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风而动,纷至沓来。作为后起之秀的邵氏公司,在香港异军突起,很快就将从前一度称雄的永华公司、联合影业公司、国际影业公司和亚洲电影公司都压倒了,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在李翰祥的眼睛里,邵逸夫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电影企业家。他从来没有见过在拍片上如此认真的公司老板。当邵逸夫决定由李翰祥带头为初建的邵氏电影公司开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因为邵逸夫开出的剧本酬金高得惊人,所以一下子吸引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将自己精心炮制的电影剧本送到了邵逸夫的案头。但是,这位在南洋拍了多年电影的邵老夫子,始终也难改他们邵氏公司最初所拍的《女侠李飞飞》、《白金龙》和《义妖白蛇传》之类的老路子,将那些本来颇具艺术匠心,且又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电影剧本,一概打入冷宫。但他唯独选中了一部《江山美人》,下令让李翰祥来执导。李翰祥决定不负邵逸失之所望,他内心里尽管对《江山美人》的剧本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不过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民间传说。他却棋高一筹地将那个民间流传的正德皇帝偷恋民女李凤姐的故事,用娴熟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巧妙得体地拍成了一部十分精采的古装故事片。李翰祥的艺术功力自不必细说,著名影后林黛小姐被李翰祥请来出演那位千娇百媚的村姑李凤姐,着实为《江山美人》增光添彩。也该李翰祥在邵氏公司走红,他首次受邵逸夫之命精心拍摄的《江山美人》,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大红大紫。林黛女士也在影展中的十二项金禾奖里荣获最佳女主角奖。李翰祥亦因为《江山美人》获奖,更深得邵氏公司经理邵逸夫的器重。
尽管如此,李翰祥在邵氏公司的拍片还是没有太大的自由。继《江山美人》之后,李翰祥又受命拍摄了《傅女幽魂》和《儿女英雄传》等片,可是,每当李翰祥向邵逸夫提起拍摄一些有真正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影片时,邵逸夫就会将笑脸收起来,变成一位固执且又冷峻的企业家。邵逸夫很不客气地对李翰祥说:“我知道你李翰祥对艺术有更精深的追求。但是,我是决不同意你拍什么文艺片的,我所经营的邵氏公司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我是在做生意!你懂吗?I am sunning a business!”
“可是,一位真正的电影企业家,不能没有真正的文艺片!”李翰祥曾经不止一次地与这位固执的老人发生唇枪舌剑的争论,他说:“看重票房价值,为了迎合一些小市民的要求,适当地去拍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片,无可非议。但是,任何一家制片公司,都要有艺术质量较高的影片,来作为传统性精品长期保存。这就是所谓的阳春白雪,品位与档次都为上乘的优秀之作。邵先生,您作为老电影家,为什么不能允许我们在艺术上不断有新的尝试呢?”
邵逸夫却针锋相对地说:“李翰祥,不要忘记我并不是艺术家,我是靠拍电影赚钱的商人。如果你让我拍一部纯艺术性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部电影会有多少人中意看。那样曲高和寡的东西,我是决不能花工本去拍的,所以我宁愿专心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片。如果非让我去拍文艺片,那么我倒不如将大笔的钱,去捐给香港艺术中心或者支持什么艺术节了!……”
正是因为如此,李翰祥在邵氏公司只工作了五年时间,就毅然地离开了固执己见的邵逸夫。在1963年春天,李翰祥决计组织“国联”,大张旗鼓地向台湾岛进军!现在,当李翰祥与邵逸夫再度进行合作时,想起当年分道扬镳的不愉快往事,李翰祥仍然心存余悸。如今他与邵逸夫先生将又一次地面临新的分手,这一点他很清楚。可由于与祖国内地的合作拍片目前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计划,所以李翰祥难免进退维谷。
“啊哈,翰祥先生,你果然痊愈了!”
