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著名女诗人、作家。出生在一个清末军官家庭。1918年进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后并入燕京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同年开始发表小说,登上文坛。1920年起发表短篇小说《斯人独憔悴》,开启文坛“问题小说”的讨论;同年诗人的小诗创作也获得文坛的认可,在报纸杂志上时有发表。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其成立时惟一的女性。1923年,诗人的诗集《繁星》、《春水》出版。同年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写成《寄小读者》等系列散文。192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诗人东渡日本。1951年秋回国。1960年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在20世纪90年代,又写下了《再寄小读者》等著名作品。1999年在北京病逝。    
    名作赏析    
    中国的新诗,在经过早期的过分散文化探索之后,开始回归诗的本身。东方的诗歌进入了中国诗人的视野,那就是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和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俳句。冰心的新诗于1922年在报纸上连载,1923年结集出版的诗集《繁星》、《春水》就是她那个时期的创作实绩。    
    在冰心的人生历程中,有两点对诗人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是诗人的童年是在山东威海度过的;在这个海边城市中,诗人整日面对着变幻不息的海面,整日在天水之间体味那份空阔和悠远。二是冰心早年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基督教的泛爱思想深深影响了诗人的“爱”的哲学。这样的思想伴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在诗人的笔下,在诗人的诗中飞翔了。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繁星》、《春水》的主题和内容。    
    第一首诗,表现了人类应互敬互爱的“爱”的哲学思想。在夜里,天空高远而深邃,透着深深的蓝色;繁星在闪烁着,很是灵动,显示着生命的迹象。诗人面对着这样的星空,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那繁星似乎是在互相默默地对语,似乎在这样的夜里彼此心心相印了。它们又是如何在对语呢?在默契中,在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那是一个和谐、充满爱的世界,更何况人的世界呢?    
    第二首诗,是冰心对大海的感受,是对大海的颂歌,也是诗人心灵的颂歌。诗人由波澜壮阔的大海想到了浩瀚的宇宙,点点群星;想到了繁华的世界,香气四溢的花朵。诗人再由这繁华而广阔的自然想到了诗人自己的胸怀,想到人类的博大和宽广。诗采用了排比句,用连续的反问加强了抒情的效果,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冰心的小诗形体短小,思想纯真,含有丰富的诗意。如这两首诗,三言五语就塑造出一个生动的意境,用典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诗意感兴,启人深思。诗人的一刹那的思考就足以让我们领悟世间的哲理。诗的语言修辞的运用也特色独具,排比、反问、比喻是贴切和意味丰富的,拟人的使用更是融情入景,生动而情趣并具。另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使她的诗凝练而不失自然流利,清新怡人。


第一部分 中国卷第5节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15年考入北大预科班,次年入北洋大学,再次年转入北京大学政治学系。1918年,诗人转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第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1年,诗人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政治学,同时开始创作新诗。同年诗人和才女林徽因相识,坠入情网。1922年3月,诗人与前妻张幼仪离婚,10月回到上海。1924年,泰戈尔访华,诗人作为陪同及翻译与泰游历各地,并随泰一同去了日本。同年诗人应胡适之邀任北大英文系教授,不久结识京城社交界名流陆小曼(她已为一名军人的妻子),两人很快坠入爱河。1926年,二人举行了婚礼。此后诗人一方面继续在大学教书,另一方面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社”,创办《新月》杂志。1931年1月,诗人主编的《诗刊》创刊。同年11月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这次飞行旅途事务包括看望病中的妻子和赶场听林徽因的讲座。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的归途中,写的是那年一个夏日的感想。那是一个明媚的夏日,诗人怀着莫名的激情,瞒着接待他的大哲学家罗素,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即剑桥大学所在地,今统译剑桥)——诗人曾学习过、生活过的地方,想寻找他在那儿的朋友。但是,友人都不在家,诗人就在美丽的校园里徘徊,在那一木一花之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这些感想在诗人的心中酝酿了几个月,最后形成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就弥漫着一种怀旧的情绪和宁静的氛围。诗人的来和走都是轻轻的,没有任何的声响,没有什么烦躁和吵闹;但诗人毕竟要和那华美的云彩告别了,毕竟那段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那阳光下柔柔的柳枝,映在轻轻荡漾的波光里,幻出点点的金鳞,照在了诗人的眼中,同样也拨动着诗人的心。当年的友人的音容笑貌、爱人的切切私语在诗人的眼前浮现,耳畔回响。那清澈的水中水草绿油油的,在水底摇曳,那清凉和优美都是诗人所羡慕的。    
    诗人的想象不再受控制。在诗人眼中,那潭水就是天上的彩虹,它被揉碎了,最后沉淀在潭底的浮藻间,聚合为诗人的梦。寻梦?诗人随即就有了追忆的沉思。撑一支长篙,向青草的深处追寻,直到星光点点还乐不思归,在美丽的月夜放歌。    
    然而那段美好的时光不会再现了,昔日的好友也杳无踪影。诗人感到无限的惆怅。诗人的怅然情绪也感染了虫子,它们知趣似地沉默着,不再鸣叫。诗人要离去了,悄悄地离去,诗人不想惊动那美丽的场景,那美丽的回忆。    
    这首诗是中国新月诗的代表作。四行一节,每节押韵,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参差变化中有整齐的韵律。诗的整体有着强烈的音节波动和韵律感;首节和尾节前后呼应,使诗的形式完整。用词上讲究音节的和谐与轻盈,“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使用更是恰如其分。这些都完美表现了新月派诗歌的特征:完整的形式,和谐优美的旋律,诗句的紧密节奏等等。


第一部分 中国卷第6节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越级直接进高一的第二学期,开始接触新文化。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大学毕业后,诗人先后在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三秋草》。抗战时期,诗人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1947年诗人应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专事创作。1949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建国后,诗人历任《诗刊》、《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等职务。2000年12月病逝于北京。诗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慰劳信集》、《鱼目集》、《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