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于是,埃及想利用运河的收益建坝,为此必须收回运河主权。
纳赛尔政府从1953年起就与英国谈判。1954年10月19日签订了《关
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军在签约后20个月内分批撤出埃及领
土。1956年6月12日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
了占领达74年之久的运河区。同年7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庆祝革命
4周年的群众大会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的全部财产、权
利及义务均移交埃及,原管理机构解散,由埃及成立新的机构管理运河航运。
埃及人民对政府果断维护独立主权的正义行动表示坚决支持,人们涌上街头
欢呼胜利。
英法对埃及政府的这一行动大为恼怒,立即对埃及进行经济制裁,冻结
… Page 122…
其在英法的资产,并在地中海调兵遣将,加紧军事部署。8月2日英法美三
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运河是“国际水道”,应当实行“国际管理”。为此
提出召开有24个海运国参加的伦敦会议。8月16—23日英法美等国单独举
行伦敦会议,讨论运河国际化计划。会后委派一个“五国委员会”与埃及谈
判。埃及坚决反对任何国际管理机构来经营运河。9月12日第二次伦敦会议
又提出组织一个“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来管理的方案,同样遭到埃及的
抵制,加之美国与英法之间勾心斗角,这个计划遂遭破产。为了摆脱被动局
面,英法于9月23日将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进行讨论。10月13日
安理会通过了六项原则,内容包括尊重埃及主权、保证自由通航、埃及照顾
使用国利益等内容。英法的“国际管理”企图再次破产。于是,它们就准备
用武力来达到目的。
英法在进行政治谈判的同时就已在塞浦路斯集结军队,拟订作战计划,
成立了联军总司令部。法国最先要求以色列共同参加对埃作战。从9月1日
至10月24日三国经过多次密谈,最终达成协议。计划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
岛发起进攻,以吸引埃军主力,再由英法进攻运河区,切断埃军退路,全歼
埃军。
1956年10月29日下午,以军兵分三路突袭西奈半岛,从而挑起了第二
次中东战争。埃及立即宣布全国总动员,驻扎在运河区的埃及装甲部队开往
西奈迎战。30日下午,英法向埃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停火,并以“保
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为借口,要求埃及以色列各自从运河区后退 10
公里。企图乘虚而入,占领运河区。这一无理要求立即遭到埃及政府的断然
拒绝。10月31日,英法出动大批轰炸机对埃及机场和基地进行轰炸,埃及
损失了200多架飞机。无比愤怒的埃及人民立即行动起来,青年们纷纷参加
民族解放军,政府将武器发给群众。纳赛尔号召人民开展游击战,坚决表示
要战斗到底。11月3日埃军撤出西奈半岛来保卫运河,并成功地堵塞运河以
阻止敌人的入侵。6日晨,英法陆海军和空降部队8万多人在塞得港登陆。
塞得港人民展开了英勇的保卫战。塞得港虽然沦陷了,但保卫者没有投降,
继续坚持游击战。埃及主力部队撤至伊斯梅利亚,准备打一场大规模的反击
战。英法以的“速战速决”计划完全破产。
这时,全世界人民掀起了反对英法以侵略、支持埃及正义斗争的热潮。
阿拉伯国家纷纷与英法断交,断绝对英法的石油供应。中国人民也给予埃及
人民有力的支援。11月10日中国政府将2 000万瑞士法郎现金无偿地送给
埃及人民。苏联从 1955年起就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卖武器给埃及;后于1958
年6月又表示愿意为阿斯旺高坝的建设提供资金。赫鲁晓夫声称,英法如不
停火,苏将不惜对英实行核攻击。美国企图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为此下
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并以实施经济制裁威胁英法。11月1日美国在联
合国带头抛出立即停火的提案,并以压倒多数票通过。
1956年11月6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2月3日宣布从埃及撤军,至22
日全部撤出。以色列军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于1957年3月撤离西奈退至
1949年停火线。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加沙地带、沙姆谢伊赫和亚喀巴湾沿岸
地区。4月10日运河在埃及政府管理下全部通航。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
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对亚非拉人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民的反帝反殖斗
争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说明殖民主义者已不可能继续用“炮舰政策”来维
护其统治了。
… Page 123…
三、伊拉克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黎巴嫩的抗美战争
伊拉克的“7·14”革命 伊拉克虽然在1921年就宣布独立,脱离了
英国的委任统治,但英国通过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条约》继续对伊拉克进
行控制。1948年1月又强加给伊拉克一个为期20年的“同盟条约”(即《朴
茨茅斯条约》)。为此,伊拉克人民在这一年掀起了大规模的抗英运动,致
使英国议会不敢批准这个条约,首相也被迫下台。
然而,费萨尔王朝不顾人民的反对,继续奉行依附帝国主义的政策。国
内石油资源几乎全部交给英国的伊拉克石油公司控制。对内维护封建制度,
地主占有国内75%以上的可耕地。1955年伊拉克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1957
年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2月,当埃及和叙利亚为抵制帝国主义的压
力而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时,2月14日,费萨尔国王与约旦侯赛因国王
也在安曼宣布建立“阿拉伯联邦”,目的是秉承西方旨意与埃叙对抗。这些
政策都引起国内人民的强烈不满。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共产党、
库尔德民主党等反帝反封建政治力量迅速活跃起来,在军队中也仿效纳赛
尔,建立起若干个“自由军官组织”。1957年春天,各地“自由军官组织”
统一在第20旅旅长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准将的领导下,组成最高委员
会。1958年7月14日爱国军人在复兴党、伊拉克共产党等党派和广大群众
支持下发动起义。凌晨5点兵分三路同时向王宫、首相府和电台发起进攻。
国王费萨尔二世和政界元老努里·赛义德首相及其他王室成员被愤怒的群众
打死。卡塞姆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
新政权成立后,宣布废除封建君主制,释放政治犯,实行民主政治。对
外奉行反帝反殖政策,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7月15日宣布退出巴
格达条约,接着又退出英镑区,封闭和没收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伊拉克的弹药
装备,收回了英国在伊拉克的空军基地。这些措施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帝国主
义。
黎巴嫩起义与美国的干涉 美国对伊拉克革命打乱了它在中东的战略
部署,十分恼火。加之当时黎巴嫩也爆发了反对亲美政权的全国性的起义。
所以,在伊拉克“7·14革命”的第二天,美国悍然出兵黎巴嫩,在“保护
美国侨民”、“保卫黎巴嫩主权”的借口下,派出海军陆战队1500多人在贝
鲁特以南的哈尔迪湾登陆。 7月17日英国伞兵也在约旦安曼着陆。英美在
波斯湾、红海集结兵力,把大批军队从欧洲空运到西亚,妄想扑灭西亚各国
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美国干涉黎巴嫩,还因为这里是中东的“西方堡垒”,在阿拉伯国家中,
只有这里是基督教徒占人口的多数;贝鲁特集中了100多家外国银行,西方
货物多是从这里转运到约旦、伊拉克等地。1952年夏蒙政府建立后奉行亲西
方政策,1957年3月它第一个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5月6日,黎巴嫩民族
主义领袖、《电讯报》主编马特尼被暗杀,这一事件使国内矛盾激化起来。5
月9日各反对党和民族主义领袖发表声明,抗议暗杀马特尼,并号召全国总
罢工、罢课、罢市。当局采取武装镇压的方针。5月10日的黎波里首先起义,
12日首都贝鲁特起义,群众烧毁美国新闻处图书馆和“美孚石油公司”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