随着一阵熟悉的笑声,只见门廊外慢条斯理地走进一位瘦削清癯的老人来。他没有像以往见客人那样必穿上咖啡色的西装,颈下结一条枣红色的金利来领带。邵逸夫今天穿了一套浅灰色的绸纺裤褂,布底鞋子,显得干练而潇洒。他那早已谢了顶的前额下,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见了李翰祥,他的面颊上挂着欣然的笑意。这位有名的“香港电影大王”,紧紧地抓住了李翰祥的手,动情地说:“自从去年冬天你在美国做成了心脏大手术,回来以后,几乎全港岛的媒体都轰动了!报上说你李翰祥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又说你开肠破肚以后,并没有损伤元气。这样我才真正地放下心来!因为我们之间毕竟是老合作伙伴了。你翰祥先生是我们邵氏公司的擎天大柱嘛!现在看你的气色真的全好了!……”
李翰祥与邵逸夫打着哈哈。他今天到邵氏影城来,是经邵逸夫的多次敦促才来的。因为他与邵氏公司已经签订的合同中尚有两部未能最后杀青的故事影片。他必须在病好以后尽快地将影片进行后期制作,投入市场,以如期保证合同的兑现。
邵逸夫客套一阵后,很快就将谈话切入正题,他说:“翰祥先生,我已经多次说过,你是我们邵氏影城的中坚!你应该知道我们从前签订的那份为期五年的合作合同,在今年夏天就已经到期了。我几次三番地请你来,主要是与你商量我们之间继续签订新的合作合同的事宜。……”
“不忙不忙!”李翰祥对邵逸夫今天向他提出续签拍片合同一事,来前是早有所料的。他也曾经因为此事而将会见邵逸夫的时间一推再推。因为李翰祥本人直到现在也还不知道该不该与邵逸夫先生续约。他在第二次进北京期间,本来很想就与内地进行合作拍片的计划,来个果断地敲定。这样,当他回到香港面见邵逸夫时,就可以将已与内地签订了拍片合同为由,拒绝继续与邵氏签约。可是,李翰祥到北京以后,有关部门否定了他的选题,主张他改拍老舍的名著《茶馆》。李翰祥对《茶馆》也是情有独钟,热情甚高。在北京连看了人艺所演的名剧《茶馆》之后,他一度痴情很深,甚至与苏诚寿等人一道,遍游北京城的大街和小胡同,去选择将来开机时的外景地。但是,就在李翰祥雄心勃勃地准备在北京投拍《茶馆》的时候,北京的许多朋友与李翰祥就《茶馆》拍成电影一事进行了座谈,他也听到了许多忠言。朋友们认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话剧,但是由于对话太多,很难拍成一部成功的电影。因为编、导、演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的许多精采内容,在电影的银幕上往往得不到同样良好的效果。
李翰祥对来自各方面的诚恳意见听在耳里。虽然他对老舍的《茶馆》钟情至深,虽然他对北京人艺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无限留恋,但是,那些坚持认为将已在话剧舞台上风靡一时的《茶馆》,再移植成电影必将事倍功半的意见,在潜移默化地动摇着李翰祥尽快到北京拍摄《茶馆》的决心。正是在这种欲罢不能,欲进不得的关口,李翰祥硬着头皮来到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他在与邵逸夫谈话时还踌躇着难以对去留下最后的决心。所以当李翰祥见邵逸夫忙着催促他续签拍片合同时,言不由衷地加以推托搪塞,李翰祥说:“邵先生,我们已有的那个合同终究还没有到最后的期限嘛,你忙什么再续签新的合同呢?”
邵逸夫却不依不饶,以幽默的语气催促李翰祥说:“为什么不忙呢?在香港这种地方时间就是金钱。因为大家的时间观念都很强嘛,翰祥先生,你也许知道我的英文名字,我为什么叫Run Run?这个名字在英语中就是快跑的意思呀!我邵逸夫历来是一个急性子,我这个人的特点就是到处地跑呀。只有用跑的速度来办邵氏公司,才可能不断地为社会创造新的影片,同时也为邵氏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故而我才不断地催促你尽快地与我签订新的拍片合同!……”
李翰祥决计拖下去,待他最后与北京确定下是否合拍《茶馆》之前,他是断然不能与心神不安的邵逸夫续签新约的。李翰祥避开邵逸夫咄咄逼人的追问,苦笑着打趣说:“邵先生,莫非你害怕我李翰祥逃跑了不成吗?……”
“这……”本来就在内心里对近半年来频繁进入内地的李翰祥放心不下的邵逸夫,见李翰祥在他的穷追面前吞吞吐吐,犹疑不定,顾左右而言他,索性当面将他的狐疑与不安说出来:“翰祥先生,我们终究是多年合作的老朋友了,