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问鼎白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理想化。雷伯恩来自得克萨斯,也是个南方人,同样不利于吸引黑人选民。巴克利66岁了,时年62岁的罗斯福需要一个较年轻的搭档,以抵挡共和党对他“老态龙钟”的攻击。极端自由主义分子道格拉斯也不是个折中的人选……正当民主党头头们为难以找到一个各派都能接受的人选而发愁时,一个人进入到了他们的视野。这就是哈里•;杜鲁门:他虽说在党内名不见经传,而且与臭名昭著的彭德卡斯特“有点关系”,但为人还算正直,在参议院的记录也不错,而且来自西部,正好与总统互补。于是,以罗伯特•;汉尼根为首的党魁们向正为暂时不利的欧洲战事困扰的罗斯福推荐了他“不太认识”的杜鲁门。    
    然而,杜鲁门本人却对副总统一职并不感兴趣,尤其是不想有接替罗斯福而成为总统之嫌。在杜鲁门看来,副总统“无所事事,没事找事,消磨时光”,不符合他的个性,还不如待在参议院。一贯珍视家庭的他还表示不想当总统,一是因为喜欢平静生活的夫人反对他继续从政,二是“惟恐声名狼藉会给正在成长关键期的女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直到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前一天,杜鲁门还在推脱,气得汉尼根直管他叫“我所见到的最顽固的密苏里犟驴”。最后,还是罗斯福总统亲自打电话威胁说:“如果他想使民主党在战时分裂的话,那就让他负责”,杜鲁门才勉强答应下来。在大会副总统候选人提名过程中,杜鲁门同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华莱士展开了较量。他先组织了16个竞选者以分散选票,但在第一轮投票时,华莱士甚至比杜鲁门还多100张选票。第二轮投票两人也是咬得很紧,在最接近的时候只相差5票。最后还是在政党机器的支持下,杜鲁门终于获得了提名。在随后的竞选中,他又与罗斯福通力合作,赢得了大选的胜利,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副总统。    
    杜鲁门在继任总统的第二天又回到了国会山,尽管这有悖于先例。他是来同他在国会的那段时光作别的:从那天起,他就不再是一个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斗士”了,这样的日子在他的余生中也不会再有了。他对记者们说:“我感觉仿佛天上的月亮、星星和所有的行星全部都落到自己身上来了。”显而易见,他不是罗斯福:他没有足够的外交政策经验,没有自己的专家和顾问,罗斯福也很少向他通报有关的情况。他毫无准备,心里未免感到紧张。但自尊心很强的杜鲁门显然不愿做一个在罗斯福光影里的继任者。他对他母亲的评价十分中意:“他当总统我确实不高兴,因为我为罗斯福总统的逝世难过。如果他是被选上的,我会到外面挥旗,但现在这样做似乎不合适。”从此他便暗下决心,要用实力证明自己:“我是哈里•;杜鲁门。”    
    刚开始时,杜鲁门要求所有的内阁成员留任,并表示要继续罗斯福总统的国内外政策。但不久,随着他逐渐熟悉了各种政务,便开始清除罗斯福的一些人,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班子”。在一切似乎都进入正轨之后,他开始了“杜鲁门时代”的创业。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对总统一职无甚兴趣且毫无准备,凭借着几分运气成为战后世界最强大国家领袖的人,在他的第一届任期里却为战后近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杜鲁门主义”点燃了美苏冷战的导火索;他签署的“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走上了复兴之路;他倡议的《1946年就业法》奠定了联邦政府在就业问题上的基调;他开启了战后美国的民权改革之门……    
    然而,国内外种种令人头疼的现实问题却使得杜鲁门如陷泥淖,寸步难行。在国内,他颁布的一系列“公平施政”措施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消极影响也十分明显:高税收和上涨的物价以及华盛顿屡屡暴露的腐败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失业率再次反弹,达到了7。9%,以至在1948年初还爆发了局部的经济危机。外交方面,苏联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美蒋在中国战场的“节节败退”,更是让杜鲁门左右为难:反动分子指责他心慈手软,激进分子则批评他过于强硬。6月24日,“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自冷战开始以来就穷于应付的杜鲁门遭到了数百万并无意识形态倾向的民众的强烈攻击,他们企盼的是和平,而不是杜鲁门所要的“冷战”。    
