布,与吉赛尔产生龃龉,表示宁愿住桥脚
下也不要什么房子,说完他愤然离家,去找他崇拜已久的女作家热曼娜·勒
梅尔夫人。他把结识女作家、攀附女作家看作是对家人的挑战,是跳出资产
阶级舒适安定的生活圈子的机会。他还想通过文学创作成就功名,与女作家
交往是他在文学界成功的捷径。阿兰惶惶不安、小心翼翼地敲开了勒梅尔夫
人的大门,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勒梅尔异常热情地接待了他,这使阿兰分


外地受宠着惊,暗自庆幸自己攀龙附凤、平步青云的好运,已经有些头昏目
眩了。阿兰看到勒梅尔那样谦虚随和,也壮起胆子同她攀谈起来。他谈起了
贝特姑妈,谈到要房子的事情,觉得自己要姑妈的房子既不体面也不合适,
不料勒梅尔却劝他接受房子:“对您合适的东西,您就拿过来。住得宽敞些,
这是件令人快慰舒心的事。不要动不动就屈服。要是您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吃
掉,别人是吃不掉您的。既然您喜欢,那扰要做得比他们更厚颜无耻些。”
勒梅尔的一番耐心“教诲”,使阿兰茅塞顿开。他兴致勃勃地回家向妻子讲
述了自己同女作家会面的情况,决定听从热曼挪·勒梅尔的劝告,一定要搞
到贝特姑妈的房子。他们策划先去看房子,于是夫妻俩乘姑妈午睡时在住宅
外面观察了一番,计划如何安排房子。阿兰让吉赛尔去请求他父亲出面向姑
妈要房子。阿兰的父亲经不住吉赛尔的央求,去向姐姐商量此事。他惋转地
向贝特讲述了孩子们的要求,并有意提醒贝特她原来是愿意把房子给阿兰,
自己换一套小些的住宅的。贝特姑妈执意不肯,她认为吉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