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与日本于 1956年恢复了外交关系,日本还于当年加入了联合国。这说
明,日本已经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了平等参与的资格,国际贸易环境恢复正常,
这对日本这样的岛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955年前后,日本已经获准加入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及关贸总协定
等国际经济组织。利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多边贸易关系,日本在科技革
命中采取实用主义、拿来主义等策略,使其经济发展投资效益高,促进了经
济高速增长。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治主要体现是政党政治相对稳定,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自民党成立后,尽管党内派系斗争激烈复
杂,内阁更迭频繁,但其一党执政的局面持续近40年,而且仍未见有被替代
的明显趋势。执政党政策的长期稳定,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这
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迎接和引导经济发展的(禁止),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
划,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实现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实现
经济高速增长,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并加速资本积累。具有代表性的计划是《经
济自立五年计划》、《新长期经济计划》等。前者是鸠山内阁1955年制定的,
后者是岸信介内阁1957年制定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的目标是实现经济
自立和充分就业,具有从恢复经济时期的经济计划向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计
划转变的性质和作用,因此不免保守性。该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多数只用
两年时间便实现了。计划原定年增长率为5%,而实际增长率为9。1%。为了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政府制定了《新长期经济计划》,提出并规定了更
高的政策目标。它的特点一是提出的重点课题都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所必须
的,二是把高速发展与稳定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标榜“福利社会”,
三是分层执行,即要求政府经济部门和民间企业在执行计划时区别对待,对
民间企业实行引导或诱导的方法。该计划尽管规定了6。5%的高增长率,但
仍被超过,1958年后便出现了15。6%的年增长率。
高速增长使日本政府和经济学界就如何估价经济发展形势等问题发生了
论战。至《新长期经济计划》时,日本多数经济学家都主张“稳定增长”,
如著名经济学家后藤誉之助、大来佐武郎、并本信义、金森久雄等,都是稳
定增长论者。但崇尚凯恩斯主义的下村治却提出,“日本经济今后 10年中
不是增加 1倍,而是增加到 2。5倍乃至3倍,”他认为日本经济处在历史勃
兴期,必将有更高的发展速度。这个理论当时受到普遍非议,但经济发展的
历史结论却证明下村治是有远见的。在岸信介内阁制定并推行《新长期经济
计划》时,自民党内另一位政治家池田勇人召集了一批经济学家,以下村治
的理论为中心,研究新的经济政策。1960年池田勇人上台组阁,即推出新的
经济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实施第一年,就实现设备投资原定
… Page 221…
10年计划的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也超出计划,表明下村治的理论是有根
据的。
《倍增计划》的政策目标是“极大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达到充分就
业。”计划规定用10年时间,即从1961年至197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番,
日本国民收入接近联邦德国和法国,超过意大利。《倍增计划》有四个显著
特点。一是既有明确的长期目标,也有具体目标和措施;二是进一步明确地
把计划分为政府部门计划和民间企业计划两大类,政府部门重点在国家基础
设施建设方面,民间企业则有较大的灵活性;三是既着眼于经济增长的宏观
控制,也重视有关地区差别、工农差别等问题,谋求社会关系的系统调整和
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四是重视人材培养,把它纳入经济计划,当作发展经济
的重要环节。
《倍增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到1970年,国
民生产总值翻了1。4番,私人投资超过计划40%,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0
年平均达11。6%,人均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0。4%和
9。4%,也实现了翻番。由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使日本的经济实力急剧增
长,不断赶上和超过昔日西方工业大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也不断上
升,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1955年,日本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
占比例为2。2%,到1970年上升为9%。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
主义世界中占1。5%,1970年上升到6。5%。日本的造船、电视机、半导体
收音机、卡车等行业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钢铁业方面,日本拥有世
界最尖端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在国际竞争中居压倒优势。以国家经济实力而
论,1950年日本排名世界第7位,1960年上升到第5位,1968年以后跃居
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
面日渐迫近美国的水平。在贸易方面,1970年比1965年增加两倍以上,并
从国际贸易逆差转为顺差,成为欧洲工业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强有力
的竞争对手。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诸多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社会的种种背景条
件,也有日本民族意识、政府独具一格的宏观政策调节等内在因素发挥的作
用。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察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奥秘。
第一,战争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战后的民主改革既改革了
社会经济结构,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
的前提条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适应程度,而这种适应性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程度
体现的。战前,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结构严重扭曲,
国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极大的束缚和压制。长期的对外侵略战争和悲
惨的战败困境,加速了日本社会矛盾的演变,使之在外力作用下被迫进行大
规模调整,如五大改革、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推动
日本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革,也局部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将国民
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
础动力。
第二,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美垄断资本的
结合,为战后日本摆脱经济困境、迅速恢复经济并实现高速增长的起步提供
了关键的推动力。战后初期,美国对日基本策略是彻底击垮对手,消除隐患,
… Page 222…
拟以波茨坦宣言等有关文件精神将日本的军需企业予以彻底摧毁、拆除。这
些军需企业包括飞机制造业、军火业、造船业等基础工业,是战后日本经济
发展必不可少的设备基础。但在1947年以后,美国考虑到战后国际关系的基
本格局,对日政策逐渐转变,以至发展成加强日本经济,扶植日本垄断资本
的新策略。朝鲜战争中,日本得到不少于36亿美元的直接或间接的特需订
货,使日本经济迅速摆脱困境并空前活跃起来。1952年,美国将战后没收的
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不断向日本提供贷款和“援助”,1954
—1958年,美国政府对日贷款和“援助”达4。66亿美元。此外,美国私人
资本大规模涌入日本,1949—1970年间,日本吸收外资约139亿美元,其中
大部分是美国私人资本。通过引进资本,日本也大量吸收了美国先进的科学
技术,使日本能用廉价的新技术迅速更新设备、革新工艺、提高生产率从而
促进经济不断高速增长。
第三,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
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