    正当杜鲁门的威信一天天降低,声望一步步跌落时,1948年的大选如期而至。这场战斗对他来说意味着另一番严峻的考验。


哈里·杜鲁门最后翻盘成佳话投票前的“政治讣告”

    1948年大选,共和党占据着种种竞选优势:中期选举后,他们控制着参众两院,而自内战以来,中期获胜的政党总能赢得接下来的总统大选;他们掌握着舆论报刊,各大州都有他们的喉舌;他们的竞选基金充足,有华尔街大佬作后台;甚至在心理状态上,他们也是精诚团结,信心十足地准备迎候他们久违了16年的胜利。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还没召开,《纽约时报》的资深政论作家詹姆斯•;海格迪就写道:“现在似乎有一个共识:谁能赢得共和党的提名,谁就是下一任美国总统了。”    
    因此,共和党的提名过程十分顺利。虽然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也曾进入过党魁们的视野,可是他属于“在华尔街另有办公室的人”,且有很强的孤立主义倾向,让他代表共和党有一定的风险。最后他们转向了身世没那么显赫,但有着“进步主义和国际主义好名声”的纽约州州长托马斯•;杜威。    
    杜威1902年出生于密歇根州奥沃索。比起长他18岁且成长于19世纪的杜鲁门,杜威可以说是新生代总统候选人。他虽然是中部人,但受教育和就职于东部,所以早已被“东部化”了。与“老树开新花”的杜鲁门不同,杜威曾3次当选为纽约州州长,而且早在1940年就争取过总统候选人提名,1944年还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分同罗斯福一争高下。    
    6月末,共和党在费城仅用一轮投票就一致选举出杜威作为本党的候选人,并以加州州长厄尔•;沃伦做他的竞选伙伴。共和党的竞选纲领在对外政策上走了一条折衷之路,既欢迎合作,又不主张对苏联进行“绥靖”,对内则保证“致力于铲除共产主义”,但在很多政策上又与民主党相近,这无疑增加了民主党的竞选难度,难怪民主党人抱怨杜威“剽窃”了他们的政纲。    
    反观民主党内部却是危机四伏,对于杜鲁门来说也是麻烦不断——除了来自共和党的挑战,还有民主党内的派系之争和分裂。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形成于罗斯福时期的民主党“进步同盟”的分裂。这一同盟主要包括“坚定的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城市,他们是民主党能够连续执政16年的重要原因,也是新政的群众基础所在。由于这些地方都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所以失去他们的支持对大选十分不利。南方的“背叛”主要指的是以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斯特罗姆•;瑟蒙德为首的民主党“州权派”。他们不支持杜鲁门是因为,虽然罗斯福总统也曾保证给黑人以平等机会,“但杜鲁门却要这么干”。他们的退党可能会使杜鲁门失去南方4个州的选举人票,甚至更多。这可以看作是来自“右”面的压力。    
    其二,是以亨利•;华莱士为首的民主党左翼组成的“进步党”。他们在北方的一些大城市中很有影响力,可能会吸引那里激进的自由派选民,显然这部分人一直是罗斯福的坚定支持者。虽然华莱士未必能得到一张选举人票,但他会分散杜鲁门在纽约、宾夕法尼亚、伊利诺伊、密歇根、俄亥俄和加利福尼亚诸州的选民票,这无疑有利于共和党人而不利于杜鲁门。况且,共和党还可能会赢得中西部农业州的绝大部分选票,那里自从1944年以来就一直是他们的势力范围。这一“左”一“右”的夹击使杜鲁门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他要赢得多数选举人票的可能性看来是微乎其微了。    
    民主党发生“内讧”还不算,还有一些人竟发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针对杜鲁门个人的“倒杜”运动。“倒杜”运动的积极分子是以罗斯福的两个儿子詹姆斯和小富兰克林为首的一些民主党“加州罗斯福分子”。在1948年的总统候选人正式提名之前,两党都曾钟情于战功卓著、声望如日中天且无党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