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险与恐怖中生活。但他们坚持斗争,直到公共汽车公司撤销了隔离制度。
… Page 100…
1957年9月,阿肯色州9名黑人学生到小石城中心中学入学。州长奥瓦尔·福
布斯调动阿肯色国民警卫队在学校布岗阻止黑人学生上学,1000多名暴徒在
市内逞凶,逢黑人就打。制造了激起全世界人民公愤的小石城事件。艾森豪
威尔总统为了避免发生暴力事件,派遣联邦军队“保护”学校。这年夏天,
在著名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领导下,北卡罗来纳州门罗城的黑人进行了集
体武装自卫,成功地击退了白人种族主义暴徒的攻击。50年代的黑人斗争为
他们60年代规模更大、更有组织、更具战斗性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 Page 101…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一体化
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战后垄断资本的新特点 在二战的特殊环境中得到加强与发展的垄断
资本,在战后经济复苏和发展过程中又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垄断资本发展进
入新的阶段。
1948—1954年期间,美国每年平均有252家公司被大公司吞并,1955—
1957年,这个平均数上升为514家。战后,资产过亿美元的公司在美国全部
公司资产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50年达到50。8%,1955年超过了53。7%。
50年代英国加工业中,资产逾2500万英镑的公司发展到34家,其在资产总
额中的比重达47%。到60年代,垄断集中趋势仍在加强,制造业90%的销
售额控制在5家公司手中。从50年代至60年代,5家公司控制75%的行业
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由26%增至48%。在联邦德国,资产逾亿马克的公司
1938年只有25家,占全国股份资本25%,1954年增加到39家,1957年发
展至47家,占全国股份资本的44。4%。1950—1970年间,50家大公司的利
润占整个工业部门总利润的比重由36%增加到50%。欧洲经济共同体内,
50家大公司在采掘业和制造业中的控股权由60年代的35。1%增加到70年代
的45。7%。到70年代末,销售额过百亿法郎的大公司,联邦德国35家,英
国58家,法国29家,意大利9家,荷兰6家。这说明,战后垄断资本是在
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发展的。
从根本上看,垄断资本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战后推动
垄断资本发展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企业内部不断完善管理,扩大产品市场,
增加竞争能力,使大企业垄断资本自身积累迅速增长;依靠经济危机、市场
风险变化等时机加快对中小企业的并吞,完成生产进一步集中化;依赖科技
进步,扩大企业规模和高技术产品含量,加强生产集中,系统分工,巩固垄
断资本的企业基础;战后金融信用机构多样化发展,也为促进生产集中提供
了有利条件。
战后垄断资本发展,从趋势分析,有如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生产向大公
司集中的趋势不断加强,大垄断组织实力增长惊人,加强了对生产的控制和
垄断。如联邦德国拜耳公司,60年代初营业额为32。6亿马克,70年代初为
103。8亿马克,1983年猛增至408亿马克。菲利蒲公司年销售额为162亿美
元,资产156亿美元,拥有34。3万雇员,成为超级垄断组织。二是巨型垄断
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更加广泛。联邦德国、英、法等国销售额过百
亿法郎的大公司数额一直在增加,这些公司组织拥有几十甚至数百家分支企
业,在制造业、商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都占有优势。三是垄断公司在经
济活动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空前增长。四是银行金融
垄断资本实力空前增长,发展速度惊人。在20世纪初,拥有1000万美元资
本就是大银行,但战后出现的大银行,资产均在千亿美元上下。
若从战后垄断资本发展形式分析,它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生产水平集
中即横向扩大,主要是同一部门内的集中,其结果是部门内出现大规模垄断
企业。二是垂直集中亦称纵向扩大,是指相互联系的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的联
合或兼并,这是战后最具代表性的集中形式。三是混合集中即垄断组织的多
样化发展。这是战后垄断资本发展过程中,针对集中的局限采用的新形式,
… Page 102…
它使垄断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内。四是跨国集中即跨国公司的
建立和发展。它标志着战后垄断资本发展的高峰。
国家垄断资本体系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就
已出现物质基础,至20世纪初国家垄断资本初具形态,在一战后的欧洲,特
别是德国,它得到较大的发展,逐渐向体系化过渡。国家垄断资本体系的最
终形成确立是二战后完成的。
促使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体系形成的因素有三点,首先是资本主义私人垄
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垄断加
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排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
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这方面的理论准备如凯恩斯主义、芝加哥学派等已经
比较充分,加之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化,国家垄断资本在战后欧洲迅速
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从一定意义上说,战后欧洲出现的工党、社会党政府
的经济结构改革措施,如国有化政策等,是国家垄断资本体系形成的政治催
化剂和主要标志。其二是战争的特殊作用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私人
垄断资本成熟发展的欧洲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争中需要通过国家
利用非常手段来调动社会经济潜力为战争服务,就使大量基础工业部门集中
到政府管理之下,列宁指出:战争异常地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转变的过程。应该看到,通过战争中实行的管制性政策完成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临时性和强制性,并不利于经济合理发展。但是,战时
管制措施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清除了障碍,为战后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合乎规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最后是经济危机呼唤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把国家垄断资本推向体系化和成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
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
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虽然危机中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具有某
种临时性,但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合乎规律的发展结果,是有内在必然性的。
这一点与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总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体系发展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基本由如下几方面
构成。
一是国家垄断资本的企业体系。这个企业体系的核心是国有化企业,另
外还有国有森林和矿山等。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增加迅
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地位突出,影响巨大。据统计,70年代末,法国、英
国、意大利三国国有化企业在许多部门都是拥有绝对优势,而在采煤、电力、
煤气、铁路、邮政和电讯业中,法、英、奥地利等国已是百分之百的国有化
了。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
意大利分别为24。7%、25。4%和47。1%,英国分别为11。1%、8。1%和20
%,联邦德国分别为12%、10。5%和12。7%,法国分别为13。5%、10。5%
和30%。欧洲国家垄断资本企业体系到80年代仍呈发展趋势,如法国社会
党执政后进一步推动国有化,使国有化企业职工人数、营业额、投资额等的
比重均较前有所增加。欧洲国有化企业拥有一批巨型公司,如英国石油公司、
法国雷诺汽车公司、联邦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等都名列世界50家大公司榜内。
国家垄断资本的企业体系最显著的特征是占据着国家基础经济部门,这些部
门企业投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